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试析《论语》中关于“孝”的行为规范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4-25 16:22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李玲
分享到:

 

  摘 要:《论语》中孔子对孝道的阐述较多,“孝”的行为规范在其中起着核心的指导作用。孔子对“孝”的行为规范要求依礼而行,做到对父母“生”,事之以礼,养父母;死,葬之以礼,祭父母;此外,还应“不改父道”,学父母。《论语》中“孝”的行为规范延续和丰富了孝道,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得到传承,在我们生活的一言一行得到实践。

  关键词:论语;孝道;行为规范

  一、引言

  《论语》中孔子对“孝”的论述,包括孝的对象、孝的作用和地位、孝的行为规范以及孝与仁、忠、义、礼的关系等。此外,孔子还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弟子们不同的品行对“孝”作出了不同的回答。

  虽然,孔子在《论语》中谈到“孝”,其针对的对象是十分广泛的,既包括了一般意义上的家庭中儿女对父母的“孝”,也包含了宗族甚至是国家中对三老等长辈的“孝”;既包括父母长辈生时所该尽之“孝”,也包括对故去的父母祖宗神灵之“孝”;既包括了对自己血统中祖辈神灵之“孝”,也包括在自己权限范围内对天地山川神灵之“孝”。但其重点无疑放在了更为普遍意义上的家庭中儿女对父母的“孝”,即善事父母。为此,根据《论语》中对孝的广泛阐述,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孔子对孝的行为规范。

  二、《论语》中对“孝”的行为的分类

  《论语》中记载: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从孔子回答孟懿子和樊迟的话中看,孔子说“孝”的表现为:父母生时事之以礼,死后要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把“礼”作为了“孝”的行为准则来看,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父母在世之时,养父母

  《论语·为政》篇记载,子游向孔子请教“孝”的问题,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的意思是孝子养老,除了在物质上要赡养好自己的双亲,更要能够敬重老人,否则就和犬马也能养人没有区别。在这里可以看出,行孝的本质在于“养”父母。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时常发生,年迈的父母只能在家望穿秋水、孤单失落的等着儿女回家。甚至还发生子女在成家立业后反而嫌弃父母,抛弃父母,让老人在贫穷和失望中自生自灭。每每阅读到此类的新闻都让人感到气愤填膺。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看重的是子女对父母的责任,不远游的前提是父母都在,子女就应该陪伴在父母身边。但是孔子并没有泯灭年轻人上进的行为。“游必有方”就是在鼓励年轻人行之正道,是可以外出奋斗的。在《论语》中,弟子论道篇中也体现了孔子弟子对其思想的继承。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意为看到有贤能的人就要向他学习,首要学习的就是竭尽全力孝敬父母,然后才是其修养和本事。

  然而,“养”父母只是孔子论述孝道的本质规范。“孝”的关键在于“色难”。正如《论语·为政》中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有学者认为,孝曰“色难”有两种解释法:其一,难在承望父母之颜色,意为要在无声无息中,繁琐的生活细节中感受父母之意;其二,承顺父母颜色乃为难也,意为孝敬父母以和颜悦色为难。虽然说以上两种说法在古汉语研究中历来争议较大,但不乏都是指导当今社会中儿女行孝的金科玉律。不要因为自己的忙碌作为父母面前牢骚的借口,或是自己的不顺成为父母面前撒气的理由。他们渴望的不是多么优越的物质生活,而是儿女用心的一个好脸色。此外,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看这句话的表意似乎是牛头不对马嘴的。孟武伯问“孝”是什么,孔子说,父母一心为儿女的疾病担忧。其实不然,孔子的意思是让你能去体会当你生病时父母的那种焦急,并因此而体恤父母、感激父母,这就是“孝”。

  2、父母离世之后,祭父母

  丧葬、祭祀属于事亲、孝亲之大事,所以《论语》中讲孝与礼的关系,多与丧葬之事有关。在孔子那里,对鬼神的祭祀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宗教活动,而是人们对已逝祖先“孝”的继续,是带有浓厚人文色彩的伦理追认。在祭祀中,生者体悟到对死者承担着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并因此在死者的观照下产生敬畏之心,正是这种敬畏之心引导着生者的伦理行为。子贡问于孔子:“死者有知乎?将无知乎?”孔子回答:“吾欲言死之有知,将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吾欲言死之无知,将恐不孝之子弃其亲而不葬,赐不欲知死者有知与无知,非今之急,后自知之。”为此,中华文明中的祭祀在延续和丰富着孝道的传承。“孝”是一种从人类的天性中所产生的至高无上的情感,这种情感转变成一种纯洁崇高的道德信念,它是人类的神圣血缘关系的必然结果。反过来看,如果一个人在家里对跟自己有最直接血缘关系的人,尤其是“生我养我”的父母都不尊重、不孝敬,又怎么可能对与他(她)血缘关系更远、甚至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友善呢?既然在家就不能做个孝子,又怎么可能指望他(她)对家族、民族、人类有多大贡献呢?清明时节,我们为去已故的祖先扫坟,也是在提醒我们时刻遵守祖宗的教诲、圣贤的教导,要立志光耀门楣。

  3、父母生与否,关键是学父母

  父母在世的时候,儿女应该伺候父母享受颐养天年。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记在心里,一方面因为他们长寿而高兴,另一方面因为他们年迈而担忧,但是并不意味着父母去世之后就“完孝”或者“尽孝”了。

  《论语》载:“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即父亲在世之日,作为子女,行为自然受到父母的督察约束,要了解其为人,则需要察其内心;而父母过世之后,则子女继之成为一家之主,能够遂其内心而自作主张,则观察其行动,即可知其为人。这时,该如何评价其是否为孝子呢?孔子认为,应该“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坚持父亲的处事原则,承续父亲的志向,继承父亲的事业,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孝子,也才与礼相合。

  很多人认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是充满矛盾的,因为在现代现实生活中存在一些行为不端、性情凶恶的父亲,难道也要让自己的子女去学习此种种恶习吗?那不是误人子弟吗?但是,我认为“父在观其志”中的“志”和“父没观其行”中的“行”本身应该是一个褒义的、积极向上的“志”和“行”,意为学习父亲在世时的英明神武和正能量。此外,“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能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尊重和缅怀。而并不是让子女在三年时间内中规中矩地模仿已故父亲的“志”和“行”。

  三、小结

  孝道是我国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孔教论孝更在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从《论语》中孔子对孝的行为规范中可以看出,对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总之依礼而行。《论语》中“孝”的行为规范延续和丰富了孝道,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得到传承,在我们生活的一言一行得到实践。

  参考文献

  [1] 孔子.论语[M].//杨伯峻,译注.上海:中华书局,2006.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