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问答法
【摘 要】本文通过苏格拉底关于道德的问答分析苏格拉底问答法的环节、特点、逻辑特征、积极作用和不足。
【关键词】苏格拉底;问答法;道德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被世人称为伟大的思想家和老师,一生中却没有任何著述。他的思想都是在与别人的对话中表达,今人主要通过他的两个学生色诺芬和柏拉图的著作来了解他。苏格拉底最著名的一句话就就是: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一无所知。因此,他从不灌输任何知识给别人。
一、苏格拉底问答法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不是可以经由教学过程直接转入学生的心灵,教学过程仅是教师协助学生产生某一概念的过程,所以教师的任务不在于臆造和传播真理,而是要做一名“知识的产婆”,把存在于学生内心的知识导引出来,变为学生的实际知识与技能。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助产术”。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他的具体做法是,在教学时,不是直接向学生讲解各种道理或传授各种知识,而是与学生谈话或向他们提出问题,让他们作出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也不批驳,而是将学生的话题进一步引向错误的方向,使学生自己明白答案的荒谬,然后再进行多方启发,引导学生一步步接近正确的结论。
有一回,苏格拉底来到市场上,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那人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
苏格拉底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
“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苏格拉底反驳道:“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
那人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追问起来:“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
那人只好承认:“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并不满足,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那人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
苏格拉底这才满意地笑起来,拉着那个人的手说:“您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您告诉了我关于道德的知识,使我弄明白一个长期困惑不解的问题,我衷心地感谢您!”
这种方法,一般被总结为四个环节:反讥、归纳、诱导和定义。“反讥”是助产术的第一步,指通过反问揭露对方谈话中的矛盾或漏洞,达到“自知我无知”。“归纳”是助产术中引导方向的重要步骤。它通过对答问者具体而片面的意见的否定,一步步地将其导向普遍的、确定的、真实的知识。“诱导”是助产术的实质,也可以看作是狭义的助产术。它通过启发、比喻等方式,帮助对方说出蕴藏在头脑中的思想,进而考察其真伪,让对方自己去领会和体悟。“定义”是助产术所要达到的目的,即通过对所论德性的共同性质作出说明,获得确切的概念性认识,并牢牢掌握它。
二、苏格拉底问答法的特点
从苏格拉底和他人关于道德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出苏格拉底方法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不批驳对方,先认同对方观点,站在对方立场上将其引向错误的结果,令其自己认识到错误。第二,不直接灌输答案,而是通过不断提问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第三,准确的设问。苏格拉底对自己谈话的对象,谈话的内容,都有明确的出发点和目的性,有自己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和要求。所提每一个问题都带有明确的目的性,最终都引向苏格拉底预期的结论。但是,对于回答者来说,在回答过程中对于这种目的性毫无察觉。第四,具有层次的教育内容。苏格拉底在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并使对方接受它时,非常注重内容的层层递进,提问题都是基于常识即可回答,一步一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逐步接触到问题核心并得到最后答案。
三、苏格拉底助产术的逻辑特征
1、运用这种方法的目的就是要获得真理,尤其是概念的定义。由于所讨论的概念都是一些最普遍的概念,其目的就注定了这种方法的总体性质是归纳论证和普遍定义。所以亚里士多德说:“苏格拉底寻求事物的本质是很自然的;因为他正在寻求推理,而本质是推理的出发点。……可以把两件事情公平地归于苏格拉底,即归纳论证和普遍定义。这两者都涉及科学知识的出发点。”
2、这是一种以假设—反驳—再假设—再反驳为模式的归纳论证。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反驳指出第一次给出的假设不是定义而是实例。方法是提出其他实例来表明所谓的“定义”没有包括这些实例,因此根本不是普遍的定义。这一阶段其实属于归纳法中的收集正面例子和明确概念运用范围的阶段。第二阶段是通过反驳指出第二次给出的假设不恰当。方法是给出反例。其逻辑形式是,假如P蕴涵非P并且非P是真的,那么P是假的。原则上说,上述两个阶段都可以无限地重复进行下去。因此这种论证往往没有最终的结果,而只有暂时的结论。
四、对苏格拉底问答法的评价
“问答法”通过发问与回答的形式,运用比喻、启发等手段,使对方对所讨论之问题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逐渐深入,得出正确认识,生下自己孕育的真理胎儿。苏格拉底问答法的积极作用表现在:
首先,苏格拉底的问答法能形成一种自由的氛围,很好地调动对话者的兴趣。
每次谈话,苏格拉底总是一脸谦虚地表示自己对所谈的话题一无所知,希望能够聆听对话者的真知灼见。这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很乐意表达自己的看法。在辩论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允许争执。
其次,苏格拉底的问答法能够帮助打破定势,促进新思想的产生。
不得不承认苏格拉底那一番关于道德的辩论深刻影响了在场的所有对话者。苏格拉底方法要求的是对话者说出自己心中的真实的想法,而这些想法往往是此人早己根深蒂固的观念。而苏格拉底进一步分析并加以彻底批驳这些观念,给对话者的震撼是相当大的。进而会促使对话者重新思考自己先前的一些成见。
最后,苏格拉底通过他的问答法具体地展示了我们如何逐渐地扬弃关于事物的经验思维,凭借着理性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苏格拉底问答法从其结果来看并不是要解决问题,而是要揭露问题,它并不是要消除被提问者心中的疑惑,相反,却是要使被提问者更深地陷入到疑惑之中,从而最终承认自己的无知。在问答法中,苏格拉底通过反复的盘问、辩难来揭示谈话者论证中内在的逻辑矛盾,从而彰显谈话者观点的错误,它在本质上属于一种逻辑检验,归谬法与之相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苏格拉底的问答法纯然是消极的。在问答中,苏格拉底否定对方远远多于表明自己的立场。结果似乎只是驳斥倒了对话者,却没有为对话者和读者确立明确的理论,很难得出正面的结果。
苏格拉底问答法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发挥其积极作用,努力克服其不足。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