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庄子思想中“游”的境界与中国文人的“隐居”思想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8-12 16:08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李照萌
分享到:

 

  摘要:“游”的思想贯穿于庄子的论著中,是一个基本的主题。他的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文人中有多重的理解,不同的理解使这些在乱世中隐居的文人有不同的生活轨迹和处事方法。隐居者众多,但是真正能做到者少之又少,对庄子的“游”的思想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古代乱世中的文人隐居思想。

  关键词:游;隐居;文人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识码:2095-4115(2014)04-84-1

  在庄子的文章中,“游”的思想是其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是庄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游”的思想在道家思想体系中举足轻重,它强调文人出世,摆脱杂念,回归自然。道家的这种出世的思想对几千年来的中国文人的“隐居”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

  在《庄子》中这种“游”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游”,它所突出的只是行为上的归隐,只是行为上的出世,在他们的内心中还不想舍世俗生活,只不过这种生活受到了外界的压抑,他们无法施展抱负,又想在这个混沌的世界中存活下去,所以选择归隐。

  在庄子的《齐物论》中有这么一段描述:“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1]在这种庄子强调由于人们过多的受牵制于外物,以至于自己的内心无法达到“游”的境界,始终被外界所干扰,因此这样的文人即使隐居也不是真正地使自己的身心内外处于“游”的境界,只是陷入庄子所说的“役役”状态却不知道“其所归”,更加加剧了他的伤悲。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文学家,怀才不遇是他一生的写照,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为千古传唱的佳话。陶渊明的诗句中透露着对世俗世界的失望和自己寄情于山水之情。陶渊明始终处在一种矛盾的状态中,在《五柳先生传》中,看似“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但是后面的一句“长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才是陶渊明的生活所在,内心无法诉说的仕途压抑只有在这田园生活中通过文章来抒发。

  二

  在庄子的“游”的哲学中有一种状态是强调精神的自由和飞扬,追求人生可能的快乐。

  庄子尚道,他认为人只有达到“外天下”“外物”“外生”的状态才能得道。同样,在《逍遥游》中庄子认为万物只有达到这种状态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认为真正的“游”是无所凭借,自己的内外都应该是这样的一种境界。庄子的这种境界似乎又同佛教的禅宗的思想很好地融合到了一起,禅宗提倡“空灵”的一种人生境界,“禅宗主张在普遍的、日常的、富有生命的感性现象中,特别是在大自然的景象中,去领悟那永恒的空寂的本体。一旦有了这种领悟和体验,就会得到一种喜悦。这种禅悟和禅悦,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就是空灵”[2]。

  庄子的“游”的思想倡导的无所待的精神境界和禅宗倡导的“空灵”的境界似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不强调一种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的超脱,是一种内化和外化的双重结合,在古代的文人中王维是最主要的代表之一,王维的处事方式深刻地体现了这种处事方式。

  王维一生的仕途相当坎坷,安史之乱成为了他的一个转折点。王维一生信仰佛教,他的佛学造诣很深,这从他的诗文中便可以看出。在王维的诗文中“空”“寂”的艺术境界始终是他的主旋律。在他的诗《山居秋暝》中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的归隐是一种彻底的归隐,是禅宗的“空灵”的方式,也是庄子强调的“游”的方式。

  三

  在庄子的《人间世》篇中渗透着一种无用主义的思想,文中写到一位一身邋遢,混到一副无赖模样的混世高手:“支离疏者, 颐隐于脐, 肩高于顶, 会撮指天, 五管在上, 两髀为胁。挫针治足以糊口; 鼓播精, 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 则支离攘臂而游于其间; 上有大役, 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 上与病者粟, 则受三钟与十束薪”[3]。在文中庄子描绘了一个混世者的形象,在这里他强调只要活着就好,整天浑浑噩噩。这种想象同他在《逍遥游》中的大鹏的形象大不相同,一个浑浑噩噩的形象,在这里庄子倡导的是一种乱世自保的思想,用这种自身的沉沦、浑噩去迎合一个混乱的世道,以求得在这世道中的一个处身之所。

  魏晋时期的阮籍在思想上信奉老庄的处事哲学,在曹魏政权与司马政权的争霸面前,他采取了谦退冲虚的处事哲学。在《滕王阁序》中描写到,“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句话是阮籍隐居时的生动的写照,阮籍驾车任马狂飙,直至行到路的尽头无路可走,便痛苦流涕驾车而回。这是阮籍归隐时期的生活状态,“阮籍猖狂”,他的猖狂是自己在穷途无路时的内心的压抑郁闷的释放。他的这种“游”,正是迎合了庄子中《人间世》的观点,在乱世中浑浑噩噩。为了不与司马昭联姻,大醉六十天,在被封官后也整日放浪形骸,不守礼法,过着一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阮籍正是通过这种方法,在乱世中始终保持这一种高洁的姿态,得以终其天年。

  在庄子的“游”的思想中,包含的知识博大精深,蕴含着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的处事哲学,对古代的文人的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老庄的道家文化就是文人潜意识中的思想支柱。庄子的“游”的思想可以说是后代文人“隐居”思想的源头,后世的文人对其思想的不断阐释,是庄子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3]孙通海译注.庄子/中华经典藏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