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论庄子的生存方式
摘 要:庄子不做山林隐士,而是在充满险恶和诸多困境的世俗社会中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人生境界,这势必造成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种矛盾使庄子不能追求统一的人格模式,当然也就没有统一的生存方式。这些生存方式主要有“无用为用”、“缘督以为经”、“内直而外曲”等三种。这些生存方式,都是直接或间接为保全生命,并且为实现与自然合一的理想的人生境界而采取的一些无奈而巧妙的办法。
关键词:庄子;天人合一;生存方式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4-0024-02
庄子认为,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即与自然合一的境界。做到这与自然合一,需要具备一定的理性知识的且超越理性知识①,还要做心斋、坐忘等凝神的修炼功夫,以去掉遮蔽心灵的非生命本真的东西②。做到这些,是不容易的,更何况是在世俗社会的诸多困境的包围之中来做这些,来与自然合一。庄子不做山林隐士,而是要生存于充满险恶、处于困境的人世间,在人世中作向的自然的回归。这必然有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这种矛盾使庄子不能追求统一的人格模式,当然也就没有统一的生存方式。关于庄子哲学的人格境界,孙明君认为三种[1]:一种是理想人格境界,又称真人境界;二种是隐士境界;三种是士大夫境界。理想境界只有那些圣人、神人、真人才能做到,隐士境界是顺天不顺人,士大夫境界是顺人不失己。其中隐士境界与士大夫境界是现实境界。
孙氏的三重人格说也基本上能概括庄子的生存方式。理想境界对应于理想生存方式,现实境界对应于现实的生存方式。理想的生存方式也就是至人、真人、神人等的生存方式。“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庄子·逍遥游》),这种神仙般的生活就是理想的生存方式。不过,孙氏认为理想境界才是天人合一的境界,现实境界只是“以便在更大程度上与天人合一之境相交通”。
庄子更关注的是现实境界,也即现实的生存方式。这根源于庄子非山林隐士,而要做世俗中的“陆沉者”。他似要把现实中的人拯救出来,走向天人合一,故现实境界也能做到天人合一,而不是只有真人、神人、至人才能做到。如前面说到的孟孙才、哀骀它、兀者叔山无趾、申徒嘉与支离疏者等人,都是生活在现实中,他们应该是庄子眼中天人合一的楷模。在社会中也能做到天人合一,这一点被郭象进一步发挥为“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郭象:庄子注·逍遥游),当然,这是后话了。
由于庄子更重视现实的生存方式,这里就只论述人如何生存于世的问题。
在《庄子·人间世》中,庄子描述了那个时代人的生命是如何卑微的。对于如此险恶的生存环境,庄子认为人应该如何生存呢?
第一,无用为用。《庄子·人间世》云:
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不材之木,才“若是之寿”。而材还是不材,完全取决于自己,“自寇”、“自煎”说明这一点。
第二,“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或“缘督以为经”。《庄子·山木》云: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
不材之木得以终其天年,不能鸣之雁却被杀,故庄子得出人生处世要“处于材与不材之间”,走中间路线。类似的观点还有“缘督以为经”。《庄子·养生主》云: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要人们“缘督以为经”,督即中之义,此句话即要在善恶中间走一条中道。走中间路线,可以保生命,但这样“不免乎累”,这主要是仍有执着之意,而不能随物而化,故庄子对这条路线也不认为它最理想。最理想的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当然,从这里看出,最理想的方案是“浮游乎万物之祖”,即与道为一,顺其自然。
走中间路线,重要的是把握分寸,《庄子·人间世》中实质说到这一点:
蘧伯玉曰:“善哉问乎!戒之,慎之,正女身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虽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达之,入于无疵。
形莫若就,意思是说,形貌上要表示对他的亲附,但亲近他不要太过度(“就而不若入”);心莫若和,意思是说,在心里要对他加以诱导,但诱导他不要太显露(“和不欲出”)。若有偏差,则有灭顶之灾。
第三,顺人不失己,或“内直而外曲”。《庄子·人间世》云:
然则我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内直者,与天为徒。与天为徒者,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而独以己言蕲乎而人善之,蕲乎而人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谓之童子,是之谓与天为徒。外曲者,与人之为徒也。擎跽曲拳,人臣之礼也。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是之谓与人为徒。
内直与天为徒,不失自己本真之性,外曲与人为徒,又能与人群相处。这有点类似我们现在说的内方外圆的处世之道。不同的是庄子的“内直”是与自然同类,而现在的“内方”是与某种社会的原则东西相连的。
庄子还将这种“顺人而不失己”的处世之道解释为非有意这样做,而是顺着物的变化而已。《庄子·大宗师》有孟孙才居丧一例说明这一点。
颜回问仲尼曰:“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居丧不哀。无是三者,以善处丧盖鲁国,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乎?回壹怪之。”仲尼曰:“夫孟孙氏尽之矣,进于知矣,唯简之而不得,夫已有所简矣。孟孙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就先,不知就后。若化为物,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且方将化,恶知不化哉?方将不化,恶知已化哉?吾特与汝,其梦未始觉者邪!且彼有骇形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情死。孟孙氏特觉,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且也相与‘吾之’耳矣,庸讵知吾所谓‘吾之’乎?且汝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
孟孙才的母亲死了,在处理丧事的时候,孟孙才是“内直而外曲”。作为“内直”的一面,他是“且彼有骇形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情死”。旦宅,指形体的变化。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形体的变化而没有心神的损伤;有躯体的转化而没有精神的死亡[2]。作为“外曲”的一面,他是“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乃,那个样子(宣颖的解释)。意思是人家哭泣,他也跟着哭泣,这就是他之所以成为这个样子的。
内直外曲,非有意这样做,而是顺着事物的变化而已。故庄子借孔子的口气说:“孟孙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就先,不知就后。若化为物,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意思是说,生与死,先与后,孟孙才是不知道的,他只是顺任物的变化,以应付那不可知的变化而已。这有点类似上面所说的不能“有意”于“处乎材与不材之间”,而是要顺任自然的变化,“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庄子还认为这种处世之道可以“入于寥天一”,即达到道的境界。看来,庄子非常重视这种处世之道,其原因有二。一是真人、至人、神人的境界是理想境界,而人是现实地处于社会中(“陆沉”式的隐士也是如此),庄子要给处于社会中的人士指出一条既能保全生命,又能达到道的境界的道路。一是那时已流行神形二元论。如《文子·九守》云:“精神本乎天,骨骸根于地,精神入其门,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庄子·德充符》云:“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意思是人有形体,是用来与世俗人群相处的,言外之意,人的精神才是正真属于自己的。像论文格式《庄子》中的诸多人物,如,哀骀它、兀者叔山无趾、申徒嘉与支离疏者等人,要么形体残缺,要么相貌奇丑,但都是有德之人。庄子说:“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庄子·德充符》)。”
参考文献:
[1]孙明君.庄子哲学中的三重人格境界[J].齐鲁学刊,1996(5).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