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孟子“性善论”影响下的现代德育反思(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5-07-20 11:45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贾艳霞
分享到:

 


  孟子所塑造的人格理想,实质是为现代德育模式树立了高尚道德的理想典范。他认为,道德的完成就是四端的扩充、发扬,就能有一种彻底的自我认识,此谓“尽心”。任何德育范式都是建立在一定的道德学习机制的理解之上的,但是,真正具有“道德”意义的道德教育,不是把社会现存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天下论文网]成为一个个“美德的集合体”, 而是“启发”和“唤醒”学生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良心,使学生树立道德理想、领悟人生真义。[6] 现在社会上评论学校德育的一种流行说法是,“5 + 2 = 0”,即学生在学校接受的5 天的思想教育,抵不过在家庭和社会对他2 天的影响。正如孟子所言,“存心养性”与“反求诸己”的道德理念警示现代德育的“教条性”与“形式性”必须被推翻。所谓,“生活的外延有多大,那么德育的外延就应有多大。生活世界是德育的根基”。[ 7 ] 现代德育模式必须继承和发扬传统的道德教育观念,应该由内向外地渗透德育的价值与意义。
  三、未来德育的变革是“性善论”的衍生。
  当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应该有高扬高层次的“善”的追求,赋予“善”以更广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去努力打造真善美的统一。孟子蕴涵道德责任意识的“性善论”,能够唤醒人们追求人格理想的信念,主动地实现和完善自身道德,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未来的教育终将走向终身教育的模式,而道德学习的形式必须依靠个体的主动性,道德的形成应该是自然而然完成的。未来的道德发展,取决于道德接受和道德选择,在生活与学习中,当人们选定了自己感兴趣或者认为重要的领域后,余下的广阔空间就可以交给自身德性的本能反应和习惯行为,在道德与社会发生冲突时,自主抉择的行为将会出现,这样才符合道德生活的自然状态,才能提高个体的道德效能。[8]
  注释:
  [1] [宋]朱熹撰。孟子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
  [2] 赵法生。孟子性善论的多维解读[J].孔子研究,2007,(18)。
  [3] 李兆祥主编。儒家教育思想研究[M].上海:中华书局,2003.12.
  [4] 檀传宝。论道德教育的可能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1)。
  [5] 汪凤炎。植根传统: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与德育思想的彰显[J].道德教育研究,2003,(4)。
  [6] 孙喜亭。学生德性或德行能由内而外的生成吗[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6)。
  [7] 许新海。让儿童的道德生命自由地生长[J].江苏教育,2001,(17)。
  [8] 杜时忠。过有道德的生活,做有道德的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3)。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