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电视台节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摘 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电视事业发展突飞猛进。作为基层媒体的县级电视台也在发展的潮流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等量的受众在突然之间多出了更多的分流渠道,激烈竞争无法避免。加上一些限制性规定的出台,县级电视台被边缘化,市场空间逐步狭窄,生存和发展出现窘境。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法,选取地处长三角地区、经济较发达的苏中某县级电视台作为样本,找出办台水平处于第一方阵的县级电视台节目还存在哪些问题,并分析产生的原因,为日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打下基础,也为目前还处于第二、第三方阵的众多县级电视台提供借鉴。
关键词:县级电视台 节目不足 成因
一、县级电视台节目现状
(一)部分纪实类节目特色明显
当地的《新闻》作为该台的品牌栏目,连续十多年获江苏省“新闻繁荣奖”,被省广播电视局确定为免检单位。多年来在地级市范围内发稿第一,省台、中央台用稿150条以上,名列苏中、苏北县级台前茅。每年都有一批新闻力作在地级市以上获奖。电视社教片创作也屡出佳绩,经营创收完成局交指标,荣获多项荣誉称号。
(二)节目类型较多
该台的节目类型较为丰富,基本涵盖了新闻的各种表现形式。如新闻简讯、民生新闻、新闻专题评论、人物专题、少儿节目等。多种形式的栏目类型体现出了该台电视人的良苦用心,为观众创造了多样的收视选择。
(三)有效的“本土化”策略
该台明确将节目制作方向定位为“本土化、贴近性”。“本土化”来源于现代营销学,强调的是企业经营活动要摆脱自身的喜好,时刻以目标客户为中心,在生产、销售、人事等方面做积极的适应性转变,以减少地区性差异带来的经营障碍。因此,本土化并非目的,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为了“入乡随俗”做出的努力。通过展示当地人的风采,通过一些阶段性节目,调动当地观众参与,增加节目关注度和美誉度。
二、县级电视台节目不足分析
(一)部分节目定位存在偏颇
如今,电视领域的空白地带越来越少,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个电视节目要迅速从众多的电视节目中突围出来,必须要有明确的形态特征,既易于生产又易于被人识别和记忆,所以很多节目在创办之初就必须针对节目自身的政治、环境、结构、竞争对象、目标受众、内容风格等做出明确的规划,对节目设置的目的和宗旨做出明确的事先安排。其重要程度可以说不亚于节目内容设计。
按照节目定位的一般要求来分析该台的自办节目,除了《新闻》等节目有相对较为明确的内容、风格和受众定位之外,其余节目大都特征不太明显。参照一般的定性研究方法,将节目定位的准确度或精准度分为五个维度:强、偏强、一般、偏弱、弱,衡量8个自办节目在受众、内容、节目结构、风格特征等方面的定位情况,总体定位“偏强”的有3个节目、2个为“一般”、2个“偏弱”、1个为“弱”。
定位不清晰使得观众无法形成很好的频道或者栏目忠诚度,也进一步使得各个节目定位不明朗,差异化小,识别度低,同时也在电视台内部形成了采访资源的内耗与竞争,无法获得优化组合效益。
(二)节目策划深度不够
电视节目的策划水准和策划能力可以决定一个栏目的生死存亡。从收集的信息以及所看到的节目而言,该台的节目整体策划亟须加强,突出表现为策划频率低、比例小。
新闻线索主要来源于观众热线的筛选,占比达40%之高,除此之外就是节目合作部门提供新闻源,最后才是自主策划选题。
缺少策划,实际上是忽视了观众对节目的深层次需求,也即在节目采制过程中坚持所谓“以传者为中心”,而非“受众中心”,至少没有较好地达到“传者”与受众之间平衡。
(三)新闻节目中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
会议新闻居多,民生新闻与舆论监督稿件偏少,导致本地观众对本地电视新闻敬而远之;模式化新闻多,高质量新闻稿件少,新闻报道常常套用一些固定模式和语言习惯,让普通干部群众收看后感到不舒服;一般事务性人员多,专业人才偏少,这是制约节目质量上水平、上台阶的关键因素。
(四)电视化的叙事能力偏弱
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有一句名言:“为什么要采访?因为故事需要直接引语、需要精彩的对话。直接引语是新闻作品中最有冲击力的建筑材料。”同样的道理,电视拍摄也需要获得大量生动的同期声;由故事的主角自己讲出带有大量现场气息的同期声,就是构成故事的血肉之躯,而要获得这样鲜活的同期声,就不能采取坐在一旁搞一问一答的采访形式,而必须在新闻现场、在采访对象生活或活动的自然流程中来提问,让他(她)带着原生态的情绪说出自己的故事。只有自然的原生态语言才是鲜活、有感染力的。[1]但是,县级电视台不少记者缺少用电视语言“讲故事”的能力,不少新闻节目和人物报道中,几乎都有大段大段的采访。而且采访现场仅仅将某个采访对象置身于家庭、会议室或街头中,缺乏充满动感、原生态的新闻现场;在声音、画面、字幕等电视媒介信息传播通道中,偏重声音的解说功能,富有人物魅力、反映性格特征的同期声较少。
三、原因分析——自组织功能的系统性缺陷
当代电视节目的生产与消费,是将节目的策划、制作到营销整合到市场化的生产链条之中,成为一项系统工程。如果我们暂时不考虑其他因素的作用,那么系统创新的关键是机制创新。机制是系统各个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实际上是系统的自组织功能。所谓自组织,就是系统在没有外界特定干预的情况下,自行调整自身要素和结构以适应自身及外部环境变化,形成或保持其特定功能的过程和现象。机制的本质说到底是关系的集合体,是系统构成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的集成。一种机制特别是复杂系统的机制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也是系统环境适应力、竞争力的核心构成要素。
从这个角度来说,目前县级电视台节目所存在的一些不足,一定意义上只不过是“冰山一角”,是依存于电视节目背后、决定本台自组织功能的观念、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外在表象。所以,对节目不足的分析,不能仅仅是表层的浅尝辄止,需要深入节目外在表象的背后,分析导致这些不足的原因。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蒋老师联系QQ:
刘老师联系QQ: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校园英语》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科技风》半月刊 省级 科技类优秀期刊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半月刊 北大核心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体育文化导刊》月刊 体育类双核心期刊
- 《机械研究与应用》双月刊 省级 机械应用类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中国医药指南》 旬刊 国家级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教育发展研究》 半月刊 双核心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