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草原民风画卷(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4-28 19:36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王超等
分享到:

 

  蒙古草原,纵横千里,广袤无边,人烟稀少,蒙古族世代以牧业生产为主。由于地域和生产方式的特点,蒙古族人一般采取独居的生活方式,即使是同一村屯的蒙古包之间也隔得很远。因而,蒙古族人粗犷豪放,又少言寡语。

  在婚俗上,古时由于各部落相距较远,实行族外婚不仅给聘娶带来不便,也难免出现 “抢婚”的行为。即使是聘婚,也因婚前不熟悉,婚姻不自主,而给蒙古族男女青年带来许多难以避免的忧伤。所以旧时蒙古有许多《悲嫁歌》、《劝嫁歌》流传,歌中满溢着忧伤凄苦之情。在贞操观念上,蒙古妇女不像汉族妇女被禁锢得那么严。她们往往更注重生命自身的意义。

  索米娅是一个美丽青春的蒙古族姑娘。当还是少女时,她温柔、善良,对生活充满美好的向往。但当她遭到生活的厄运时,在丑恶的现实面前,她却只是默默忍受,表现出一种可怕的麻木。因为在她面前出现的并不是个人偶然的罪恶,而是被整个民族的优点所掩盖的,被整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愚昧所合法地认可的“罪恶”。正如当白音宝力格悲愤地拔出刀子要杀掉那凌辱索米娅的坏蛋时额吉奶奶说的那样:“不,孩子。佛爷和牧人们都有会反对你,希拉那狗东西……也没有太大的罪行,……有什么呢?女人——世世代代还不就是这样吗?嗯,知道索米娅能生养也是件让人放心的事呀。”[8]罪恶因为习俗而合法化了,向陋俗挑战的人却无法获得理解,这陈规陋俗吞噬了多少美好的东西!十年后,白音宝力格再次见到的索米娅并没有被生活压垮,她坚韧地面对一切:失去唯一的亲人、远离家乡、沉重的家务、繁杂的工作、粗糙的丈夫……。最后她对白音宝力格说的话竟是:“如果你将来有了孩子,而且又不嫌弃的话,那就送来吧。……把孩子送到我这里来!懂么?我养大了再还给你们。”从索米娅的人生轨迹上,读者可以看到那些无形心意民俗在索米娅、额吉以及千千万万个牧人身上打下的深深的印记。他们在这些民俗的制约下,表现得既智慧又愚昧,既善良又无知,既坚强又麻木。张承志通过索米娅的悲剧命运让读者看到在民俗身上美和丑、善与恶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令人感到了一种深深的震撼和战栗。

  无形心意民俗的传承,比有形的物质民俗更广泛,更超越了时空的束缚。它如一张无形的网,制约着人们有形的民俗活动和日常的普遍生活。但由于家庭、环境、教育、职业、经历等民俗氛围的差别,个人所接受的民俗信息及其储存,多少存在着不同程度上观念和层次的差异。而这种民俗观念和民俗层次的错位,往往构成了人与人冲突的内在根源。白音宝力格与索米娅就是一组典型的对照。白音宝力格的父亲是一位公社干部,青年时期的白音宝力格热爱读书,又接受了现代教育,这使他的民俗观念与索米娅的是不同的。一方面,他热爱草原的纯朴和率真——奶奶丰沛的爱,草原美好的大自然气息,那些古老优美的民歌……像乳汁一样哺育了他。然而,当索米娅被恶棍希拉奸污之后,面对生活的丑恶,奶奶和索米娅却按照草原的习俗,表现出宽容和顺从的态度。这使受过教育,吸收文明观念的他看到了他热爱的草原中愚昧、落后的一面。白音宝力格的幻梦破灭了,草原的陋俗使他反感而不能忍受。最后,他不得不骑着骏马离去,去“追求更纯洁、更文明、更尊重人的美好的人生。”

  可是,在城市这另一块生活天地里,他并没有找到他理想的生活。人与人的磨擦、关系门路、不正之风……生活中依然有着那么多不美好的东西。这时,留在他记忆中的美丽的草原和爱人又在召唤着他。但当他历尽艰辛,重新找到索米娅时,那个“披着朝霞的姑娘”已像草原上所有的姑娘一样 “走完了那条蜿蜒在草丛里的小路,经历了她们都经历过的快乐、艰难、忍受和污辱。……草原上又成熟了一个新的女人。”[9]这次白音宝力格对草原、对草原生生不息的法则有了一个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一个痛苦、无可奈何的叹息:历史积淀下来的习惯民俗就是这样一个多面一体的东西,其中它美好的一面可以让你沉醉其中,深深依恋;同时它陈旧丑恶的一面却又时时在扼杀生活中美好的东西,让你感到痛恨和鄙视。

  在《黑骏马》中,张承志通过对有形物质民俗相的描写,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幅色彩鲜明的民俗风情画,尤其对其中寄寓了作者情思的风物的描绘,渲染和点化出了作品特定的氛围和境界,为作品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境。而作品中对无形心意民俗的揭示以及两种民俗观念冲突和纠葛的展现,不仅使作品人物形象得以真实、具体、完整地体现,而且形象而别具一格的揭示出社会生活本质的某些方面,成为人们深层地认识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作品中富有匠心的民俗底色,使《黑骏马》得以大放异彩,意蕴无穷。

  参考文献:

  [1] [2][3][4][5][6][8][9]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165,182,310,311,313,163,310.

  [7]陈勤建.民俗文艺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3.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