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个人化:体现在微博中身份的分离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6-06 16:36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葛贞
分享到:

 

  摘 要:微博是通过140字的简单模式加上可以用手机即时发布,并通过follow(关注)、@(提及)等规则,使得信息可以出现裂变式传播,几乎在瞬间就可以传递出去。同时,通过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人,也可以快速获得多方面的信息,扩展用户对网络热点的把控能力。这种传播模式,易于使用者用来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和随时随地发表意见。微博强调的是关系,以“关注”来构建群体。在这样一个虚拟环境中,使用者存在状态的不确定性,出现了身份的分离。

  关键词:微博;个人化;身份的分离;虚拟环境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5-0111-02

  一、引 言

  微博是基于Web2.0的一种新的社会化媒体工具和网络交流形式。作为一种新兴的自媒体平台,短小快捷,一经引入立刻产生巨大的关注。用户在其中表达自我和进行社交活动,是通过维护个人主页以及转发评论实现的。140字的简单模式,同时可以用手机及时发布,通过加follow关注、@提及等规则,使得信息可以出现裂变式传播,几乎在瞬间就可以传递出去。同时,通过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人,也可以迅速获得多方面的信息,扩展用户对网络热点的把控能力。跟随和围观使得微博更像是公共信息的发布与传播平台。

  个人化是指社会活动与思考以个人为单位的过程。在我们的日常思维里,个人化既有自我、自私和不负责任的含义,也跟解放、自由之类的词语呼应。微博这种传播模式,使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发表意见,关注社会热点事件。个人化的内容,在网络上“可大可小”,可以小范围流传,也可能在全世界网络上任人观赏,甚至引起火爆的点击与连载。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微博用户在网络上享受自我实现、自我掌控的滋味。而另一方面,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是孤独。个人化给我们自由也让我们脆弱,在这个情境下对社会团结的渴求与个人化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说,社会越是个人化,则个人越是需要社会[1]。这就体现在微博中身份的分离。

  二、个人化:去边缘化与身份的分离

  我国互联网已经全面进入微博时代!新浪与腾讯微博网易微博和搜狐微博的注册用户总数已经突破6亿,日登陆数超过了4000万。同时,微博用户群又是我国互联网使用的高端人群,这部分用户群虽然只占我国互联网用户群的10%,但他们是城市中对新鲜事物最敏感的人群,也是我国互联网上购买力最高的人群[2]。新浪微博的流行,既是每个微博用户自文化的构建,也是新浪网作为传播机构的商业成功。微博改变了公共/可见与私域/不可见之间的界限和性质,私人生活被推向前台。无数微博讲述私人生活,或者明星微博相互之间蜚短流长。微博不仅是我们分享生活的渠道,也是我们组织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载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分工不断深化,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这是个人化的根源和基础。但个人化进程越深,人类就越渴望归属感,渴望共同体。在此,任何由电视引起的感官转变的积极影响,都造就了观者的无肉身化——这是个体暴露在媒介前时,所经历的一种心理震惊,因为媒介削弱了他(她)的生理躯体感和自主身份感[3]。如同现实生活中的社区一样,认同感、归属感是连接微博成员的重要纽带。由于微博上用户既可以是观众,也可以是发布者,这种松散、随意性,不存在现实生活的组织原则和制度力量,成员们因为某种需求而形成的认同感就显得格外重要。一些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自我,也可以在网上得到宣泄,得到纾解,这是网络人性化的表现。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偏好,依据对方发布内容的类别与质量,来选择是否“关注”某用户,并可以对所有“关注”的用户群进行分类,让用户从中建立对社会的诠释与自我的身份认同。

  伴随着微博而来的是源源不断的知识,我们必须不断吸收、选择和判断知识,进行自我修正和自我创造,才能在社会上生存发展下去。媒介极大地改变了自我形成和表达,自我被他人认同和界定不仅仅是生活中的面对面交往,更多的是经由媒介的“自传式叙述”。微博让“自我”得到了释放,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却也使之成为一项工程,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努力建构。我们可以在一个又一个开放权限的空间内游荡,我们把自己展现给别人,也观看别人展现出来的自我。其中所展现“自我”的个性、爱好甚至身份都可以是虚拟的,是在媒介符号中建构出来的。这样的“自我”似乎不真实,但是确切。在这样一个虚拟环境中,我们可以与网络空间中的陌生人进行全面接触和沟通,又保证自己的身心不受伤害。于是,我们无可避免地陷入了存在状态的不确定性,出现了身份的分离。

  三、风险性:虚拟与真实的存在

  个人化的另一面是风险性。在现实社会中,我们面临许多选择,从自由选择到不得不做选择,再到必须做出选择,选择后将面临什么样的风险?风险是无所不在的我们每个人独自承担的、来自微观层面的不确定性。风险是新技术和无止境的信息泛滥的结果。比如亲情、友情、爱情等变得越来越脆弱多变,其维系不再局限于面对面,开始更多的依赖社交网络媒介。正如学者卡斯特所言,“世人努力避免让自己变得不关紧要,而尽量置身于有意义的关系之中,例如我们所谓的剥削关系”[4]。阶级概念变得模糊破碎,我们无法将自己明确归入哪个阶级,并从中寻求一些以阶级为集体利益的团体的保护。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