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调音师》主人公阿德里安的人物解读(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6-18 17:04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白雪
分享到:

 

  三、陷入心灵盲点的阿德里安

  阿德里安给老板讲“泰姬陵”的故事,建筑师只有与国王同样体会到失去妻子的痛苦才能建造出最雄伟的坟墓,阿德里安在这里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台词,即“人们认为失去会令人更敏感”,这不仅说明阿德里安想要像沙杰汗那样与盲人“感同身受”,带起了隐形眼镜和黑墨镜,把自己与外界隔离开来,还说明他陷入了一种对“缺陷”的执迷中,认为残缺的就是一种美,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工具。这种美体现在他假扮盲人之后,不仅享受到了优厚的待遇,还窥视到了常人无法看到的一切,他沉醉其中,无法自拔。人都有一种对缺陷执迷的心理,这可以从日本文化中找到佐证。现实生活中带有一定缺陷的人,当和正常人取得同样成就的时候,那种成就感甚于正常人。因为他们会得到别人的同情和赞许,他人的话语和肯定往往成为衡量他们自己更为重要的标准,被常人的话语旨意所左右,这个常人不是社会全体,而是一种均值的体现。这种均值不仅是对于有缺陷的人,对于正常人也一样适用。我们受制于这个均值,迎合常人心理评判的均值,因此我们需要一种“缺憾”来填充现代人的懦弱,它使我们获得一种“特权”,这种“特权”作为幻象存在于我们的心理,会给我们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阿德里安在面对老妇人杀人的危险境地,不断地以自己是盲人自我催眠,只要老妇人对他是盲人的身份毫无察觉,那么盲人一切都看不见的优势就有可能帮助他摆脱杀人现场。他本着正常人对盲人的以往经验做出老妇人不会杀他的判断,他在自己营造的盲人不同于正常人的“分隔带”中小心翼翼地应对着,这样久而久之,自己都相信自己具有这种“特权”,“缺憾”变成一种本能,最后“精心制造的缺憾”变成了“真正的缺憾”,造成精神死亡的悲剧、阿德里安的心灵陷入黑暗的盲区。

  影片最吸引人的地方也往往是影片的高潮所在,阿德里安无意中闯进了未经处理的杀人现场,面对着沙发上的死人,他惊慌跌倒,满身血迹。在这里观众可以充分体会到电影通过电影视觉叙事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观众与主人公身临其境,无形中的恐惧四处蔓延。阿德里安把衣服脱给老妇人,他一边赤裸着上身给钢琴调音一面安慰自己,在感觉到老妇人走向自己,他紧张得不知道说些什么,就不断地弹琴,“别回头,你是瞎子,没有任何理由回头”“我是瞎子,不知道身后发生的事,既然不知道,就应该放松。我必须继续弹琴,我弹琴后她就没动过,我弹琴的时候她不能杀我,我弹琴的时候她不能杀我”。这里电影的艺术语言与音乐完美地交织,揭示了阿德里安内心的恐惧与挣扎。影片的尾声处,伴随着舒缓的乐声,镜子中映出老妇人端着射钉枪对准阿德里安的后脑的画面,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画面极具讽刺意味,让观众心中产生了一种既可怜又可悲的心理,也就是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中强调的引起怜悯和恐惧来达到悲剧快感的那种心理状态。阿德里安在误闯进老妇人家中发现死者的那一刻他就处于极度恐惧当中,通过对他的表情、动作等一系列细节的关注,不难发现隐藏于面具下的阿德里安的人格逐步走向分裂。镜头对沙发上死人的镜头特写,我们注意到那位死者太阳穴处钉进了两根钢钉,这无非是想告诉我们:老妇人对盲人的习性了如指掌,有哪个要被射钉枪打死的人老实地等待着被打太阳穴,表明死者会是一个视力低下的人或者是盲人。正因为老妇人了解盲人的习性,才会细心观察阿德里安的一举一动,从而判断阿德里安到底是不是一个真正的盲人。他像个小丑一样上演着自己的悲剧,感受艺术完美的那一刻就是肉体陨灭的那一刻,或许最后的最后阿德里安弹奏出了最美妙的音乐,但是他的肉体终究还是没有逃脱死亡的悲剧。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关闭了自己心灵的窗户,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心死,哀莫大于心死。

  四、结 语

  在《电影是什么》中,安德烈·巴赞这样写道:摄影机摆脱了我们对客体的习惯看法和偏见,洁除了我们的感觉蒙在客体上的精神锈斑,唯有这种冷眼旁观的镜头能够还世界以纯真的原貌,吸引我们的注意,从而激起我们的眷恋。电影在给观众带来视觉感受的同时,更多的是给予彼时社会现状的一个逼真还原。这部微电影虽源自法国,但是影片揭示出了21世纪全人类普遍的特性,这种特性不分种族、国家的界限,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21世纪的今天,多少人同阿德里安一般带着隔绝于世的面具,塑造自我保护的假象,在真假难辨的心灵盲点中生存。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击垮了多少年轻的一代,在失败中不安,在打击中畏缩,在现实面前崩溃,走向人格分裂,陷于表演人生的境地。影片带给我们的现实拷问是振聋发聩的,值得引起新一批青年人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金元丹.电影美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 [日]福原泰平.拉康:镜像阶段[M].王小峰,李濯凡,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

  [3] 刘文.拉康的镜像理论与自我的建构[J].学术交流,2006(07).

  [4]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古罗马]贺拉斯.诗学·诗艺[M].郝久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5] [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