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浅析张以庆纪录片中编导意识的渗透(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6-19 21:13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郭畅
分享到:

 

  (一)寻找具有象征性的精神载体——《舟舟的世界》

  无可否置的是《舟舟的世界》让张以庆找到了他的价值所在。该片历时10个月跟踪记录了舟舟的生活轨迹,这个被展现的世界是全新的、有趣的、使人惊讶的和令人感动的。尊重一切生命、强调生命的质量、推崇人文关怀和人与环境的关系是本片在理性层面上的思考。在《舟舟的世界》里,让人感觉到的是快乐的情绪。在舟舟的世界里没有那个正常世界里的荣辱、苦乐、喜乐、名利;导演有意识地削弱舟舟日常生活中最现实最基本的起居、教育、家庭以及社会上对于残疾人的帮助,而强化舟舟作为一个独立精神主体的拯救性价值,使其成为一个象征性的意象。影片中一些强烈的对比使我不禁问自己,如何能真实的“活着”,能否敢于做这样一个对全世界都“默然”的“舟舟”。

  (二)利用音乐和情节的铺陈来表现导演主观意识的表达——《英和白》

  荣获中国四川电视节国际纪录片“金熊猫”奖的《英和白》讲述的是武汉杂技团狭窄的小院内发生的故事。一只熊猫、一个人、一台电视机构成了一种生活存在,同时也作为一种载体承载了一些对生活现象背后的思考。纪录片不是以猎奇为目的,而是能从特殊的现象中折射出一些人类普遍的东西。《英和白》中,观众透过栅栏看大熊猫,大熊猫也以同样的视角在观看我们,我们是看客,我们也是被观看的对象。张以庆正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作品去关照人和动物的尊严,去揭示人和环境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去探究人的精神实质。音乐是人类所创造的与心灵最接近的表达工具,早期的纪录片导演甚至会为自己的作品特别创作主题曲,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创作者喜欢用有源声音来完成主观音乐过去所承担的功能。在《英和白》中歌剧把白和她的一半意大利血统联系了起来,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白身上的异国风情,使得整部影片更丰富,维度更广。而在《英和白》快要结束时,通过白观看三个男高音的演唱会时采用叠画的手法展现她和父母的合影,还有白和英从前在美国演出的照片,让观众看到了时间的重量和历史的苍凉,而这一切情绪的涌现都源于音乐与人内心的沟通和契合导致,所以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音乐是一切意象的源头。

  (三)加入情节性的影音组合来表达导演主观思想——《幼儿园》

  在纪录片的创作中,要想获得美感就需要将环境、现实、生活和作者的审美情绪与精神境界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幼儿园》中,镜头很少选用室外或者是景深开阔的镜头,即便的选用也是采取虚焦的方式来表现。快两个小时的影片中,较少描写老师以及家长如何疼爱孩子,更多的是表现的孩子之间的争斗与顽劣的性情。张以庆导演的每一部影片在某种程度上都带有一部分儿时的记忆,无论是他的早期作品还是近期。在这里,纪录片不仅仅是记录一种社会现实,更多的是在记录导演的一种经历,记录的是导演的一个成长心路,我想这从某种形式上也能称之为“写实”吧。整部影片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通常最后才被接走陈志鹏。每次看到他在窗前盼望妈妈的背影时,我总是会感同身受的想起自己在幼儿园里渡过的时光。有时候共鸣并不需要很刻意的描绘,导演往往通过一个简单的动作,或者是一个眼神来唤起观众内心深处柔软的角落,并且通过细节与情节的融合依靠捕捉与剪辑很好地呈现给观众。影片不需要过多的言语就充分表现出整个故事脉络,这样利用细节来铺设情节的部分如果观众仔细观察一定会发现很多张以庆故意“着色的痕迹”。《幼儿园》显得松弛自然,寓意深长。并像张以庆以前的片子让你看出它无处不在的刻意雕琢,鲜明地告诉你它在说些什么。它的精心和考究都掩饰在了随意和自然的背后,也在表达着张以庆个人的独特感受。但这种感受不再是单一的声音,是复调的,块状的,散装的,大乐队式的。这种主观与客观的融合很好地符合张以庆一贯的“纪录片”风格,通过导演的镜头表现出来的确实是一个“真实的现实的社会”,这时我忽然意识到或许儿时那种赤裸而刺眼的真实,才是人之初的样子吧。

  四、结 语

  从张以庆这三部关键的影片中,我通过寻找意识附着的载体、完成影像的组合和阐述音乐转化情绪的这个过程,事实上就是导演摆脱单纯的记录生活,而是影片源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以获得美感意蕴的过程。有人说张以庆以及他的作品颇具思想力、震撼力、开拓了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及审视的视野,呈现了深邃的让人文精神与独具特色的思想感情而获奖不断。但是笔者认为除开对于生活的沉淀以及对于细节的思考,更多的是源于他有一颗“敢做”的心。或许从1997年那部《舟舟的世界》开始,张以庆并没有期望从中得到殊荣,他只是做了他想做的,能做的一切。而在他作品中展示出来的那些具有艺术特指,唯美而精致的表现形式、电影化的拍摄、巧妙地制作以及其主观意识的顽强表现等,除开平日不断的思考和学习以外,更多的是因为他拥有那份对于生活的思考和追求。

  [参考文献]

  [1] 宋杰.纪录片:观念与语言[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

  [2] 刘孝礼,主编.2006中国电视纪录片前沿报告[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3] 刘洁.纪录片的虚构——一种影像表达[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4] 李新民,欧阳宏生.感受经典——中外纪录片文体赏析[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5] 周兰.纪录片——想想对历史的传播[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6] 钟大年,雷建军.纪录片:影响意义系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 张同道.多元共生的记录时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