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奇观电视文艺节目的错觉构建
[摘要]近年来,一种以错觉构建为核心的新型奇观电视文艺风格逐渐形成。文章对错觉式奇观电视文艺节目进行了界定,提出了错觉式奇观电视文艺节目的编创特点,并着重从拟态环境构建、虚拟演员参演、画面表现技巧和全维感表达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奇观电视文艺节目的错觉构建。
[关键词]奇观电视文艺节目 错觉构建 编创特点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奇观电视文艺节目是指运用各种先进的高科技电子技术手段,对舞台上或演播室中演出的各种文艺节目进行二度创作,在保留了原有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电视的特殊艺术功能,创造出具有强烈视觉吸引力和冲击力的奇幻影像和画面,以满足观众的文化娱乐需求的电视屏幕上的节目样式。[1]本文拟就奇观电视文艺节目的错觉构建谈点认识。
一、 错觉式奇观电视文艺节目的编创特点
错觉式奇观电视文艺节目是奇观电视文艺节目在当下发展的新形态,它的编创具有与传统奇观形态不同的特点,只有掌握了这些特点,才能更好地认识错觉奇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构建错觉奇观。
1. 高科技与艺术的高度融合
错觉式奇观电视文艺节目是高科技与奇观电视文艺节目高度融合的产物。所谓高度融合,是指错觉式奇观电视文艺节目在高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上较之早期阶段更加深入、立体和多元。这种高度融合体现在节目的选题、策划、表演、舞美、灯光、拍摄、编辑、包装等各个环节。高科技逐渐从形式本体转为形式与内容的结合,甚至成为节目的主角之一,例如《除夕的故事》和《机器人总动员》等。
2. 各种感官的多元共融
错觉需要各种感觉的多元共融。错觉式奇观电视文艺节目融入立体舞台、3D数字影像、特技动画和虚拟现实等科技元素,并且在艺术形态上走向多元共融,例如,舞蹈与武术的融合、乐器表演与舞蹈的融合、歌曲与杂技的融合、真人与虚拟影像的融合、古典与时尚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等,在混搭中创造出令观众游走于虚拟与现实之中的错觉。因此,各种感官的多元共融是错觉奇观电视文艺节目编创的显著特点。
3. 错觉的新奇创意
奇观重在稀奇、罕见或少见,这就要求创意要新颖、奇特,要持续不断地推陈出新,否则就会让观众陷入审美疲劳,奇观也就丧失“奇”的吸引力了。但仅仅有新奇的创意还不足以支撑错觉式奇观电视文艺节目,因为这种类型的节目的灵魂在于错觉的构建。这就要求错觉式奇观电视文艺节目的创意不仅要新颖奇特,更要围绕“错觉”的营造进行构思和体现。编导在选题策划、舞美编排,拍摄和编辑等各方面都要时刻体现营造错觉的新奇创意。
4. 全维空间呈现
全维空间即“真实的三维立体空间+心理空间+情感空间”,在这种特殊的空间里,错觉奇观成为“一种更深层的无形控制,它消解了主体的反抗和批判否定性,在奇观的入迷之中,人只能单向度地默从”[2],它的这种功效在于它的移情作用,在于用错觉奇观吸引观众的同时感化观众。借助错觉奇观的移情作用,观众在预设的情境中得到情感满足和共鸣之后,会反过来对原有的情感体验产生好感,从而打破自己对传播客体的原有认知和刻板印象。错觉式奇观电视文艺节目之所以能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产生错觉体验,就是在节目的编创过程中积极构建了全维空间,营造全维感的感官效果,让观众产生奇特的错觉在场感。
二、 错觉式奇观电视文艺节目的错觉构建
对于电视文艺节目来说,演员、舞台、背景、画面、空间是不可或缺的表现元素,奇观电视文艺节目的错觉构建自然也离不开这些元素的重组与再生。
1. 构建以观众为中心的拟态环境
拟态环境构建不仅是奇观电视文艺节目错觉构建的核心,而且是奇观电视文艺风格的立足之基。奇观电视文艺风格之所以能够得到观众的广泛认可,高度拟态的舞美效果所带来的异时空观感体验是主要原因。
拟态环境作为奇观电视文艺节目错觉构建的基础,足够绚丽的舞台光影效果是其应有之义,强大的硬件支撑也必不可少。早期的奇观电视文艺节目以2005年的《千手观音》、2006年的《俏夕阳》、2007年的《小城雨巷》和2008年的《飞天》等为代表,当时的舞美效果可以说是拟态环境的雏形,仅仅覆盖了观众眼前的舞台,画面表现以正向的中近景为主,是局部性的拟态,舞台环境和现场氛围渲染仍主要依赖正向舞台的LED屏幕和灯光音响设备,动感和立体化设计十分欠缺。演员与观众的界线分明,提示着“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位置关系,现场观众并不与晚会构成“浑然一体”的关系,观众实际上是仰视者,演出的亲和性较差,接受的教育性大于艺术的审美性[3]。从观众的视角来看,依然是作为局外人在观看舞台表演,存在明显的间离感。
近年来,大量先进的技术被应用于舞台建设之中:全息投影和LED投影技术相结合,实现了2D光效和裸眼3D效果在演播大厅整个立体空间内的完美覆盖;LED拼接大屏与线阵吊机和升降台的结合使传统实物布景基本淘汰,真正达到了舞台上下移步换景、景随意动的效果;水幕和光幕设计、升降式云梯、吊挂式侧向车台的联合,将相对单一的舞台表演变得层次鲜明;观众席的位置则由以前的圆桌散布式改为集中于舞台表演区两侧,上空还布置了大量线列吊机和水幕。主舞台表演区的三个立面和栅顶均布置LED屏,紧靠台口设置两道侧向车台,主舞台表演区的上方布置升降云梯,在舞台的后区,紧贴升降云梯布置大型的高清晰度LED屏[4]。
从结构上说,舞台不再局限于观众面向的方向,而是向以观众为中心的整个立体空间延伸,观众犹如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立方体盒子之中,视线所及之处均是舞台范围所属,舞美效果的渲染作用被最大化,鲜明的舞台表演层次和参与感使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能够轻易陷入一种异时空的观感体验之中。从观众自身来说,全息投影和LED屏幕环绕,将观众的存在也划入舞美的范畴,使观众具有一种身在舞台之中的强烈临场感,与舞台表演之间的间离感自然削弱。尤其是进行异时空光影塑造时,这些虚拟的图像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看到但在内心中却渴望看到的影像可视化,与心灵的想象空间相对应,填补了观众的视觉空白。充满“崇高”主义色彩的影像构建,反射出鲜明的“技术的崇高”思想,对“不合常规的、不可再现的东西,新生事物和复杂现象”[5]进行解构式的重现。无论是现场还是电视机前的观众都在强烈的沉浸感中得到震撼,使演员的表演得以升华。[6]从观众对近年来的奇观电视文艺节目的评价和反馈来看,以包容性的舞台结构设计为基础的拟态环境,在奇观电视文艺节目的错觉构建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2. 真人与虚拟演员联合参演
虚拟演员参演是奇观电视文艺节目错觉构建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对2005年以来奇观电视文艺节目整个发展过程的关照,笔者将“虚拟演员”界定为具有非生命属性的舞台表现主体,其演化过程大致经历了虚拟布景参演、非生命体参演以及真人与虚拟影像联合参演三个阶段。
(1)虚拟布景参演
虚拟布景参演是奇观电视文艺节目中最早出现的一种错觉构建手法。布景与舞台表演向来是一对互助共存的统一体,因而也具备天然的表演属性,只是由于创作理念和技术手段的原因,从来都是以配角的身份为舞台表演提供支持,直到2005年《千手观音》的出现,布景的表演属性才得以发掘,“成为一名虚拟演员,一个隐形角色,可以与表演者一起参与表演”[6]。
在虚拟布景的参与下,观众被LED屏幕、全息投影影像和舞台灯光设备包围,仿若乘坐时光快车,自由地穿梭于水底云端、过去和未来。布景借助虚拟的翅膀摆脱了舞台表演配角的地位,以其独特的运动感、节奏感、时空感和包容性成为舞台表演的众多演员之一,表现出对于节目氛围的强大控制力,如《鼓韵龙腾》中环绕整个演播大厅的“神龙”和《我心永恒》中如梦似幻的“深海风光”,真正做到了“无布景,不奇观”。
(2)非生命体参演
表演历来被认为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生命特征,但在《机器人总动员》中,机器人这一非生命体则成为舞者。如果说虚拟布景参演是通过对传统的强化来构建错觉式观感的话,那么非生命体参演则是以一种颠覆传统的形式在塑造电视文艺节目的奇观性。这一表演形式所构建的错觉式奇观观感体验的两个主要来源是模仿与科技。一方面,“模仿”作为奇观感的重要来源,是指机器人作为表演者并不具有生命,但其表演行为却延续了人的表演模式,这种与传统既矛盾又统一的表演形式本身就是一种奇观。另一方面,“科技”则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机器人”的概念长期以来受到文学和影视等领域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未来主义色彩;二是,通过特写镜头将机器人舞者矩阵在观众周围的LED屏幕上模拟投现,人为地构建了一个被机器人(或者说未来主义)包围的观赏氛围。模仿与科技相结合,最终为观众带来一种穿梭于现实社会与未来科技的奇观与错觉并存的观赏体验。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蒋老师联系QQ:
刘老师联系QQ: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校园英语》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科技风》半月刊 省级 科技类优秀期刊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半月刊 北大核心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体育文化导刊》月刊 体育类双核心期刊
- 《机械研究与应用》双月刊 省级 机械应用类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中国医药指南》 旬刊 国家级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教育发展研究》 半月刊 双核心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