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从网络传播的阶层分化到自媒体时代的文化壁垒(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8-06 09:33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严励
分享到:

 

  2.文化阻滞形态:自媒体时代数字鸿沟对网络文化发展的阻滞作用。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廉价化,社会信息传播依赖互联网的程度日益加深,数字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逐渐地趋于和等同于社会信息本身。这种趋于或者等同化的发展,是数字信息传输手段全面占据社会信息传播各个领域的必然结果。与此同时,数字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演进过程中,原本分化的社会阶层,随着新的社会成员在数字环境中成长,逐渐成为网络时代原住民并整体具备较高的数字媒介素养,呈现出逐渐弥合的状态,这从我国近年来不断高速增长的网民数量可以看出。

  当网民数量逐渐占据了社会人口的相当部分的时候,互联网独特的信息传播模式所催生的网络文化就会成为社会人口中相当一部分人认同的文化形态,同时,互联网的信息也会成为传统大众媒介重要的信息来源,网络文化也就通过传统媒体的转载和报道,成为向社会非网民群体的公民输出的文化元素。

  在互联网发展初期,网民数量占据社会人口的比重尚不太大,网络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主要通过网民向非网民的传播,以及传统大众媒体转播网络信息两个渠道,这两个渠道对于非网民群体来说,都是开放的渠道。但当自媒体技术逐渐发展成为互联网信息交流平台的基础,公民使用互联网的方式开始逐渐转化为依赖移动终端和自媒体平台的时候,网络文化便开始进入一个快速增长的过程,同时网民人数在这一阶段不断膨胀,网络文化对社会民众的影响日益加深,并逐渐成为社会文化构成的重要来源。在这一阶段,对网络文化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的自媒体平台开始承担信息传播的主要任务,但自媒体平台具有群体封闭的特点,即网络用户与网络用户之间可以高效地使用自媒体平台实现信息的发布和获取,但非网民群体的受众则被阻拦在自媒体平台的信息高速传播之外。同时,自媒体平台所生发的网络文化在成为社会文化的过程中,由于网络接触行为和数字媒介素养的差异,网络文化在不同数字信息占有量的社会阶层间,就形成了巨大的接受与认知差距。这就造就了一个基于自媒体时代数字鸿沟形成阶层分化后,不同阶层间的社会文化阻隔。

  今天,我国网民群体占据了近一半的社会人口,其中大部分为青年人,同时城乡人口在数字信息占有方面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在不同地域间本就存在的由于数字鸿沟形成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还造就了由于数字鸿沟差异而形成的在不用阶层社会成员之间的文化壁垒,数字鸿沟在这一文化壁垒形成的过程中,随着网络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变革和自媒体平台的不断普及,起到了越来越明显的文化阻滞作用。

  三、自媒体时代数字鸿沟文化壁垒的形成与发展

  1.数字文化壁垒背后受众发展与媒介技术发展的不同步。网络时代数字鸿沟从受众阶层分化到文化壁垒形成的过程中,不同社会群体数字媒介素养的差异以及其对数字信息占有的贫富差异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催化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网络时代受众发展与媒介技术发展的不同步。

  自互联网诞生以来,社会信息的传输模式开始从传统的机械复制模式转向对互联网的彻底依赖,社会各领域、大众媒体以及公民个人对网络化信息传播的依赖使互联网快速地占据了社会信息传播的主导地位。但随着一个新媒介的发展,受众对媒介的适应程度则往往呈现出滞后的特点。这种滞后在以往的媒介技术革命中,主要是由于新媒介技术的使用成本和公众自身受教育程度不同导致的,但互联网时代则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公民数字媒介素养的培育和媒介技术发展的不同步。

  数字鸿沟导致社会阶层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公民数字媒介素养存在的差异。公民数字媒介素养的培育和增长是网络时代受众发展的重要问题,当社会中一部分公众不具备基本的数字媒介素养时,这部分公众则无法正常使用和接触来自网络媒介的信息,只能被动地通过数字媒介素养较高的个体或者其他大众媒介转述获得信息。当社会中的部分公众都具备基本的数字媒介素养时,这部分公众会快速地接触和依赖来自网络平台特别是自媒体平台的海量高效的信息,并且借助自媒体平台发布信息,这部分公众会逐渐接受并认同网络文化带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并与数字媒介素养较低的群体形成差别,但这部分受众并不具备较高的信息辨识能力。当社会群体中存在一个具有较高数字媒体素养的群体时,这部分人一方面会具备较高的网络媒体使用技能,另一方面也能够在互联网中有效甄别和主动判断信息的价值与真伪。但具备较高数字媒介素养的人群中,也会产生主动利用自媒体平台去传播满足自身目的需要的信息的群体。网络推手就是这一群体的典型代表,他们伴随着互联网自媒体平台的出现而大量出现,同时将网络营销、舆论引导乃至谣言扩散放置在自媒体信息平台并运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规律为自己的信息和观点造势。

  媒介技术的发展导致互联网和自媒体平台迅速占据了社会信息传播的主导位置,但受众的媒介素养发展却无法与数字媒介技术的快速普及同步,这种由技术主导的信息变革导致了受众在社会信息传播中地位的极大不平衡。数字鸿沟一端的优势群体通过其对自媒体平台的深度运用,可以实现创造社会文化元素、制造和影响社会舆论热点、散播和强调价值观念等对社会稳定和发展起到重大作用的行为。而缺乏媒介接触能力、缺乏信息辨识能力的数字鸿沟弱势端的群体,则只能在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洪流中,成为被动的一方,表现为在文化认同上相对滞后、在舆论关注上处于从属地位、对舆论信息中的谣言缺乏辨识能力等特点。

  2.数字鸿沟的消亡可能与数字文化壁垒的转型发展。受众发展与媒介技术发展的不同步是几乎每一次重大的媒介技术革新都会带来的问题,回顾以往的传播技术重大发展过程,这种不同步的现象存在随着媒介技术发展速度趋缓以及受众群体的更迭而逐渐消亡的可能。

  互联网在过去的30年里,已经成为社会信息传播的最重要渠道,这说明互联网的普及已经达到了相当的程度。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地域经济较好和较贫穷的地区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差距会逐渐缩小,同时伴随着网络时代成长的新一代的受众会成为更熟悉更适应网络时代信息环境的一代人。地域数字技术运用差异的缩小和受众阶层的更新换代,都可能导致数字鸿沟原本存在的基础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逐渐缩小并趋于消亡。但公民数字素养的培育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技术的普及和信息量占有的多少,也会在不同社会阶层中间继续存在差异。就如同电视时代的知识沟并未因为贫富阶层都获取了更多知识而消失一样,网络时代,数字信息占有的差异也不会因为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更多的数字信息而消失。数字鸿沟则会在技术普及的过程中,伴随着受众的发展,从受众对信息占有量的差别转化为受众主动获取信息能力、运用信息平台能力以及辨识和判断信息能力的差异。

  与数字鸿沟在未来可能存在的转型方向一样,数字鸿沟在自媒体时代产生的文化壁垒效应,也会随着自媒体平台和终端的进一步普及而转型。可以预见,未来网民数量的发展将会逐渐等同于社会成员的总数,而网民数量的增长则会使被完全隔离在网络信息之外的社会个体趋于消失,当网民基本实现全民化的时候,数字鸿沟所形成的文化壁垒效应,则从不同受众阶层间文化的阻滞作用,转化为不同受众阶层间对文化运用的被动与主动差异。占有更多网络信息资源和网络技术资源的受众阶层,会逐渐成为文化的缔造者和传播者,而网络信息资源和网络技术资源占有较少的受众则会成为文化发展中的从属者,这一现象在自媒体时代发展之初就已经开始在社会信息中以网络营销、网络推手、网络谣言散播等方式呈现出来,最终数字文化壁垒也就从文化内容的阻隔变成了文化信息中地位差异的门槛。

  数字鸿沟在网络时代表现出的阶层分化作用和在自媒体时代表现出的文化壁垒影响,都是网络媒介技术革新的过程中,受众发展与媒介技术发展不同步的必然结果。在数字鸿沟逐渐表现出来的对文化跨阶层跨地域传播的阻滞作用的背后,还存在由互联网信息传播中诸如网络推手等特殊现象不断催化的因素,对于数字鸿沟和其带来的文化壁垒影响的消弭,就需要受众数字时代媒介素养教育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并逐渐拉近其与媒介技术发展的差距。

  [本文为2011年河南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网络推手对社会舆论的影响研究——从社会变迁和技术发展的角度》(2011BXW00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陈思祁.数字鸿沟形成机制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2.

  [2]刘芸.基于经济视角的国际数字鸿沟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6.

  [3]孙文彬.媒介素养内涵演变与发展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2.

  [4]吴翠珍,陈世敏.媒介素养教育[M].台北: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7:66-70.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