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青春三部曲”的叙事特征及艺术表达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8-15 14:09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杨畋歌
分享到:

 

  2007年,赵宝刚导演的电视剧《奋斗》首次呈现了“80后”的奋斗成长历程;2009年,《我的青春谁做主》登上荧屏,“青春究竟谁来做主”,永恒的代沟问题被赋予时代性内涵;2012年,《北京青年》更是掀起了一阵“重走青春”的浪潮,三部电视剧在题材开掘上与时俱进,在艺术表达上一脉相承,宛如一道彩虹划破文化长空,照亮影视大地。

  “青春三部曲”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一次全新的突破。此前,内地偶像剧很少直面青年人的成长故事。有很长一段时间,观众接触到的大多是港台、欧美偶像剧。首先,群像式的人物关系对编剧和导演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因为要建立起完备的社会关系网就要求编剧和导演的生活经验足够丰富;其次对时代性的挖掘与时尚性的展示存在“度”的把握问题,过度强调社会性会导致主题沉重,降低观赏趣味;过度强调展示性则又会流于形式,沦为庸常之作。然而,赵宝刚的“青春三部曲”将社会主旋律与青春偶像剧有机结合,在真实反映主人公的生存状态和内心诉求的同时,增添了乌托邦式的浪漫主义色彩,从而完美诠释了“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标准。这也正是赵宝刚的“青春三部曲”在国产剧中独树一帜的原因。

  一、“青春三部曲”叙事特征

  (一)叙事话题的时新性

  “青春三部曲”紧跟时代精神,紧贴社会现实,紧扣青年脉搏,以全新的视角,开掘新题材,抓拍新问题,以创新的笔触,感应当代青年的梦想,探究转型社会的现实。既是互补共生、相得益彰的文化盛宴,又是与时俱进,荡涤灵魂的精神贡献。

  1.《奋斗》——感悟生命个体的成长历程

  《奋斗》作为赵氏“青春三部曲”的开篇之作,于2007年登上荧屏。剧中讲述了一群刚大学毕业的“80后”步入社会后的情感生活和事业奋斗,将他们为事业、为爱情、为婚姻而奋斗的心路历程展现得淋漓尽致,俨然一部青年人的“奋斗史”。本剧在开篇就提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焦点问题:人生的选择多种多样,青春的个体应该向现实妥协还是朝着梦想努力奋斗?在第一集中,陆涛、向南、华子等人集体对班主任王老师进行毕业告别:“王老师,我们很舍不得您,非常非常舍不得您。但是,我们必须告诉您,我们必须离开您,我们必须去工作,去谈恋爱,去奋斗。这件事十万火急。”[1]一段看似调侃的话语实则反映了这群“80后”大学毕业生们急于步入社会去奋斗拼搏的焦急心态。随后,他们遭受了事业上的连番打击,情感的纠结与背叛,挣扎于个人梦想与残酷现实的激烈对峙中,感到迷茫无助,变得愤世嫉俗。

  赵宝刚以组别、群体的人物模式去探讨“80后”青年相似的生活经历和奋斗历程,层层递进,渐渐深入。用青春符码来折射社会热点话题,充分利用偶像明星、合租公寓“心碎乌托邦”、酒吧等各类叙事元素,从而深刻挖掘文本背后的成长主题;将个人的奋斗成长与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房地产热、北漂一族、闪婚闪离等热点社会现象有机融合,演绎了“80后”别样的成长故事与奋斗历程。

  2.《我的青春谁做主》——折射家庭教育的代沟问题

  《我的青春谁做主》是《奋斗》的姊妹篇,是继《奋斗》后第二部关于“80后”的电视剧,不同于《奋斗》中“成长”的话题,该剧主要呈现极具当代性话语精神的“代沟”母题。[2]可以说,“代沟问题”不仅是当代的,还是永恒的,它存在于任何时代的每个家庭中;但各个时代的代沟问题在其内容和特点上又不尽相同。在电视剧《我的青春谁做主》中,导演以一家老中青三代人在思想观念上的碰撞与冲突作为切入点,揭示了三代人之间的代沟问题,并将此话题置于当代环境下予以探讨。以“赵青楚、钱小样、李霹雳”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主张追求事业自由、爱情自由、婚姻自由,而这种开放自由的生活理念和追求显然是与老一辈固有的传统观念相悖。《我的青春谁做主》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俯视现代家庭的教育观、价值观和婚姻观,从而形成自身独特的精神话语体系。

  李霹雳,16岁就被母亲杨尔送到英国,以实现母亲曾错失的剑桥梦,然而,她隐瞒父母,没有远赴英国而是留在国内和朋友一起创业开餐厅。母亲杨尔的“风雨彩虹教育法”在当今社会究竟是对是错·潜藏于这些问题的背后是青年一代与老一辈间无法忽视也无法逾越的代沟,父母与孩子间理解沟通的缺失。导演将“青春主宰”题材与家庭教育问题、代沟问题、社会问题等一系列相伴而生的话题紧密相连,以更为广泛的视角深刻探讨“以付出青春的代价,来换取自我的成熟”这一思辩主题。

  3.《北京青年》——体验重走青春的别样人生

  《北京青年》作为赵氏“青春三部曲”的完结篇,虽然沿用了“青春励志”的主旋律,但在主题和内容上与前两部截然不同。该剧讲述了四个在北京“土生土长”的堂兄弟,在大哥何东的鼓舞与引领下,不顾父母的反对,执意“重走青春”。“青春”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年龄概念,更是一种敢于改变现状的行为状态,一种积极的生活体验。剧中,何东与其父亲的行为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充分诠释了“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亡”,对于自身不幸福的婚姻,何东的父亲无奈地选择了几十年的“忍和熬”;但何东却无法接受无爱的婚姻,毅然选择违背父母的安排,解除婚约,离家出走。最终,一行“重走青春”的青年男女依旧回到了那个熟悉的城市——北京,走遍千山万水才知何去何从。他们终于明白:实现人生的价值往往要学会改变自己,而不是改变世界。

  (二) 叙事结构的多样性

  叙事离不开结构,“一部艺术作品的结构是泛指把若干个互有关联的单元组成一个复合的统一整体。”[3]“青春三部曲”虽在创作题材和风格上一脉相承,却因内容、形式、人物塑造、故事情节等众多叙事元素的不同,形成多样化的叙事结构。

  1.网状放射结构——《奋斗》

  网状放射结构,即如同渔网一样,在叙事中设立一个点为核心,然后根据这个中心点生发出各种叙事脉络,串联起各类不同的人物和叙事事件,最终构成一个互相交织的网状结构。[4]

  《奋斗》就是一个典型的网状放射结构。全剧共32集,以陆涛为核心,夏琳、米莱、杨晓云、向南、华子、露露、徐志森、灵珊等人围绕陆涛这个人物中心点交织形成一面叙事网。导演赵宝刚以“事业”和“爱情”作为两条并行的副线,相互交错相互糅合,共同表现奋斗、成长的主题。在感情世界中,陆涛纠结徘徊于米莱与夏琳之间,来回往复,举棋不定,不明白爱情的真谛。他自负又自私,希望所爱之人为他放弃事业和梦想。然而在感情受挫后,他又将错误归咎于他人,自己则遁入现实的避难所——“心碎乌托邦”。对于事业,陆涛既看不起做事保守的养父陆亚迅,又鄙视生父徐志森的世俗观和金钱观,但却暗暗接受徐志森的施舍和帮助。最后他亲手拆毁徐志森给予他的事业,因为他无法容忍自己的能力被人否定,自己的才华遭人践踏,这是一种极其清高而自负的表现。

  《奋斗》是赵宝刚从“浪漫”题材走向“现实”话题的转型之作。剧中并无激烈的戏剧冲突,曲折的人生命运,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极具时代感的人物对话和“碎片化”的生活事件。“传统的电视剧叙事模式在《奋斗》中消解,每个人物都成了一个点,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线索交织成一面叙事网,立体式地探讨着‘奋斗’主题,互文性地诠释着‘成长’的叙事内核。” [5]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