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影片,普拉村的藏民也因“误打误撞”的朝圣之旅实现了对自我生命的观照。屠夫江措旺堆终于涤净了“罪恶”的双手,获得了内心的平静,从此不再宰杀牛羊;杨培老人依然日复一日地在山上放羊;背负巨债的仁青晋美因这次契机过上了正常的生活,重燃对生活的希望……他们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因为这次朝圣之旅而发生改变,因为这样的生命体验已经扎根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但他们却又一次完成了对生命的观照,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命与灵魂。
(二)民族文化生命力的观照
有评论者指出,《冈仁波齐》是对西藏文化的“深切服膺与巡礼”,并且“不疾不徐”地表现出了西藏文化独特的精神气质与力量。[3]导演张扬准确地把握了西藏文化的核心部分,通过对朝圣文化影响下群体生活状态的真切描绘,揭示了群体心理的信仰认知与认同,将民族文化延绵不息的生命力通过对群体的参与者的叙述表现出来。
影片通过平静纪实的镜头记录了朝圣路上的四季变换,朴实无华的画面中又不时闪现着壮丽的山川景色,在这种文化生命力绵延不息的大地上,始终有那么一群人坚持着信仰,无惧困难险阻,坚定地走在朝圣的大道上,数以万计的朝圣者队伍既是切切实实的震撼人心的壮丽风景,也是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一个伟大奇观。《冈仁波齐》传达出的对西藏文化的敬畏与向往,深切地打动了每一位观众。导演张扬以及影片参与者们凭着热枕、虔诚的内心,完成了对民族文化生命力的观照。
(三)传统与现代并置中生命精神的彰显
在谈及电影所呈现的生命观照时,不得不提到影片中与传统并置的现代符号的存在意义,由此而反观藏人的精神朝圣之旅,将更具意义。电影中,张扬对于西藏是以一种平静的“外来人”的视角呈现的,这一视角的选择,一方面缩短了影片与观众的距离,另一方面更突显了现代符号存在的尴尬性。这与万玛才旦在《寻找智美更登》中,以找寻演员作为古老艺术的隐喻,其间墙壁上闪现的标语的刺目与尴尬有所类似,《冈仁波齐》中这些“符号”无處不在:318国道上飞驰的白色轿车、红色卡车,女人豹纹的衣服内衬,男人胸前的英国国旗,布达拉宫喇嘛手上的农夫山泉和红牛,他们运输供给的红色拖拉机上“扶贫”字样,灯火通明的街道,洁净的旅馆,等等。这些来自现代化的物质符号不断出现于朝圣之路,成为朝圣者生活的突兀存在。然而,这种突兀与尴尬并不仅仅显性地表达为传统与现代的物质状态之不同,更突出地表现在朝圣者对于现代性的淡泊视之上。面对呼啸而过的现代交通工具,朝圣者既无歆羡,也无厌恶,二者处于一种客观疏离的状态,从而形成两重话语体系的并置。朝圣者在途中遇到的感叹年轻人耕地着急,把牛累得气喘吁吁的老者,心疼驴而替它拉车的夫妻,才是与他们处于同一语言体系中的,而非代表技术、速度、时尚的现代符码。所以,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很难看到个体或群体在现代与传统交锋中的身份焦虑、文化焦虑、价值焦虑,更看不到由此而来的人物间离与精神延宕。现代性以一种被隔离的姿态存在于朝圣者的现实世界之旁,话语言说之外。由此,那些标识现代性的符号,失去了“宣示”其先进、开明的对象,而变成一种尴尬存在的客体。但与此同时,藏人的精神却得以彰显,生命观照也在此并置中获得了更接近灵魂本质的价值。
三、“返璞归真”的时代呼声
《冈仁波齐》为当下喧哗浮躁的电影市场注入一股清流,它以深厚的文化底蕴、震撼的朝圣叙事以及朴实的创作手法,打动了万千观众,无论是对中国电影内在品格的塑造,还是对当下社会人们的精神启迪,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电影的“卫道者”
从拍摄《无人驾驶》首度转型商业片,到《飞越老人院》的两次票房惨败,导演张扬曾一度陷入迷茫。但他对艺术的坚定信仰最终让他拒绝了商业利益的诱惑,重新回到了艺术片的拍摄中来。《冈仁波齐》的拍摄历时一年,面对着高原反应、缺少投资等艰苦条件,张扬依然没有忘记创作的初衷,向观众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在当今浮躁的电影市场,越来越多的创作者为了在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利益,不惜抛弃自己的艺术信仰,制作一些速成的文化快餐,交给观众的都是一些粗制滥造的速成品,毫无意义和价值。导演张扬以一个电影艺术卫道者的姿态给一些唯利是图的电影制作者有力的一击,而影片《冈仁波齐》所传达的对信仰的坚持,对生命的观照意识,也为一些正在进行电影创作的工作者们提供了良好的范式和生命的启迪,为电影市场带来了巨大的福音。
(二)本真生活的“提倡者”
《冈仁波齐》中对藏族人民日常生活状态的展现,对朝圣者坚定信仰的真实记录,使许多观众在现代社会常态化的浮躁生活下,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存状态,进行了对个体生命的观照。
一方面,影片深厚的文化背景与内容充实了观众的精神生活。在当今文化贫瘠的电影市场中,观众的观影体验往往局限于影片形式对感官的刺激,影片内容本身的文化意义与价值相对薄弱,《冈仁波齐》向观众呈现了藏地“转山”的文化传统,观众在惊叹壮观场面的同时,也会对西藏地区的民族文化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加深对民族文化的了解。
另一方面,《冈仁波齐》中有关信仰、朝圣的生命体验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心灵震撼。影片中藏民们平静、缓慢的生活方式与当今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形成鲜明的对比,人们往往在忙碌的生活中迷失自我,面临着精神世界的极大空虚,最终失去对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认识。因此,影片中呈现的不卑不亢、返璞归真的生活状态对现代社会的人们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结语
《冈仁波齐》创作的过程也是一个向艺术胜地朝圣的过程。导演在讲述藏族人民朝圣故事的同时,也完成了个人对艺术创作的坚守和对自我生命的观照。《冈仁波齐》作为一部冷静叙事的文艺电影,其真实记录与戏剧创作相结合的方式,无疑为电影创作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为中国电影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2]好奇心日报.张杨在西藏花一年拍的《冈仁波齐》,拍的是“每个人心里一点小愿望”[EB/OL].(2017-06-30)[2017-07-02] http://item.btime.com/048to9gohlq96jh316o61kdqbc3.
[3]胡谱忠.《冈仁波齐》与西藏文化形象塑造[N].中国民族报,2017-06-16.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