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案外人异议制度的适用
摘要案外人异议可以分为案外人执行异议和案外人异议之诉,两者在价值取向上具有同一性,但是在制度构造和法律规则上存在很多差别。现行《民事诉讼法》将案外人执行异议作为案外人异议之诉的前置程序,但是这一制度安排存在诸多问题待解,如执行机构的审查方式和审查内容、审执分离原则的维护、案外人提起审判监督程序与既判力原理之间的协调、相关法律条文的进一步解释等。本文在详解案外人异议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民事执行原理和民事执行实践,就案外人异议制度的完善展开了一些有益探讨。
关键词案外人异议案外人异议之诉前置程序审执分离既判力原理
作者简介:许乐群,江苏省宜兴市人民法院。
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1-046-02
案外人执行异议有助于在执行程序中保障案外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能够促进执行工作的规范化。2012年《民事诉讼法》中的案外人执行异议制度并无变化,沿用了2007年《民事诉讼法》的原有规定。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订过程中有关案外人执行异议制度的修改与完善存在诸多争议,这些争议并没有随着修订后《民事诉讼法》的实施而有所平息,可见案外人执行异议制度乃是民事执行程序理论和实践中的热点与难点,有待进一步展开分析。本文主要就案外人执行异议制度的基本原理、立法现状及执行实践展开一些分析,并就案外人执行异议制度的完善提出相关建议。
一、案外人执行异议程序的本体和法律规则
(一)案外人执行异议的本体
什么是案外人执行异议,所要回答的是案外人执行异议的本体。案外人执行异议是民事程序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简单来说即是案外人对民事执行提出异议,并以此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避免案外人权益遭受执行程序的侵害。
民事诉讼中的案外人异议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案外人提出执行异议和案外人异议之诉。《民事诉讼法》第227条规定,在民事执行过程中,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书面异议,由人民法院对该书面异议进行审查。案外人异议之诉是指案外人的上述书面异议被人民法院驳回后,案外人提出新的诉讼以保障自己的权利。案外人异议之诉的目的是阻止或撤销执行机构对执行标的的执行,是"执行实务中利用最为广泛的执行救济制度"。案外人执行异议和案外人异议之诉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两者共同为案外人权益保障构建了执行程序中的权利救济通道,是执行程序中保障案外人权益的重要程序。案外人权益能否在执行程序中得到有效保护,取决于案外人是否恰当地利用了案外人执行异议制度和案外人异议之诉制度。但是两者之间的区别也是比较明显的,案外人异议之诉程序相对独立,是一个新的诉讼,而案外人执行异议则附属于执行程序,两者在位置归属上存在区别。本文将案外人执行异议和案外人异议之诉统归于"案外人异议制度"之下,乃是考虑到了两者在价值取向的同一性和程序构造上的关联性。
(二)案外人异议的法律规则
2012年修订前后的案外人异议制度在法律规则上并没有变化。根据现行《民事诉讼法》第207条的规定,案外人异议制度主要包括如下一些规则:第一,案外人异议的主体。提出案外人异议的主体即案外人,是指当事人之外的其他人,一般包括所有权人、共有权人、抵押权人、质权人、留置权人、占有人、买回权人、租赁权人、用益物权人、优先权人;第二,案外人提出异议的时间。案外人提出异议的时间是执行过程中,即执行立案到执行终结的阶段内。如果在执行前,案外人可以通过审判监督程序救济权利,如果执行已经终结,则可以通过审判监督程序或者提起新的诉讼救济权利;第三,案外人执行异议的形式。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27条的规定,案外人异议需要以书面形式提出;第三,案外人执行异议与案外人异议之诉的关系。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27条的规定,案外人执行异议是案外人异议之诉的前置程序,即案外人必须先提出执行异议,方可提起执行异议之诉。
二、案外人异议制度中存在的不足
笔者结合民事程序法的基本原理和执行工作中的相关经验,认为当前案外人异议制度主要存在如下几点不足:
(一)案外人异议之诉的前置程序并无必要
根据现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案外人异议之诉的前置程序是案外人执行异议程序,立法者可能考虑的是这样的制度安排能够提高执行效率,且避免案外人滥用权利。遗憾的是,案外人执行异议作为案外人异议之诉的前置程序可能并没有起到提高司法效率的作用,反而造成了司法资源的浪费,并造成程序拖沓,对于各方当事人利益的保护并不有利。案外人提出执行异议的目的就是为了排除执行名义,但是执行法院对案外人执行异议进行审查,无法起到排除执行名义的作用。一般来说,不管执行法院审查后作出什么样的裁定,案外人都会通过诉讼的方法实现排除执行名义的目的,从而保护其合法权益。
从理论上说,"案外人执行异议与异议之诉分别适用于程序性争议和实体性争议"。但是由于立法并未揭示这一点,案外人执行异议被立法者规定为案外人异议之诉的前置程序,因而被误认为两者均能够适用于程序性争议和实体性争议。
(二)审执分界被进一步模糊
审执分离是我国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一大方向,"审执分离是人民法院内部将审判工作和执行工作分开,是审判人员和执行人员的职责分工形态",其意义在于提高司法效率,促进司法公正,提升民事案件的质效管理水平。遗憾的是,现行的案外人异议制度在制度安排上会导致审执分界进一步模糊,其原因在于案外人执行异议提出后,执行机构对案外人提出的异议进行审查,这种审查在实务中一般是实体审查,不但加重了执行人员的负担,且会导致执行人员代为判断实体争议,与审执分离的大趋势不符合。"实践中相当数量的执行员并不必然地具有审判主体资格,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剧了执行机构行使实体裁判权的矛盾"。可见,由于立法者并没有明确案外人执行异议应仅仅适用于程序性争议,而目前执行机构所进行的异议审查又往往指向实体争议,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审执合一。
(三)背离既判力原理造成裁判不稳定
判决和裁定的稳定性是既判力理论的根本价值取向,如果判决和裁判不稳定,那么司法权威便无从谈起。民事诉讼中的既判力理论认为,既判力只存在于对立的双方当事人之间,一般不会及于当事人之外的第三人。按照既判力理论,"判决是为了解决对立的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纠纷而做出的裁断,而且正如处分权主义与辩论主义等原则所明确的那样,诉讼中的程序保障也仅仅赋予诉讼中的双方当事人。"案外人并不受裁判既判力的约束,这就决定了案外人也无需通过审判监督程序推翻既有裁判的效力。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提出"在执行救济制度中从严适用启动审判监督程序的条件"的观点实现补救,但是究竟应如何做到"从严适用",《民事诉讼法》第227条"与原判决、裁定无关的"究竟如何理解,尚需要进一步解释。
三、案外人异议制度法律适用
(一)实践中对"与原判决、裁定无关的"的掌握
在理论上,如何界分案外人提出异议后的程序适用,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从利益是否可分的角度来判断,这种观点认为,"因案外人申请再审,人民法院审查认为与案件有不可分的利益存在,且无法另诉解决的,应当认为案外人申请再审的理由成立,裁定进入再审;经审查认为与案件没有不可分的利益存在的,或者即使有不可分的利益存在,但可以另诉解决的,应当认为案外人申请再审的理由不成立或告知另诉解决,不作裁定再审处理"。另一种观点认为,需要从原判决、裁定是否存在错误出发,区分案外人提出异议后的审判监督程度和案外人异议程序。这种观点认为,"如果认为作为执行根据的判决、裁定本身有错误,比如误将案外人的财产作为债务人的财产,判决债务人将财产交付债权人,这实际上涉及到执行依据本身是否存在错误的问题,案外人对执行法院的裁定不服的,应当按照审判监督程序,以最终确定该标的物能否执行"。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