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法律对策研究(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9-09 15:43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邢林雨溪
分享到:

 



  (4)追踪制度缺失,缺乏保险及救济制度,事后保障制度不健全。所谓追踪制度是一种记录转基因食品完整制售环节的制度,它明确了该食品的来源和流向,有利于对转基因食品进行事后追踪管理。从2009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39条提到:食品经营者采购食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可以看出我国事实上也认同对转基因食品建立一套追踪体系,形成一条完整的可用于监管的从生产到销售的记录,但实际上到目前为止仍处于缺失的状态。

  目前我国尚未强调生产转基因食品企业的责任,大多数企业也一直忽略这一部分的生产风险,这就将消费者的安全权益置于高风险的境地。尤其转基因食品具有产量高,抗病虫害能力强,收成稳定的等特点,这使得转基因食品的生产成本低,竞争力大,因此为了保证市场上其他商品的竞争力,应该由政府牵头,企业以纳税的方式建立起事后防御保障金,一方面可以降低转基因食品的价格优势,平衡食品市场,促进转基因企业和非转基因食品企业间公平有序的竞争;另一方面建立起的事后防御保障金可以用来抵御其可能发生的危害,降低大规模食用转基因食品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对抗食用转基因食品可能出现的未知后果,一旦爆发大规模安全事件给消费者带来人身财产伤害,那么我们也将有能力对受害者提供经济上的保障。

  3.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完善

  3.1制定高层次的专门性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法律

  现阶段我国亟待制定一部高层次的专门维护转基因食品安全,对转基因食品安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保护,如制定专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转基因食品管理法》。

  现阶段必须将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尽快上升到法律层面进行管理,借鉴国外经验,加快完善我国在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体系构建,制订一部高层次的专门性律,配合现有的法律法规条例统领整个转基因食品管理过程,针对不同品种、不同环节有针对性的一一加以规范。

  3.2建立健全转基因食品安全执法制度

  在制定法律的同时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可以建立安全监测制度、安全评价制度、许可准入制度、标识制度、全程监控制度、信息透明制度、应急处理制度、问题召回制度、司法救济制度以及惩罚性赔偿制度等,配合整个监管过程。

  3.2.1建立健全安全监管体系,并保障该体系顺利有效运行

  建立健全安全监管体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实施办法等保障该体系顺利有效运行;理清各行政部门的监管职责,坚持管理从严原则,规范监管体制,建立一个从生产到销售全部覆盖的过程管理监控制度。要抓紧建立一个健全科学的管理机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改变目前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部门众多,政出多门的现象,明确一个核心的管理部门。要重视体制建设,加强国家、政府部门的干预,建立一个有保障的监管机制。从美国欧洲来看,现有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正朝着统一、协调、高效运作的架构发展。因此我国也要实行中央垂直统筹,减少监管部门数量,有中央机构全程参与监控与协调,避免权利分散、责权不清、推诿扯皮的现象,还可以有效缓解由于巨大经济利益可能带来的地方保护主义。另外,要强调公众参与,加强监管信息的透明和公开,建立起一个公众、媒体各方参与其中的社会监督体系,避免腐败可能带来的影响;还可以使公众参与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标准的制定,监督政府行政,提高行政执法效率。转基因食品安全信息的及时公布和透明是极其重要的,要重视建立严格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最后可以引入奖励激励机制,形成全社会重视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氛围。

  3.2.2完善消费者权利保护制度,实施标签制度

  众所周知,欧盟对于转基因生物已经建立起了一套从“农场到餐桌”的严格标签制度,对转基因食品的研发、生产、销售进行全过程的监控、强制标识,试图将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日本也在2001年颁布的《转基因食品标识法》中强调应当对5类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进行标识。我们可以参照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我国的标识制度,强制标识现阶段流通市面的转基因食品,有效地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更好地做到事前保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完善以下几点:一是注明转基因食品中转基因成分的来源、构成、比例、安全级别以及可能会对人体产生的临床伤害;二是扩大标识主体的范围,对该转基因食品涉及的制造商、包装商、运输责任人、仓储负责人、进口商和批发零售者都要覆盖其中,以方便出现问题后能够尽快确定问题环节和相关责任人;最后要扩大标识的对象,现阶段我国仅对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番茄这五类进行标注,下一阶段要适当增加标识管理的对象范围。

  3.2.3提升安全监管执法能力,完善转基因食品事前防御监测制度

  安全评价制度作为有效管理转基因食品安全的基础环节,在整个管理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目前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体系存在较多的模糊区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使其能够在在具体工作之时产生更好的效率,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安全检测机制和安全预警机制两方面构成转基因食品安全的事前预防制度,两者有效结合相互配合可以尽早发现可能出现在生产流通环节的安全隐患,做到早检测早预防,降低其大规模爆发可能带来的严重危害。我们可以效法日本的安全性审查制度或欧盟的市场准入体系,建立类似于监视安全科、药事、食品卫生审议会的机构对事前防御负责,在转基因产品流向市场之前充分论证该食品是否安全可靠。一旦有最新科研成果对转基因食品提出质疑能够迅速反应,组织力量进行复议和各种科学论证。现实的问题是我国在事前防御阶段用安全控制的技术手段相对较弱,在执行过程中缺乏技术支持,因此应当设立相关检测机构,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并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加强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的执法机关建设和监督检查力度;设立专项资金,调整风险评估工作的力度,使其进一步完善且行之有效;抓紧建立风险管理与评估措施,及时公布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安全性;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提高监管能力,客观评价转基因食品的营养性、毒性、过敏性等问题,以及确定危险等级的具体划分标准和等级间的差异。

  3.2.4完善事后追踪制度,建立事后救济机制及保险制度

  由于追踪制度可以形成一条完整的可用于监管的从生产到销售的记录用来保障消费者权利,因此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全国性的转基因食品监控追踪体系,实行全程追踪可回溯制度是十分必要的。日本的区别性生产流通管理制度、欧盟的追溯制度,在广义上来说都属于事后追踪制度的范畴。要重视对转基因食品制售链的记录,建立起完善的食品安全档案对相关产品进行追踪,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能够及时查处、召回、销毁并追究相关责任人。追踪制度能够有效的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全程监控,及时反馈有效信息。追踪制度体现出对待转基因食品安全的谨慎态度,确保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可以尽快锁定责任人。因此应该尽快在法律上和制度管理上对事后追踪制度和全程监管模式进行有效落实。

  此外,建立一套切实有用的安全救济制度和保险制度是十分必要且不可或缺的。事后救济制度是为了尽可能降低食品安全事可能对消费者带来的人身财产伤害,在事后对于给消费者带来的损害进行救济赔偿的制度,它强调了企业的责任与生产风险,可以和保险制度一道在事后保障受害人权益,解决赔偿问题,在结果上保障了公众的安全权益。因为转基因食品是一个高风险行业,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有必要建立一个安全保障基金,由社会来分担可能加诸在受害人个人身上的风险,保障受害者权益,防止规模较大的转基因食品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吴芳、潘云华.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法律保障[J].黑龙江史志,2010(3).

  [2]周楠、周建华.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7).

  [3]罗春明.提高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的法律对策[J].安徽科技,2006(10).

  [4]杨新莹.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模式探究[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10).

  [5]贾士荣.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评价争论及其对策[J].生物技术通报,1999(6).

  [6]王笛笙.我国转基因食品的法律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7]谭德凡.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法律保障[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2).

  [8]欧阳邓亚.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法律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

  [9]王岩东.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问题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1.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