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发展阶段性变化的内涵、特征与趋势研究(2)
(二)当前我国工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及突出矛盾
针对当前我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归纳分析,认为中国工业发展总体状况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从工业化演进的角度来看,有的学者认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即将走完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并将步入工业化后期(陈佳贵等,2012)。一些学者基于霍夫曼定理考察我国工业发展阶段,认为我国经济实质上已经进入新一轮的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刘世锦等(2006)认为,过去一段时期及今后较长时期内,重化工业的发展是整个经济发展各方面需求的集中体现之一,是不可回避也不可逾越的过程。刘昌黎(2007)也认为,以重化工业为中心实现工业现代化,仍是我国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和首要任务。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化并没有改变我国工业化,尤其是重化工业的发展阶段。而一些经济学者反对中国进入重化工业阶段的说法,认为重型化经济增长实际上是先行工业化国家旧式的工业化道路,我国不能够重复他们的老路。
在当前工业发展阶段分析中,我国经济和工业发展进入转折性变化阶段是研究中最为关注的方面。江小涓认为,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重要的转折性特征,中国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增长阶段,需要有新的发展思路和战略。有的研究结合内外部条件和形势的变化,总结出新世纪以来我国工业结构变动的一些新特征,包括消费的升级带动作用提升、国际化和全球化影响加深、市场机制促进作用加强、节能减排成为新导向、区域协调发展目标明显等(张建华等,2012)。金培等(2012)指出,当前我国遭遇结构调整和工业转型升级的矛盾交织期。各种潜在矛盾复杂地交织显露,既表明中国工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没有摆脱传统路径依赖,同时也表明中国工业发展进入了必须转型升级的重要历史关头,开始进入艰难摆脱各种路径依赖的重要转折时期。
从影响因素来看,未来我国工业发展存在一系列约束。刘世锦等人(2006)认为,进入“十一五”以来,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诸多基础性因素将要发生实质性变化,有的不复存在,有的将向新形态演变,已有增长模式将面临过去未曾有过的转型压力。任保平(2010)指出,发展中存在的约束包括进程约束、技术约束、资源环境约束等。在生产要素方面,生产要素价格快速重估的阶段将马上来临;在资源方面,如何实现能源约束加强条件下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刘世锦等,2006);在需求方面,一是与投资率长期处于较高水平相比,消费率持续下降;二是与政府消费率相比,居民消费率下降尤为明显(马艳华,2011);在体制方面,产业发展中的一些矛盾存在深层次的体制性根源,比如地方政府助推和保护下的项目投资热、企业进入和退出机制效率偏低、兼并重组进展缓慢以及国企产权改革不到位等。
从工业结构演变本身来看,也存在一些突出而深刻的矛盾。一些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和综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2010)、金碚等(2011)分析了当前制约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问题,包括传统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逐渐减弱,重化工业粗放发展与能源和环境约束的矛盾突出,产能过剩问题呈现扩大趋势,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进展缓慢,自主创新对结构转型升级的支撑不足,资本深化与增加就业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张建华等(2012)认为,当前我国工业结构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一是参与国际分工的外部失衡,二是国内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不平衡,三是不完善的市场机制,四是以GDP为导向的干部考核机制。这四者分别是当前工业结构性矛盾的外在原因、内部原因、深层原因和制度原因。
(三)未来我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趋势
从经济增长来看,多数分析认为中国将进入一个增速放缓的阶段,增长方式将会发生转变。刘世锦等(2011)认为,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有很大可能性在“十二五”末期放缓,并在“十三五”时期明显下一个台阶,时间窗口的分布是2013—2017年。楼继伟(2010)指出,当一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传统增长部门竞争力因劳动力成本上升而被削弱,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因与技术前沿差距缩小而需要依靠创新,这都要求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根本转变。但是,刘世锦等认为,即使中国未来制造业比重下降,降幅也不宜过大,比如制造业的比重应该保持在30%左右。张建华等(2012)也有类似观点,认为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可能到2020年)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和主体地位不会改变。与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将会放缓的观点不同,林毅夫(2012)认为基于后发优势的潜力,中国经济仍然可以维持二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高速增长。
一些研究对未来工业增长速度、结构变化、增长方式等进行了预测和判断。“未来十年我国工业增长的驱动力研究”课题组(2011),从历史轨迹对未来十年(2009—2018年)中国工业总量以及增速进行预测:城市化速度加快是未来工业持续增长的关键驱动力,传统产业仍将继续高速增长,新兴产业将成为经济发展的突破点。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2011)指出,“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工业在增长速度和机制上将出现一些新的特点,一是工业经济将进入低速增长阶段,二是产业升级将成为工业增长的重要动力,资本积累对工业增长的贡献将下降,技术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将提升。有分析认为,进入21世纪的20年我国经济将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的态势,是基本完成工业化第二阶段、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重要时期,重化工产业群、“出行”产业群、电子信息产业群将成为发展的主导产业(刘世锦等,2006)。与中长期分析预测不同,有的研究立足于短期趋势分析,例如金碚等(2011)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工业结构变化趋势的若干判断。
四、总结与启示
总体来看,已有研究成果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证基础,但仍存在诸多的不足,具体表现在:间接的研究较多而直接的分析较少,对历史发展的总结性研究较多而关注现实和未来的前瞻性研究较少,借鉴国外已有理论框架的研究较多而结合我国实际的具体研究较少,针对工业发展个别问题的局部性研究较多而纵观全局的系统性研究较少。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关于工业发展阶段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理论分析基础,但是这些理论的不足和缺陷也非常明显,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现有关于工业发展阶段的研究,或者是与经典的工业化理论糅合在一起,或者是与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相结合,抑或依据工业发展的表象特征来分析。虽然这些阶段研究都有其合理性,但是基于经典工业化理论的研究往往面临“时过境迁”的尴尬,与历史事件结合的分析难免“偶然性联系”的牵强,根据表象特征进行的研究又难以触及工业发展变化的本质。尤其是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新形势对已有的发展经济学及相关理论体系构成巨大挑战。因此,经典工业化理论得出的一般规律在多大程度上是有参考意义的,面对新的形势和变化需要进行怎样的调整和改进?这在研究中是要首先进行考虑和分析的。
第二,研究者对于我国工业发展的实证分析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对我国具体国情及新形势下的工业发展仍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我国经济转型和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深层矛盾和问题,是任何模式都不能提供现成答案的。正是因为如此,其研究才更显必要性和挑战性。目前关于我国工业发展演变的研究,仍然多拘泥于传统的理论分析框架,或者是局限于片面问题和局部领域,不够全面、系统和深刻。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包括:如何结合中国工业发展演变的自身实际,对我国工业发展阶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如何看待工业发展中的独特因素和新形势给我国工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如何从不同角度(例如经济发展、就业增长、环境优化、资源节约等)来评价我国工业发展和结构演进的效果?
第三,未来工业发展的趋势与战略研究有待加强。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快速发展,未来我国工业发展或将出现重大的阶段性变化。这是由于制约工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主要矛盾越来越突出,其中既包括要素禀赋条件的变化、能源环境约束的强化、结构性不协调突出(比如产生过剩等)、价值链升级缓慢等长期性问题,也包括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外部形势严峻、国内政策调整效应减弱等短期性问题。在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影响下,未来工业发展会呈现什么样的变化趋势?工业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应该进行怎样的定位,在这种定位下应该实行什么样的工业发展战略?怎样利用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抓住机遇,规避风险,实现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方式转变和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是制约我国工业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也都有待进一步研究来解答。
第四,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疑问和难点,对研究开展可能构成一定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是产业分类与数据一致性的问题,尤其是在价值链分工条件下这一问题更加凸显。在分工深化到产品内的情况下,传统的产业或产品划分方法是有失偏颇的,包括依据生产要素投入比例,将行业或产品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等类别的划分方法。这是因为,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中的产业升级分析,不能仅仅依据产品或行业技术含量的高低来判断,更要依据我国所承担生产环节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高低来判断。在统计上,我国的行业统计口径还多次发生变化,包括1984年前后工业行业的统计口径变化,1998年前后“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与“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统计变化等。此外,在国际比较分析中,全面、系统的国外数据获取也是研究中的一个难点。
〔本文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2013年重点课题“我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研究”阶段成果(编号A2013041008)〕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所)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