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清乾嘉间三大诗说并论(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2-13 16:37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罗书华
分享到:

 

  袁枚的诗作是其性灵说的最佳实践。在诗中他毫不避讳自己的财、色等欲望。《咏钱》曰:“人生薪水寻常事,动辄烦君我亦愁。解用何尝非俊物?不谈未必定清流。”表明了自己对钱财的平和认识。《咏钱》诗公然宣称“我有青蚨飞处好,半寻烟水半寻花”(之六)[18]238,《陶渊明有饮酒……》更说:“有目必好色,有口必好味。戒之使不然,口目成虚器”(之四)[19]292,以诗的形式诠释了性灵的基本含义。这样率性、真诚的诗人,自然只会从自我出发,从自我的内心感受出发,只是在乎生命与自然本来的趣味,特别是它们之间灵机的萌动,不会也不可能想着风雅、向着教化。《杂兴》曰:“造屋不嫌小,开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游鱼长一尺,白日跳清波;知我爱荷花,未敢张网罗。”前面四句写自己多少有些“贪婪”的本心,屋小贪的是后面的山景,池多贪的是里边的荷花。然而,这首诗最美妙的并不是屋后的山或池中的荷,也不是诗人的贪心或真心,而是池中鱼的大胆与机灵,在这么一个贪婪的诗人面前,游鱼居然敢放肆地跃出水面。有此一跳,游鱼、诗人、荷花、池子、小屋、后山与诗一起活起来了,灵起来了,人与自然交流逗引起来了,而诗人所说的性情或性灵也随之清净起来。原来,性灵固然包含人的欲望(比如贪欲),然而,从这首诗可以看到,诗人所贪的并非只是财物(女色亦然),他更贪的或者真贪的其实是在此背后的山色水光荷影鱼跃,特别是蕴藏其中的勃勃生趣。也许,这才是袁枚性灵的真谛所在。这种性灵,相比于物欲、财欲等性情,更为纯净美好。当诗人注目于这种性灵时,他自然不可能借用前人,也没有闲心来考虑诗法、运用典故。就算是反映现实、揭露现实,他也不会考虑什么策略,没什么保留。前面诸诗都是自然本色,直言不隐,毫不弯曲。“百死犹可忍,饿死苦不速,野狗衔髑髅,骨瘦亦无肉,自恨作父母,不愿生耳目。”[20]17就是这样一首诗。因为剥去了诗法、典故等外部装饰与内部曲折,诗人及对象的性灵反而无遮无掩地呈现出来,从而给人以特别的美感。沈南屏将赴日本国教画,袁枚赠诗曰:“东阳隐侯画笔好,声名太大九州小……眼惊红日初生处,画到中华以外天。”(《赠沈南屏画师》)呈现的则是诗人特异的诗才与灵心。《所见》曰:“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21]515呈现的则是所见牧童的悠闲与机警。

  袁枚的性灵说与钟嵘的“陶性灵”、“吟咏情性”,杨万里的“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22]2,严羽的“诗者,吟咏性情也”一脉相承,与晚明袁宏道的“不拘格套,独抒性灵”也多有相近之处。然而,在诗文集中并不见袁枚对于袁宏道有何赞许,相反,他对于明季士大夫(袁宏道也应该包含在内)倒是有所批评,以为他们“学问空疏,见解迂浅”[23]537。对于与袁宏道关系密切的李贽、何心隐,更是以“人所共识之妖魅”、“人所共逐之盗贼”视之。[24]314这也表明袁枚的性灵说与公安性灵说虽然在字面上难以区分,其实质却有重大不同。这不仅表现在袁宏道更强调“无闻无识”,袁枚更强调灵机;袁宏道更加“信心而言,寄口于腕”[25]699,袁枚仍然讲究千锤百炼;更主要的是,袁宏道的性灵说(尤其是早期)与李贽、何心隐哲学一样具有突破性与叛逆性,而袁枚从根本上说与当时的统治思想以及孔门诗学并不相违。

  虽然袁枚也有“三百篇中嚼蜡者,圣人虽取吾不知”[26]401一类说法,但总体上说还是服膺孔子,以为“大道有周、孔,奇兵出庄周。横绝万万古,此外皆蚍蜉”[27]293。袁枚性灵说虽有对财色等情性的肯定,但并不过分;虽然没有着意渲染教化,但对灵机自然的沉醉本身也是一种风雅;至于在师古、诗法、用典上的取向,本来就无伤大雅,何况在这些方面他都没有走向极端。总之,袁枚的性灵说较为温和,也较为包容。从根本上说它是乾隆时期思想文化的产物,既与诗歌本性相吻合,又与时代相适应,甚至可以说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如果说沈德潜的温柔敦厚格调是乾隆时期庙堂诗学的代表的话,那么,袁枚的性灵说就可以说是乾隆时期山野诗学的代表。它的一些疑似过分之处,虽然也会引来一些保守者诸如“倡魔道妖言,以溃诗教之防”(《筱园诗话》卷2)、“小仓山房诗,诗中之异端也”[28]238的批评,实际上却体现了袁枚对时代的准确拿捏。他的诗作中有不少妆点山林、逢迎冠盖之作,也可以从这方面来理解。

  或许正因为此,袁枚及其性灵诗歌影响空前,“《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29]202用反对者的话来说,则是“谬种蔓延不已,流毒天下”[30]2366,与他同时或稍后,以性灵为旨趣的诗人络绎不绝。若以派别论,性灵派无疑是乾嘉间成员最多、影响最大的诗派。

  三、翁方纲与肌理说

  “诗言志”是中国诗学的纲领,历来诗论者几乎都是以“志”、“情”、“性”、“灵”来论诗,即使有不同理解,也不敢另立名目,而是将自己的理解灌注到“志”、“情”之中,让“志”、“情”为我所用。自严羽《沧浪诗话》提出“诗有别材”之后,情况更是如此。王士禛、沈德潜、袁枚等人也采用了这样的策略。令人惊奇的是,当论者或者从神韵、妙悟的角度发挥“性情”,或者要暗渡陈仓地改造“性情”,或者大张旗鼓地鼓吹性情或性灵的时候,翁方纲却毫不避讳地提出了与“志”、“情”不同甚至相反的诗学主张:“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31]“肌理”二字受到杜甫“肌理细腻骨肉匀”的启发,但义蕴颇为丰富。在他的观念里,“理”特别是诗文之理包含了三层结构,即:义理、肌理、文理。“义理”是它的最深层,乃“彻上彻下之谓”[32],“审乎人与天之合”[33];“肌理”是它的中间层,即“系于骨与肉之间”的腠理[33];“文理”是它的表层,也就是纹理。三者虽然分处于不同层次,然而它们说到底是同归于理,都是理的贯穿:“义理之理,即文理之理,即肌理之理也。”[31]“肌理”说的提出,一方面是有感于格调、神韵之“空”,“皆无可著手也”[33],在更深的层次上则是意欲补格调、神韵乃至自严羽以来以“凡涉于理路者皆为诗之病”的诗学观之失,针锋所向则似在袁枚的性灵说。

  不过,翁方纲并不主张将诗完全变成理学家言,相反,他主张诗歌与诗中之理要“别夫《击壤歌》之开陈、庄者”,诗中之理,应该“理不外露,故俟读者而后知之云尔”,“若白沙、定山之为击壤派也,则直言理耳,非诗之言理也”[34]。在他看来,诗中之理“要根极于六经”,“理之本”在于《易》曰“君子以言有物”[34],究其实质也就是学问。义理根极六经,化为学问,学问自然也就蕴含了义理;学问考证又正是可以着手的肌理;当这些学问以“言有序”的模样在诗中呈现时,也便成了文理。正因为此,他会说:“夫诗,合性情、卷轴而一之者也”[35],“考订训诂之事与词章之事,未可判为二途”[36]自然,这里的“性情”只能是义理的代名词而不会是个性、情感之性情。与此相应,他一方面说“诗中之有我在也,法中有我以运之也”,一方面又说“夫惟法之立本者,不自我始之,则先河后海,或原或委,必求诸古人也……而我不得丝毫以己意与焉”。[37]

  与其诗学主张相应,翁方纲虽然性耽吟咏,随时随地都有诗作,然而他的五六千首诗的大部分,都可归于“金石碑版之作”与“品题书画之作”两类,前者“偏旁点画,剖析入微,折衷至当”,后者“宗法时代,辨订精微”(陶梁语)[38]484,基本上是以诗的形式来谈金石、书画,谈考据与学问,有许多诗还带有大量的自注。其中可见义理与真知,却难见性情与真意。其《滹沱河》曰:“两涉河间献县河,路人指此即滹沱。前年亦问常山渡,何日还从下博过。白日微风如见底,平桥落日欲生波。俱非文叔经由处,怀古从来最易讹。”诗下自注:“光武渡滹沱河,冰合处在饶阳、深州之间。深州即下博。”[39]15诗作的兴奋点明显在考据,而不是感发兴味,与苏轼《赤壁怀古》不以赤壁原址为意而纵情怀古大异其趣。与此相应,作品的语言语法都是平白说话,不像是诗语。这样的“诗”可说徒具诗歌的外形,难说有诗的灵魂,模糊了诗与文的界限。洪亮吉说“最喜客谈金石例,略嫌公少性情诗。”[40]11可谓切中肯綮,朱庭珍说“翁以考据为诗,饾饤书卷,死气满纸,了无性情,最为可厌”[30]2364,钱钟书说他“兼酸与腐,极以文为诗之丑态者,为清高宗之六集。萚石斋、复初斋二家集中恶诗,差足佐辅,亦虞廷赓歌之变相也。”[41]93批评虽然略嫌尖刻,但所言大致符合事实。

  乾隆年间出现这种肌理诗或者学问诗,固然与乾隆朴学的兴盛和渗透相关,然而,它毕竟也是诗歌的一型,至少可说是对诗歌可能性的探索,在诗歌流脉上也源渊有自。王昶说他“诗宗江西派,出入山谷、诚斋间”[42]349,法式善说他“于近人中颇许樊榭、萚石两家”[43]55,又表明他与浙派、秀水派有一定关联。正因为此,翁方纲及其肌理说也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江西南康人谢启昆、浙江嘉兴人张廷济、福建长乐人梁章钜、凌廷堪等都可说是翁氏的诗弟子,他们竟可称为肌理诗派。考虑到凌廷堪——程恩泽——何绍基、郑珍、莫友芝之间的师承关系,那么,将翁方纲视为宋诗派的前源也未为不可。

  从表面上来看,沈德潜的格调说、袁枚的性灵派与翁方纲的肌理派各不相同,甚至针锋相对,实际上它们之间也有相同之处,比如对于学问的态度,三家就没有多大差别。袁枚的“性灵”虽与沈德潜的“性情”不尽相同,但本质上与孔门诗学并不相违。翁方纲的“肌理说”虽然对格调、性灵有所反对,但从其对“文理”的重视及对击壤派的不以为然及对诗理的强调来看,与前两家仍有相通之处。总体说来,三家既相通而又不同的诗说,既是乾嘉时代精神的不同反映,又一道反映了乾嘉文化的繁荣与博大。

  参考文献:

  [1]沈德潜.<说诗晬语>前言//<原诗、说诗晬语>合订本[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

  [2]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凡例”[M].长沙:岳麓书社,1998.

  [3]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原诗、说诗晬语>合订本[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

  [4]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凡例”[M].长沙:岳麓书社,1998.

  [5]沈德潜.观刈稻了有述//归愚诗钞[M].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424册.

  [6]沈德潜.九十咏怀//归愚诗钞(馀集卷6)[M].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24册.

  [7]沈德潜.题蒋玉照复园图//归愚诗钞(馀集卷6)[M].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24册.

  [8]沈德潜.呈陈体斋师//归愚诗钞(卷7)[M].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24册.

  [9]杨钟羲.雪桥诗话(三集卷5)[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79.

  [10]袁枚.寄怀钱屿沙方伯予告归里//袁枚全集(诗集卷26)[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11]袁枚.随园诗话(卷5)[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12]袁枚.答蕺园论诗书//袁枚全集(文集卷30)[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13]袁枚.随园诗话(卷3)[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14]袁枚.答施兰垞论诗书//袁枚全集(文集卷17)[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15]袁枚.随园诗话(卷7)[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16]袁枚.哭张芸墅司马//袁枚全集(文集卷21)[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17]袁枚.答沈大宗伯论诗书//袁枚全集(文集卷17)[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