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文化产业融资模式创新何以可能
摘要:宏观意义上的国有文化产业分为国有文化事业和微观意义上的国有文化产业,前者是指公益性文化事业,主要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后者则是指经营性文化产业,其功能主要是满足人们多方面多元化的更高层次的文化需求。虽然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化,但是文化产业本身却没能很快适应市场化的运营方式,其中国有文化产业的融资问题尤其突出,现有融资模式存在着融资渠道单一、融资结构不合理以及融资效率低下等问题。要拓宽国有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创新国有文化产业融资模式,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壮大、综合竞争力的增强才是最主要的因素。结合文化产业融资的特点,加快外部良好的法律与制度环境的设计,促进内部融资模式与体系的构建,则是现阶段应该做好的促进国有文化产业融资的外在准备。
关键词:国有文化产业;消费要求;融资模式;政府职能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4)02-0043-07
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当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精神文化这一更高层次的需求将会成为下一个消费追求的目标。近几年,我国居民收入水平节节攀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已由2000年的6280元攀升到了2012年的24565元,农村居民的家庭平均每人的纯收入也由2000年的2253元增加到了2012年的7917元。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必然催生精神文化需求的极大释放,我国国有文化产业将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与之不相适应的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文化产业融资有着高风险、高回报以及高时效性等难以剔除的特点,融资问题一直是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一、相关文献研究述评
“文化产业”一词最早由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提出,他们认为文化产业是一种标准化、复制化、大批量的工业化生产,且从哲学和艺术角度来讲是没有价值的。布迪厄首先提出了文化资本的概念,他认为文化资本是除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以外存在的第三种资本,分别以体制形式、具体形式和客观形式三种样式存在。David Throsby(1994)则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文化资本是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共同存在的第四种资本。世界银行产业发展报告(2005)曾指出文化产业投资是经济领域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经济运作方式的重要因素。崔永镐(2001)认为以政府为主导力量的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并不是由政府一方承担,其中有大部分的资金来自本国私人资本的投入、美日的外来资金,但不可否认的是政府和本国企业对文化产业的投资每年都在高速增长。
我国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研究起步较晚,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文化产业才开始从事业向产业转变。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和深入,文化艺术产业的作用和特性逐步显现,理论界才开始注意到文化产业。但是,由于文化体制改革正在进行中,虽然民间文化产业融资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但对于国有文化产业融资问题的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
二、国有文化产业现有融资模式的特性与缺陷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实行文化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文化产业获得了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现有国有文化产业融资模式的缺陷也日渐凸显,成为阻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1.现行的融资模式
由于文化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再加上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实行的时间并不长,文化产业,特别是国有文化产业的融资模式一直较为单一。长期以来,国有文化产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以政府的财政拨款和银行的信贷资金为主,直到近年随着资本市场的开放与发展,股权融资才开始进入国有文化产业。
(1)财政融资。建国之初,我国实行的是从苏联借鉴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对文化的经营与管理也是国有国办的行政命令式。在组织形式上,各级文化部门都属于党的宣传部门,是党进行思想意识和方针政策宣传的喉舌和阵地。在行政体制上,由于文化意识形态的特性,对国家政权的巩固也有着特殊意义。因此,为了保证国家对于文化产业的控制权,我国文化产业的所有权基本都掌握在政府手里,文化产业的发展资金也主要由政府拨款来提供。直到2011年,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对传媒和文化体育的支出达到1893.36亿元,与之前相比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平均年增长率达到22.5%,高于同期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增幅。其中,中央公共财政对传媒与文化体育支出在2006—2011年间从83.72亿元增加至188.72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5%以上。同时,也是由于长期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鼓励下,国有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以及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引领作用也是民间私营文化产业无法企及的。大型的文化企业多为国有,无论在融资能力、项目申请或是对外贸易方面都有着相对于私营文化企业的绝对优势。比如,国有文化企业对财政资金中的专项基金或政府的奖励基金的获得都会比规模实力相对较弱的私营企业来得容易。这也是国有文化产业的资金来源于财政融资较多的原因之一。
(2)银行信贷。无论是由于传统的融资体制的影响,还是金融市场不完善的现状,银行信贷一直是我国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是国有文化产业除了财政融资之外的另一种主要融资渠道。特别是2010年中宣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委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下发以来,银行信贷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更是不遗余力。该意见提出商业银行应加快信贷产品创新,以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面对文化产业巨大的经济效益的诱惑,商业银行普遍响应国家号召,加快信贷产品研发,在金融产品创新和授信模式优化等方面不断突破,为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助力。文化部随后分别与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以及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国有银行建立了合作关系。据统计,截至2011年末,国开行为文化企业提供的贷款已经突破了1000亿元,达到了各大银行之首;五大商业银行为文化企业提供的贷款也达到了2000亿元之多。可见,通过政府政策的激励,银行信贷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文化产业包括国有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的地位。
(3)股权融资。由于文化产业意识形态的特殊属性,我国国有文化企业和民营文化企业的股权融资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国有文化企业一般采取借壳、剥离或者整体上市三种模式。采用借壳上市的原因主要基于文化产业自由进入资本市场有一定的产业局限性,因而只能采取借壳上市。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成都商报社借壳四川电器上市的成功案例。四川电器剥离了电器制造类资产,与成都商报重组了博瑞传媒,传媒资产由40%提升到90%,其中有95%的控股比例被成都商报社持有,成都商报社实现了借壳上市。剥离上市的典型则是电广传媒的成功上市。湖南广播影视集团作为电广传媒的实际控制人,在剥离了禁止非公资本进入的内容编辑和媒介渠道之后,湖南广播影视集团通过完全操控湖南广播电视产业中心的方式以21,16%的持股比例对电广传媒实现了实际控制。整体上市,则是不涉及非公资本进入或者非工资本进入也不足以影响国有资本控股的国有文化企业进行整体上市,2007年辽宁省人民政府有完全控股权的出版传媒是整体上市的典型案例。
2.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国有文化产业融资模式存在以下明显的问题。
(1)融资渠道单一。在融资理论中,融资一般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所谓内源融资就是企业以原有的资本为起点,在日后的生产经营中,通过提高原有的内部资金的运营效率产生更多的资金,以这些产生的资金为新一轮生产经营的资金。目前现行的内源融资主要有留存收益、计提折旧和定额负债。我国国有文化企业产生于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其经营效率低下,内源融资基本可以说是无资可融。外源融资则主要是通过向银行借贷、发行债券、上市发行股票,以及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所兴起的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等融资手段。虽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金融市场在不断发展壮大,但是对于文化产业这一特殊行业,在金融市场上自发形成多样化的融资模式还是有一定的困难。我国国有文化产业目前的主要融资渠道就是财政拨款与银行信贷,其他类型的融资模式都还处于探索阶段,无论是与其他产业还是与国外的文化产业相比,其融资渠道都显得过于单一。
(2)融资结构不合理。从国有文化产业的主要融资模式也可以看出,政府投资在国有文化产业的资金构成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一些社会资金和境外资金的进入则相对缺乏。2011年全年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总额为1160.11亿美元,但是对于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投资总额只有6.3455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比例不到0.55%。虽然相比以前有所增加,但是与制造业、房地产业以及社会服务业的投资相比还相距甚远。长期以来,我国混淆了喉舌类与非喉舌类文化产业的发展,将经营性的文化产业与特殊政治意义的文化产业相等同,对文化产业管得过死。即使在后来采取了文化体制改革,仍未能相应取缔原有的不再适用的制度和政策法规。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途径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准入领域不够宽阔,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社会资本对国有文化产业投资的积极性。这种单一的资金来源和不合理的资本构成的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是难以持续发展的,放宽资本限制,创新国有文化产业的融资模式是改变现状的必然选择。
(3)融资效率低下。市场化改革的不彻底,市场机制发挥不到位,国有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处在政府的庇护下,这就导致了融资效率的低下。首先,市场机制发展不完善,资本市场难以有效地与文化产业对接,政府又不能放任国有文化的不作为。必须对文化产业加以扶持。国有文化产业无论积极融资与否,政府都会伸出援手,这就导致国有文化产业的主动融资动力不足。其次,鉴于文化产业的“轻资产”的特殊属性,银行信贷作为国有文化产业的另一个主要融资渠道,与其它物质生产部门的可抵押式信贷融资相比,其实际的融资空间也受到了限制。最后,即使获得了来自社会的资金,国有文化企业也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有效利用。无论是资金获得还是资金利用方面,国有文化产业都是受到了种种的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这就带来国有文化产业整体的融资效率的低下。
3.原因分析
从国有文化产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分析可以得出,导致这种融资困境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外部制度环境的制约;二是国有文化产业自身的产业特点的阻碍。
(1)外部制度环境的障碍。首先,原有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制度性障碍对现存文化产业的融资问题起到了深层次的负面影响。通过近年文化体制改革,虽然原有的政府主导型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有所改变,但是原有发展模式的影响并未完全消除,文化体制改革的措施也没有有效地实施到位。其次,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健全也是国有文化产业融资模式难以多样化的原因之一。由于资本市场的不成熟,无论是证券融资还是基金买卖,这些融资杠杆所发挥的作用都难以与资本市场体系健全的情况下相比。资本市场不健全,文化企业的发展潜力和市场价值都得不到权威、正确的评估,在收益有了极大的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国有文化产业难以实现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健全还体现在法律制度和管理体制上,没有良好稳定的和行之有效的制度管制以及强有力的对投资者的权益保障的法律体系构建,具有高风险的文化产业的融资更加难以进行。最后,缺乏资本市场和文化产业的有效对接也是导致资本市场融资失败的重要原因。在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得不够完善的情况下,一些其它产业同样还是通过各种融资手段获得了支持其发展的产业资金,这就要求在资本市场与文化产业之间建立融资平台,将资本市场的有限资金与文化产业融资需求联系在一起。
(2)产业自身特点的制约。与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相比,文化产业的生产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文化产业投融资也有着相异于其他产业投融资的特点,正是文化产业特殊的产业属性形成了它融资的障碍。第一,高风险性。一方面,由于文化产品的创造和文化服务主要来源于文化创意工作者的灵感,这就决定了文化生产部门并不是像物质生产部门那样,有投入后就必然有物质产品的产出,因此,创意产品的不可估摸性就决定了文化产业投融资的高风险性,即有了投人未必就会有相应的产出。另一方面,即使投入的结果有了文化产品或服务的产出,这种产出能否满足市场需要赢得社会大众的认可也是很关键的问题。据统计我国每年制作完成的电影电视剧作品超过3000余部,但最终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获得较好口碑的不超过100部。面对文化产业的这种高风险性,大多数社会资本都会绕道而行,转而投入更保险的行业。第二,意识形态属性。无论研究文化产业的哪个领域,国有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都是避不开的话题。只依靠政府的支持难以实现文化产业的充分发展,但是私人资本和国外资本的流入又可能会带来对文化安全甚至对政治安全的危害,这样文化投融资陷入了“投鼠忌器”的两难局面。政府一方面在筹谋怎样鼓励私人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另一方面又难以放开原有的体制管制,最终私人资本只能在徘徊观望后转投其它产业。国有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是与生俱来的,固然不能改变,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只能是私人资本进入领域的把握,使得私人资本的进入既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资本的“血液”,而又不会危害到国家的安全。第三,过度依赖政府。我国国有文化产业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在文化体制改革不彻底的情况下,还具有明显的国有特征,对政府有极强的依赖性。这种状态下的文化产业很难适应市场,接受市场竞争的挑战。在市场经济盛行的今天,脱离市场的无论是产业、行业或企业都不可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由于过度依赖政府,国有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等政治特性会被放大,社会资本会碍于政府对国有文产业的过多管制或是鉴于意识形态的敏感而对文化产业的投资望而却步,这就严重阻碍了社会资本对文化产业的支持,最终呈现投融资渠道单一的状况。同时,政府无条件的资金支持也会造成文化产业缺乏积极性,陷入不作为被动等待政府扶持的境地,这也是文化产业融资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再加上政府资金的有限,最终导致资金链出现断裂,国有文化产业的发展便可能因无资可用而陷入停滞。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