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江苏省三次产业劳动力吸纳的区域比较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4-25 15:11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王敏琴
分享到:

 

  内容摘要:工业化中后期的江苏省面临着来自于省际间流动的各类劳动力消化的压力与农业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压力。如何有效疏导规模庞大的人口大军,同时又能利用这一宝贵的劳动力资源,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战略与区域发展规划是十分必要的。论文以产业为劳动力吸纳载体,利用江苏统计年鉴2002-2012年相关数据,选取所有县市的劳动力吸纳总量、劳动生产率、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产业就业弹性4个指标,以系统学方法揭示了江苏各县市在三次产业中的劳动力吸纳能力与效率。

  关键词:三次产业 劳动力吸纳 劳动生产率 比较劳动生产率 就业弹性

  绪论

  从20世纪80年代的“民工潮”到本世纪反复出现的“民工荒”,以及目前各种因素导致的城市“老龄化”现象的日益加剧,理论界对于中国劳动力状况的描述从“劳动力过剩”逐步转变为“劳动力短缺”。一时间,对于“刘易斯拐点”的出现与否以及相应产业政策、生育政策、人口政策的争论此起彼伏。我们认为,尽管在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暂时性、局部性、结构性的失衡,人口大国完成工业化必然经历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依然是我国当前人口流动的主基调,因此,如何有效提升劳动力的吸纳效率应是理论界和政府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江苏是目前我国人口密度最大、人数众多的省份,同时也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其所在的长三角地区与珠三角、京津唐等三大都市圈共同构成我国省际人口迁移、吸引人口的三大“吸引极”。(王桂新等,2006),因此,针对江苏省劳动力吸纳能力与效率的研究更显重要。

  文献综述

  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提出了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分布的变化规律,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产业发展与吸纳劳动力就业之间关系变化的基本趋势:“一个国家内从事三次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而变动,农业劳动力急剧下降,从事制造业的劳动力比重与经济增长同步,但通常在接近40%时便稳定下来,而服务业的劳动力比例则不断增长”。这一规律揭示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这一普遍规律。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法国经济学家E·索维和富拉斯蒂埃也提出了相类似的理论。

  我国尚未完成工业化,而且正经历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的农业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此次人口转移堪称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移,因此,国内大量学者围绕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城市和产业为载体,考察城市化和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对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其中,张永鹏(2011),吴靖(2010), 王青云(2009)以城市作为农业劳动力吸纳的载体,分别研究各种城市形态对于农业劳动力的吸纳作用。李宁等(2003)研究老工业基地对于农业劳动力的吸纳。还有学者以产业为载体,研究各个产业对于农业劳动力的吸收。徐凯等(2009)通过实证研究,论证了建筑业增长引起在建筑业就业的农业劳动力的增长,并得出建筑业以其规模和增长长期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结论;姚海琴(2012)则以住宿餐饮业切入点,分析并预测住宿餐饮业的增长对于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吸纳作用;栾维新、宋薇(2003)通过对陆域产业和海洋产业的比较研究,论证了海洋产业在吸收劳动力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一方面创造直接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为陆域部门创造间接的就业机会。

  在产业劳动力吸纳能力和效率论证指标的选取上,早期研究者直接以产业吸纳劳动力人数作为吸纳力的比较依据,如李宁等(2003)。后来,考虑到吸纳效率更能反映产业对于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情况,大多数研究者使用了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偏离度)和产业就业弹性这两个指标,如栾维新、宋薇(2003),战 磊(2008),杨秋明等(2013)。在城市为载体的劳动力吸纳问题研究中,大多数研究比较不同的城市规模对劳动力吸纳能力的影响,从而确定合理的城市发展战略,如吴靖(2010), 王青云(2009)。

  研究思路与指标选取

  江苏省劳动力的流动较为复杂,一方面江苏是我国重要的省际间人口迁移的“吸引极”,吸引了大量包括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内的各个层次的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由于江苏自身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省内人口迁移的规模也相当大。因此,本文直接以“劳动力”而非“农业剩余劳动力”作为研究对象,并以产业为载体,结合江苏境内区域经济分布状态对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和效率进行比较研究。参考以往学者研究方法,选取以下4个指标:

  (一)吸纳劳动力数量

  这是有关产业对于劳动力吸纳的能力指标,反映了各产业吸纳劳动力的绝对值。客观上讲,这一数量指标反映的情况最为直观。

  (二)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指某次产业产值与该产业所吸纳的劳动力数量的比值。这是一个效率指标,如果产业在吸纳劳动力的同时劳动生产率也得到提升,说明该劳动力的转移产生了更高的经济效益。劳动力从较低生产率产业流向较高生产率产业是一种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整个社会的劳动力生产率将得到提高。因此,通过劳动生产率指标我们可以判断劳动力吸纳效率。

  (三)比较劳动生产率

  比较劳动生产率即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指标。采用某次产业的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的比值计算。若小于1,则意味着该产业存在劳动力迁出的压力;若大于1,则意味着该产业需要迁入劳动力;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为1是理论上的最佳状态。比较劳动生产率是一个理论相对指标,它体现了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匹配度,从各个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的取值可从理论上判断出该产业对于劳动力是挤出还是吸收。

  (四)产业就业弹性

  就业弹性表示经济增长每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比。产业就业弹性通过就业增长率与产业产值增长率的比值计算。通过产业就业弹性不仅可判断产业对于劳动力挤出还是吸收作用,还可通过其绝对值的大小判定挤出和吸收作用的程度。当就业弹性值为正数,弹性值越大,产业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越大。当就业弹性值为负数,产业增长对就业形成“挤出”效应,而产业衰退反而会对就业形成“挤入(吸收)”效应。如果就业弹性为零,产业增长对就业没有拉动作用。

  江苏省三次产业劳动力吸纳能力比较

  (一)江苏省三次产业劳动力吸纳能力的总体比较

  从总就业人数看三次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虽然自2011年起由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生活成本上升、国家扶农政策的贯彻实施等因素致使大量农民工返乡就业,农业就业人口有一定的增长,但纵观2002-2012江苏省各县市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变化,明显地呈现缓慢下降态势,大量农业人口进入非农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这也和国际上所有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相吻合。除此以外,第三产业劳动力吸纳能力增长趋势明显,但依然小于第二产业的吸纳水平,表明江苏省工业化过程尚未完成。数据表现如图1所示。

  另外,以上述2002-2012各年的人口就业在各县市分布的变异系数来看就业人口分布的稳定性。江苏全省就业人口在第二产业的分布变异较小,说明江苏始终保持工业大省的地位,工业基础较为雄厚,发展较为稳定,就业人口基数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

  从劳动生产率水平看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效率。就整体而言, 2002-2012年间江苏各产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在逐年上升,整体劳动生产率水平上升显著。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虽然绝对水平较低,但其增长趋势也较为明显,年均达到15.62%,且各县市间变异水平趋缓,这一增长特点明显得益于农业劳动力从该产业(尤其是以农为主的县市)不断转出。更值得注意的是,二、三产业在吸收大量劳动力的同时,依然保持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1.7%和12.57%,说明江苏省二、三产业在吸纳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的同时,其劳动力利用效率也在提高,单位劳动创造的财富增长促进了劳动力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但也不可否认,由于资源的不平衡,各县市间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差异都有增大的趋势。数据表现如图2所示。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