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文化项目产业化过程中的特殊矛盾分析(2)
事实上,原生态文化活动具有双重面向:一方面是原生态文化在资源上来源于传统,因而基于文化遗产的视角强调文化本身的保护与传承则主张原貌性保持;而另一方面,原生态文化产业化需要面对市场,从而基于市场开发的商业视角则强调的是在文化范畴内实现价值重新发现并重构为当代社会需要的对象客体和产品。原生态文化本身包含了“传统”与“现代”的二重性,它就是这样一种矛盾性的结构物。如果过于强调传统因素的偏向,它就抑制了传统在当代的创造性,弱化了文化的当代性及其意义,使文化本身逐步丧失传承功能,出现流失的可能。而如果过于强调对传统的现代加工和创造的偏向,那它就减弱了传统性,从而丧失文化的独特性,对文化的多元性也造成损失,在另一个层面上弱化了传统文化的流传,或者直接取缔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存在,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危及民族的认同本身。
以上这两种情况,反映出人们的主观意志形成的两种对待传统文化的意见。基于维护传统这一立场的人们认为,原生态文化就应该是原貌性保护,把“原汁原味”当作原生态文化的基本特征,苛求人们对任何文化遗产都不能改动,在静态上谋求文化的历史保存价值。而基于开发需要为立场的人们,认为文化是活态的,静态保护只是一种虚幻[3]。因此,应当面向当代对传统文化进行改进才能利用并表征其价值。这两种规定构成了一种相互对立的关系。
诚然,原生态文化活动是一种以传统文化为资源的文化再生产,所包括的“传统”与“现代”的二重性是一种客观存在。这种矛盾性的存在就是原生态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它表达了文化以此为关系衔接过去和面向未来。这种关系是辩证的,即一种扬弃的关系。传统不过是现代体现出来的传统,而现代不过是过去发展而来的现代,现代是包含对过去继承的,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因此,原生态文化现象在实践上就是矛盾的,表现为原貌性保持与重构性消费之间的对立和张力。社会实践不能否定这种对立和张力,而在于如何把握好这种对立和张力,即掌握这种矛盾关系的度。
三、独特性价值保持与普适性传播之间的矛盾和张力
原生态文化项目作为文化的特定形态,它的特点可以从许多方面观察出来,如客体内容的多元性、文化资源的传统性、文化缘起的实践性、价值呈现的重构性、生活导向的生态性等。但是,原生态文化的根本魅力还在于它的独特性,包括与其它文化之间的异域性差别和异质性差别。原生态文化活动所涉的内容包含遗产、生态、经济、法律、习俗、音乐、舞蹈、教育、宗教、食品、服饰、医疗、旅游、体育、节庆、绘画、摄影等[4],但它紧扣传统。一般地把源远流长、内容独特文化事项归入“原生态文化”的客体,基于这样的资源归类,并通常把“原生态”的属性解释为原始、原生、原真、原貌的文化形态,概述为原汁原味。这里,原汁原味的使用在于强调对象的文化内涵和负载的信息、技术及其特征与现代文化的区别,实质是从传统性的角度强调了文化内容的独特性。
原生态文化不仅在于强调其来源的非当代性,关键还在于强调它发生和存在于特定族群,是其它民族不具有的这一情形。由于文化的族群性特征,“原生态文化现象”与民族性是直接关联的。在某种意义上“原生态文化”主要就指的是民族民间文化,因为作为传统存在的文化大多是以民族形式存在的,而且往往是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少数民族一般居住在边陲地区,受现代化的冲击不大,从而传统文化容易保存,以致原始、原生、原貌的民族民间文化得以保存下来,构成了传统文化的资源。原生态文化不仅在内容上具有民族性的关切,而且在价值意向上也具有民族性的关切,以此形成了民族性的特征[4]。文化的民族性在一定意义上就表达了其发生和存在的独特性,进而构成了不可代替性。
原生态文化的独特性和不可代替性往往使其客体形态的资源类型具有稀缺性[5]。文化与经济不一样。经济具有全球化倾向,并且在财富形式上具有以货币为媒介的“同质性”的结构化和实践特征。但文化的价值形成却是基于文化内容的多样性,即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本身的价值所在。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保持文化多样性作为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基本目标。
而需要深入理解的是,文化的多样性是针对全球整体而言的,而对于特定的文化项目在文化整体之中的构成则是单独的或唯一的,即以独特性来表达多样性。这样,以文化的独特性保持来实现文化的多样性,则是文化学界的基本共识。原生态文化实践以及文化遗产保护都属于以这种价值观为前提的行动,只是它们保护或利用的出发点有所不同而已。显然,原生态文化实践则以追求文化项目的独特性为维度。这无论是从文化项目本身的保护与传承来看,还是从文化项目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开发来看,其价值依据都立足于此。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看,原生态文化项目都属于人类特定的生产生活经验以及知识与技能,构成了人类知识或智慧的特定方面并形成不可代替性,因而具有保护、传承的意义。
而在经济意义上,正因为它的独特性,使其在多元文化中构成了文化的异域性或异质性,这种差异性就构成文化交流的必要性,从而异文化的认识、体验也就成为族群之间互动的内容,文化旅游的经济项目才生长出来。因此,以旅游为路径的原生态文化产业化,在经济目标上也是基于其文化的独特性形成的,只不过这种独特性是使用价值形态上的规定。但是,任何商品都包括使用价值和价值两因素,没有使用价值的产品不会成为商品。
原生态文化在经济开发上,第一是就文化项目使用价值的发现或提升,关注文化项目特有的生产生活价值是必须的工作内容。这样,目前几乎所有原生态文化项目的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都把它的独特性作为价值构成的立足点。事实上,这些进入工业化的传统文化,采取“原生态”冠名或产品性能的介绍,就是在构筑其产品使用价值的独特性并谋求以此获得市场份额。这是原生态文化产业运作的一个特征。第二,所谓原生态产品的独特性只是在使用价值层面的设计和呈现,而这个层面又只是产品生产在整个经济活动的基础性环节,而不是终端。产品生产出来后,它还要进行市场推介和消费,即成为他人需要的产品并获得交换,才真正成为完成了的商品。而作为经济项目,在市场上要力求通过让渡把使用价值实现为交换价值,事实上交换价值才是目标。原生态文化的当代再生产,实质是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实践,把单纯的使用价值的产品提升为具有价值规定的商品。商品生产是以分工和交换为基础,以追求财富的社会形式(货币为媒介的资本)为目的的,其特点具有不断扩大化的特性。这种扩大化的生产,必然表现为传统文化项目被作为产品不断地生产出来。一般地,具有实体化的物质产品,必然地采取规模化的形式进行,而非物质项目也会通过不断地重复演示、展示来实现市场化的消费。
总之,只要是走入产业化的路子,追求规模化、普遍化生产就成为必然选择。这样,在规模化的运作下,所谓原生态文化项目就会发生存在方式或认知情形的变化:一方面,可再生产的实体项目从稀缺性变成了非稀缺性;另一方面,非物质项目通过旅游的观赏、体验的消费性展示,文化信息传播不断扩大,使特定的文化项目从少数人认识变成多数人认识或普遍性的了解,原有的文化神秘感逐步丧失。为此,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它不仅在对象上使可再生产的原生态文化项目由少变多,而且它们的认识出现从少数人的了解变成多数人的了解,从而不断消解其独特性存在和鲜为人知的属性,这是原生态产业化发展内含的一种趋势和特征。但是,原生态文化的产业化又是以传统文化的这种独特性及其蕴含的使用价值以及鲜为人知的状况作为前提的,保持原生态文化项目的特殊性价值和非普遍性认识,才可经营并有产业化的可能条件。这样,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发生原生态文化产业化,形成了独特性保持与普适性传播之间的矛盾和张力。推进原生态文化产业,在其产品的独特性保持与普适性传播之间的矛盾应当引起注意和科学地把握。
四、“原生态文化”项目市场化开发的准则问题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关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关系及其互动形成的必然性就是发展的相应规律。原生态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内在矛盾体现了传统文化产业化的规律,进行原生态文化的市场开发,应基于这些矛盾所包含的规律来建立实践的准则并采取应对措施。笔者以为这些主要包含如下方面:
(一)原生态文化的市场化开发应解决文化传承与经济需要的双重目标和任务问题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文化的产业化趋势推动原生态文化项目进入市场。这是必然性的,而且真正的文化保护与传承必然是生产性,只有进入了生产环节的项目,才能获得现实的价值并在利用中构成文化的活态存在。活的文化才是正在传承中的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化。原生态文化有项目进入市场,表明这些项目具有生命力的。但是,作为市场中的文化项目是由双重价值构成的。一方面是文化本身的使用价值,要求从文化本身的实际意义上进行传承、保护;另一方面是文化的交换价值即经济价值,对文化项目以商品的形式进行开发、利用。目前的原生态文化实践,在价值目标构制上既不是单纯的文化本身,也不是单纯的经济实现,应当研究和推进两者的同时实现。其中的重要路径就是改进原生态文化开发、保护的主体结构,使原生态文化的原住民同时体现原生态文化活动的双向主体角色,发挥双重职能。
(二)原生态文化的市场化开发应在生产性保护中构制文化载体的经典性和传承性
原生态文化活动是一种传统文化资源的再生产,所包括的“传统”与“现代”是双重性的,这种矛盾性本身就是原生态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这种关系是辩证的,其中的扬弃关系,就是如何使现代融入传统,正确把握原生态文化原貌性保持与重构性消费之间的对立和张力。这种机制的落实,就是在原生态文化的市场化开发的生产性保护中构制文化载体的经典性和传承性。文化进入实践(生产)才能实现真正的保护与传承,但文化的保护必须要有一定载体作为中介进行。中介可以是物品,也可以是行为活动。只要文化能够借助于中介展示其意义并使之形成具有代表性的经典项目,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那么文化的保持就成为可能如传统文化项目的“申遗”就是一种“经典化”方式,当然不局限于此。这样,原生态文化项目的保护和开发,以现代融进传统,要在技术路径上做到构制文化载体的经典性,才能更好地实现其传承性。
(三)原生态文化的市场化开发应注重传统维度与现代维度的平衡性,保持开发的适度性
原生态文化项目的产业化发展,它具有把传统文化的特殊性变成为普遍性,消解原有的个别性规定。但是,原生态文化的产业化又是以传统文化的特殊性作为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的,进而也是交换价值的前提。因此,保持原生态文化项目的特殊性价值才会有产业化的可能。这样,推进原生态文化产业,在其产品的独特性价值维护与普适性传播之间,应当在技术使用、信息含量方面注意保持平衡,对传统文化应用有所创新,但又不能过度开发,用现代来体现传统,才能使原生态文化既作为传统范畴又作为现代范畴存在并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评定准则[EB/OL].(2014-03-06)[2014-04-03].http://baike gogou.com/v66226885.html.
[2]刘娜.山东青岛原生态活性炭有限公司[EB/OL].(2013-03-04)[2014-04-03].http://ysthxt.cn.china.cn/company-information.html.
[3]熊关.原生态文化保护观质疑[J].商业时代,2007(17):97-99.
[4]刘宗碧,唐晓梅.我国原生态概念使用谱系[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71-80.
[5]曾羽,麻勇恒.基于“生态稀缺”的思考[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09(3):1-5.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蒋老师联系QQ:
刘老师联系QQ: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校园英语》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科技风》半月刊 省级 科技类优秀期刊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半月刊 北大核心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体育文化导刊》月刊 体育类双核心期刊
- 《机械研究与应用》双月刊 省级 机械应用类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中国医药指南》 旬刊 国家级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教育发展研究》 半月刊 双核心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