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区域系统相互作用模型构建及实证分析(2)
1.基于综合指数的城乡相互作用量。按照前文的城乡相互作用量模型进行河南省城乡相互作用量分析,并将结果分为四个等级,如图2所示。城乡相互作用量较大的主要有洛阳-伊川、安阳-安阳县、洛阳-宜阳、濮阳-濮阳县、周口-商水,综合作用量值均大于5;其次是郑州—荥阳、郑州—中牟、新乡—卫辉、许昌—许昌县、三门峡—陕县、濮阳—清丰县、郑州—新密、洛阳—嵩县、周口—西华、周口—项城,相互作用量达到2-5之间,处于第二梯次;处于第三梯次的相互作用量介于1-2,主要有郑州—新郑、开封—开封县、洛阳—孟津、洛阳—偃师、平顶山—宝丰、平顶山—叶县、平顶山—鲁山、平顶山—郏县、安阳—汤阴、鹤壁—淇县、新乡—新乡县、新乡—获嘉县、新乡—原阳县、新乡—延津县、新乡—辉县、焦作—修武、焦作—博爱、焦作—武陟、许昌—长葛、商丘—虞城、周口—淮阳。其余县市城乡相互作用量均小于1;其余县市处于第四梯队,城乡相互作用量小于1。
从中不难看出,各中心城市市郊县城乡相互作用量均较大,如处于第一、二梯队的安阳—安阳县、洛阳—宜阳、濮阳—濮阳县、许昌—许昌县、三门峡—陕县等;在当前河南省交通网络比较发达的情况下,在县域层面城乡相互作用量依然受到距离衰减规律的影响,如郑州—巩义的相互作用量仅为0.85,主要是由于空间距离上巩义是距郑州市中心最远的,但巩义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是郑州市所辖各县中最高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城乡相互作用量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如郑州与其各辖县市的相互作用量整体较大,而驻马店与其各辖县市的相互作用量均小于1。
2.基于人均GDP的城乡相互作用量。若以人均GDP作为城乡区域质量指标,所得结果如图3所示,基本上与综合作用模型一致,只有个别县市大小顺序稍有变动,但变化不大。如商丘—虞城、周口—淮阳,依据人均GDP引力模型,作用量为15左右,相对应处于IV等级,然而其综合作用量却处于III等级,综合作用量均大于1,究其原因主要与虞城距离商丘市和淮阳距离周口市均处于半小时交通圈范围内,商虞一体化的发展,以及淮阳在周口人口排名第二,县域综合实力较强等方面的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因而,以综合指标更全面的反映出城乡相互作用量的实际情况。并且,排在前列的主要是郑州、洛阳、焦作、平顶山、安阳、濮阳等地的主要县市,这些区域恰恰是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而排在后面的则主要是开封及黄淮四市的大部分县市。同时,也表明在市域层面城乡相互作用量的大小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强,而距离衰减规律在河南省交通网络较为发达的情况下已不再是主导因素。这与以城乡子系统的综合质量作为相互作用区域质量的综合作用模型的评估结果相一致。
3.基于人口规模的城乡相互作用量。在区域相互作用的研究中,以人口总量作为区域质量的研究也较为普遍。若以人口规模作为城乡区域质量指标,所得相互作用量结果如图4所示。该评价结果与人均GDP和综合作用模型所得结果具有一定的出入。如商丘市—虞城县、周口市—商水县等处于I等级,但其在人均GDP和综合作用模型所得结果中均处于II、III等级。处于第IV等级的三门峡—陕县在人均GDP和综合指数模型中均处于第I、II等级。正如前文关于河南省概况中所显示的,人口规模指标不及人均GDP更能反映区域发展的实际水平,尤其是对中部人口大省而言,有些人口规模并不大的新兴城市如焦作、三门峡、平顶山等市的人口规模虽不具有优势,但其资源丰富,经济实力较强,城乡联系较为密切;而农业大市周口、商丘、信阳、南阳等市历史积淀深厚,人口规模优势较为突出,但农村经济结构较为单一,第一产业比重较大,城乡联系有待加强。
4.多种结果的比较。此外,本文还以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城乡系统质量指标,并将各计算结果与综合作用模型所得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如表2所示。按照皮尔逊相关性分析,人口规模模型与综合作用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906;人均GDP模型与综合作用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921,均是在0.01的显著水平下。这表明了以综合指数反映城乡系统质量来计算城乡相互作用量更加全面。
结论
基于综合指数的城乡相互作用量模型更加真实地反映了城乡之间的相互作用量大小。河南省城乡相互作用量结果与各市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城市市区和所辖各县人均GDP对各市城乡相互作用的影响较为明显;距离衰减规律虽然在各县域层面依然起着一定作用,如郑州—巩义的作用量较小,但在各市域层面不甚明显,如豫西山地丘陵城市三门峡所辖各县至中心城市的距离远不及豫东黄淮四市商丘等市各县的空间集聚性,但三门峡与所辖各县的综合作用量较商丘大。
在河南省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中,首先,还需加强中心城市的空间集聚能力,增强其区域中心的增长极效应;其次,进一步扎实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巩固和加强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不断推进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创新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同时,应继续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突破口,拓展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完善城镇布局和形态,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现代五级城镇体系协调发展。
城乡区域相互作用量模型是对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的进一步拓展,可为城乡区域系统的相互联系强度量化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参考。若统计数据可以详细区分市—县—乡(镇)—村,城乡关系量化研究将得到更加深入的推进。
参考文献:
1.袁岳驷.统筹城乡发展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2.刘成玉,任大廷,万龙.内驱式城乡统筹:概念与机制构建[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10)
3.张竟竟.天山北坡经济带城乡区域系统关联发展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4.杨山,任瑞芳,洪灿辉.无锡市城乡耦合地域范围的演变[J].城市问题,2010(5)
5.段晶晶,李同升.县域城乡关联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以大西安为例[J].人文地理,2010,25(4)
6.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7.刘展宏,梁伟,李丛薇.城乡系统的特性分析及其发展目标[J].山东财经学院学报,2008(1)
8.张振杰,杨山,孙敏.城乡耦合地域系统相互作用模型建构及应用—以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07,22(4)
9.李江苏,骆华松,曹洪华.基于引力模型分析城区与郊区空间相互作用—以昆明市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08(12)
10.余沛.中原城市群城市流强度测度分析[J].商业时代,2010(12)
11.王宁,王录仓,李纯斌等.西安与兰州空间相互作用初步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8(3)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