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间关系管理理论研究综述及其启示
内容摘要:组织间关系管理已经受到国内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其在跨组织合作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极其显著。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从组织间关系管理的理论基础及其内涵、组织间关系管理机制、组织间关系管理影响合作绩效的内在机理三个模块对过去几年来组织间关系管理理论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系统回顾,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我国跨组织合作实践的启示。
关键词:组织间关系管理 控制机制 维度结构 跨组织合作 合作绩效
随着网络经济、企业经营全球化以及市场快速反应机制的不断发展,打破组织边界限制、构筑外部网络关系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选择之一。组织间关系在跨组织合作领域的重要地位逐渐凸显,对现有理论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综述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将从组织间关系管理内涵挖掘、控制机制以及内在机理三个层面对该理论进行系统回顾和梳理,并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未来研究启示。
组织间关系管理的内涵挖掘
组织间关系的概念最早出现于营销渠道理论当中,20世纪80年代营销渠道理论变得炙手可热,并表现为垂直营销体系,紧密的买卖双方关系、伙伴关系等联盟形态。组织间关系逐渐成为企业的一种战略选择,其重心也从注重组织间关系建立转移到组织间关系管理。
基于不同的理论假设进行的组织间关系管理的探讨,致使对其内涵的不同界定。TCE理论认为组织间关系管理是设计特殊的机制来支持经济交易。TCE理论视角下组织间关系管理的目的就是回应由于交易过程中产生的潜在成本而实施的一种完全垂直相互作用过程。而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间关系管理是一种企业适应不确定性和依赖性的战略回应(姜骞、周海炜,2012),其核心是企业将会有目的的通过与合作伙伴建立正式的或半正式的联系,结构化彼此交易关系以寻求降低不确定性和管理依赖性。随着组织间关系管理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学者开始对组织间关系管理的交易成本视角和资源依赖视角提出异议,认为将组织间关系管理看作完全的科层管理机制存在严重弊端,同时忽略了社会结构嵌入“关系”的问题。由此诞生了社会逻辑观(关系契约)视角下的组织间关系管理探讨的新一轮学术浪潮。Macneil(1978,1980),Dore(1987)等在契约不完备性的前提假设下,研究指出规范存在于组织中和组织间的、影响个人或组织行为的非正式协议和不成文的行为模式的管理机制就是组织间关系管理。Josi和Compell(2003)等人将组织间关系管理定义为一个企业采用适当的管理机制(关系准则、联合行动等),以积极和持续的态度,管理组织间行为和活动。组织间关系管理以隐性关系契约和开放式契约为基础,具有选择性、持久性和结构性的特征。罗珉和何长见(2006)研究认为,组织间关系管理是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和个体通过经济契约的联结与社会关系的嵌入所构成的以企业间的制度安排为核心的、参与者间的关系安排。
组织间关系管理控制机制
管理机制不但可以使企业控制组织间交易、最小化机会主义风险,而且还可以保护交易成本投资,促进合作双方的关系深化。Dyer和Singh(1998)研究认为,组织间管理控制机制的有效实施不但可以影响合作绩效,而且还是跨组织关系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之一。
组织间关系管理机制的理论基础源于交易费用理论,学者们根据古典契约机制、科层机制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机制的不同组织属性,对组织间关系管理机制进行划分。如Weitz 和Jap(1995)提出了三种基本的组织间关系管理机制,即规范的管理机制、合约的管理机制和权威的机制。何晴和张黎群(2009)等诸多学者均将组织间关系管理机制归结为基于市场的管理、科层管理和第三种管理三种控制机制。Das 和Teng(1998)研究指出,组织间关系管理机制由正式控制机制和社会控制机制两种类型组成。罗珉和何长见(2006)研究认为,组织间关系管理机制是一种包含着“市场”的“价格机制”和“科层”的“命令机制”的协调机制。此外,还有学者将组织间关系管理机制划分为契约规制、关系准则、专用性投资和承诺的四元管理机制。
基于学者们对组织间关系管理机制的探讨,对于各管理机制之间的关系以及每种管理机制下的具体控制因素的研究变得顺理成章。Dekker(2003)认为组织间关系正式控制机制能够有效地降低机会主义行为,促进组织间合作的协调,同时提出应该纳入一定的诸如“信任”、“承诺”等非正式控制机制。Mahama(2006)通过绩效评价和社会化过程分别考察了正式控制机制和非正式控制机制的作用机理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正式控制机制是组织间合作基础的准则和范本,基于正式控制机制实现预期目标和保持目标一致性。而非正式控制机制(社会机制)作为正式控制机制的辅助机制可以弥补由于契约不完备性引致的一系列问题。组织间关系管理机制的探讨主要集中于非正式机制的层面。信任机制在组织间合作过程中的作用无需赘言,其在组织间合作关系中的基石作用已经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实证检验和承认。此外,“交流机制”、“沟通机制”、“权益安排”、“价值创造准则”等均得到了国内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组织间关系管理影响合作绩效的内在机理
组织间关系管理理论不断向纵深发展和演进的过程中,组织间关系管理作为一种平衡和协同组织间关系网络的资源配置机制,能够有效的调节合作组织内外部各层面之间的资本、知识以及信息等异质性资源的共享和流动,而这种组织间互动依赖于多层面、多维度的组织间关系管理维度结构的传递和延伸。对于组织间关系管理维度的探索可以追溯到英国York大学的Oliver教授,他运用逻辑推理理论演进的研究方法将组织间关系管理划分为“Link”、“Tie”和“Net”三种基本结构。Maria Holmlund 和Jan-Ake Tornroos(1997)将组织间关系网络划分为经济维度、社会维度和结构维度三种类型;Mark Ebers(1997)将组织间关系管理维度划分为资源流动、信息流动以及相互期望三种基本维度;Stefan、Beimborn和Koenig(2008)将外包双方的合作关系划分为契约维度、结构维度、相互作用维度和情境维度四个维度;罗珉(2007)运用模糊聚类分析和理论演绎的方法将组织间关系维度结构划分为资源维、能力维、关系维、知识和组织学习维五个基本维度;姜骞和周海炜等人(2011)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法将IT外包组织间关系管理维度划分为关系管理、过程管理和知识管理的三维结构。
组织间关系管理有助于企业提升合作绩效,达到双赢。Paulraj和Lado等(2008)研究表明,组织间关系管理是企业间促进战略协作的一种至关重要的因素。Lambe和Spekman(1997)研究认为,企业通过各种各样的组织间关系与互动方式获取外部知识与技术,跨越知识边界实现组织间创新性合作。Lamin和Dunlap(2011)研究指出,企业可以通过组织间关系管理创造组织学习机会获取价值性知识,继而发展复杂技术能力。Chia-Ling Liu和Ghauri等(2010)也从关系视角研究了合作企业间通过构建关系资本提高彼此间的组织学习,提高知识获取的效率和效果,继而提升联盟合作绩效。Han和Lee等(2008)探讨了外包企业的组织间关系过程管理能力对关系强度的影响,继而提升合作绩效。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