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农村各阶层生存状况调查(2)
3.生产从业人员,指在工业企业中从事体力、半体力劳动的生产工人和相关人员。这一群体以男女中青年为主,他们大多学历不高,技术不精,即不愿从事重体力的农业生产劳动,又不能做技术性强的工作,初中或高中毕业后只能去浙江、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的工厂流水线上从事简单重复的劳动,他们收入通常在2000元至5000元之间,无法在城市购买房屋,所以每年“候鸟式”来回迁移,年底回家过年,春节后回到工厂,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做“农民工”,在农村中属于一个较大的群体,他们即称不上富裕,但也不算贫穷,因此也算是农村阶层中的中层。
(三)农村下层阶层
1.农业劳动从业人员,指承包集体所有的土地,以农、林、牧、渔业为唯一或主要职业,并以农、林、牧、渔业为唯一或主要收入来源的人群。这类人群通常生活在较偏僻的农村,他们收入单一,只能从事水稻种植,果树栽培,养猪养鱼养鸡养鸭等职业。他们自认为是农村最弱势的群体,基本上都认为这么多年生活水平没有多大改善,对前景也不乐观。笔者听的最多的一句自我评价就是“没文化,没技术,又没本钱,只能种田(养猪)”,这一阶层在农村已经不多,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后也仍然植根于农村的农民,在农村各阶层中应该算底层。这几年农产品价格大涨,有学者认为,农民的收入应该大幅提高,但事实并非如此。据笔者调查,现在农村虽然普遍使用耕田机、收割机等机械,新式高产稻种、除草剂、化肥农药普遍使用,稻谷收购价也大涨——每百斤140元,以一家农户年产稻谷20000斤算,毛收入28000元,扣除自己吃一部分,稻种、化肥农药等开支,年纯收入仅11000元左右,这显然是很低的。果树栽培、养猪养鱼也好不到哪去,如养猪,收成好时一年可以赚十几万,猪发病死亡时则血本无归,平均下来不会比种稻谷高多少。
2.农村贫困阶层,指生活处于温饱水平以下的人群。这一群体包括因智障或疾病而不能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包括因懒惰不愿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还包括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和社会孤寡老人。计划生育政策使农村人口素质有很大提高,因此智障的人很少,懒惰不愿劳动的人也很少,贫穷多是因疾病和年老体衰导致的。在笔者调查的这些农村,工业都极不发达,可以排除工业污染的可能性,笔者猜测,化肥农药使用过量导致的环境污染和不当饮食是疾病的主要诱因。
二、江西省农村阶层形成原因分析
在现代社会中,职业地位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收入、声望和权力,因此在研究农村阶层划分时就必须研究他们的职业,职业地位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阶层中的高低,所以职业地位成为个人社会地位的综合性象征。决定人们职业地位的条件分为社会条件和个人条件。
(一)农村阶层形成的社会条件
所谓社会条件就是指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所决定的社会分层状况,其中政治因素是决定人们社会层级的首要因素。
首先,中国农民阶层分化起始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发端和突破口的,改革前的中国农民被牢牢地锁在土地上,1979年开始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碎了束缚于农民身上的枷锁,在解放了生产力的同时也解放了农民自身,成为新时期中国农民阶层分化的基础。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农户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的经济实体,使农民成为自由流动的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和闲暇时间,去选择能带来较高收益的职业。同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发展,也刺激了农村工商业、建筑业和运输业等其他新兴行业的兴起,这些新兴产业为培育新型的技术型农民提供了土壤,使得农民的职业分化成为可能,是农村中产阶层形成的基础。获得经营自主权的农民,一方面由于选择了收益不同的职业,另一方面由于政治、经济、自身生理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加之对机会把握能力的不同,收入差距逐渐拉开,农民群体内部形成了若干从事不同职业,具有不同特征、收入不同的人群和层次,中国农民阶层分化的序幕由此拉开。那些只能从事附加值低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农民,那些因疾病、懒惰、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或鳏寡老人,逐渐沦落为农村的下层阶层。那些担任基层政权管理者的农村基层干部,包括村长和书记,由于掌握政治、经济等各种资源,并且他们的权力几乎不受制约,这种不受制约的权力为他们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使他们成为农村中的上层阶层。而那些活动半径和社交范围大、见多识广、敢于冒险、不怕变化,能够顺应改革潮流,找到并抓住商机的“能人”,逐步发展成商人和企业主,也上升为农村中的上层阶层。
其次,城市向农民开放使农民阶层分化加剧。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对立的二元制社会结构,整个社会体系结构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城市社会和相对非现代化的农村社会,政府在社会发展中发挥强有力的支配作用,在发展教育、卫生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投资、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都向城市倾斜,同时国家还直接控制重要的经济杠杆,如银行、信贷部门,以直接引导整个国家经济活动朝着对城市有利的方向发展,使农村形成相对封闭的分散的狭小的系统,几乎每个村庄都很闭塞,而且人口较少,这种封闭狭小的系统更进一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尽管现在我国政府已开始注重农村经济发展,并制定了许多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但城乡对立的事实已经形成,并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当农民成为自由流动的劳动者,高度发展的城市无疑对他们有巨大的吸引力,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机会。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说“有些种类的产业,哪怕低级,也只能在大城市而非别处进行。例如一个搬运工在城市之外就找不到工作供给自己衣食。对他来说,一个村庄过于狭小,即使是集市也很少大到让他维持稳定的职业”。显然,城市能够容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那些率先进入城市的农民因此得到更多机会,使他们更容易成为农村的中上阶层。据笔者观察,私营企业主、运输从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在农村的收入都很有限,只有进入城市他们的收入才大幅增长,这就是为什么他们都选择背井离乡,进入城市创业或就业的原因,城市给了他们机会,让他们成为农村的中产阶层,同时也正在逐步的把他们推离农村,转化为城市市民,而农村中间阶层的流失,会使农村经济发展更加落后,走进农村经济落后——中间阶层逃离——农村经济更落后——中间阶层更加逃离的循环,可以推测,农村人口会越来越稀少,经济会越来越落后,最后完全衰败。
(二)农村阶层形成的个人条件
个人条件可以划分为先赋条件和自获条件。先赋条件指个人生而具有的或自然得到的属性,如籍贯、家庭出身、排行、亲属关系、性别、肤色、种族、民族、年龄、体质、容貌等。在获得某些社会地位的条件里,先赋条件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先赋条件具有排他性,从而在社会阶层中获得更高的地位。自获条件,指个人由于自己的行为或经过自己的努力而得到的一些属性,如技术、知识、个人成就、工作经历等。自获条件会减小先赋条件的影响程度,能够依靠自身的知识和技术,获得更高的收入和声望,对农村这种相对封闭的分层结构是个巨大的冲击,而且这种冲击是积极的、良性的。
乡镇村级的农村基层干部即村长和书记及城市周边靠出租房屋租金、银行利息或放贷获得谋生的人员,他们的职业地位就是依靠先赋条件获得的。例如,村长和书记能够当选的条件,根据笔者的调查,包括3条。一是先入为主。有些村长书记在改革开放前,因出身贫农当选,因为与乡镇领导经常打交道建立了关系,从而获得稳固的地位,把持地方权力。二是裙带关系。有些村长书记与乡镇或县城某位干部有亲戚关系,因为“朝里有人”好当官,逐步独霸一方。三是家族强大。有些村长书记能够当选,是因为有一个强大的家族。也许有人会问,不是之后还有村委会换届选举吗?但是,这些村官上任后,都会利用手中的权力,使之后的村委会换届选举成为走过场,并为后来竞争者制造人为的壁垒,使这一阶层成为凝固式的分层结构,并有暴力和黑社会化倾向。至于食利者阶层就更是依靠先赋条件获得的,除了城市周边,远离城市的农村根本找不到这一阶层,地域性这一先赋予条件对这一阶层的形成有决定性作用。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蒋老师联系QQ:
刘老师联系QQ: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校园英语》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科技风》半月刊 省级 科技类优秀期刊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半月刊 北大核心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体育文化导刊》月刊 体育类双核心期刊
- 《机械研究与应用》双月刊 省级 机械应用类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中国医药指南》 旬刊 国家级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教育发展研究》 半月刊 双核心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