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分析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11-07 11:24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黄勇
分享到: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的经营方式和生活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快了金融领域的改革步伐。互联网金融在此大背景下正获得飞速的发展。本文将回顾并分析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及趋势,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共同的关注与探讨!

  [关键词]金融;互联网金融

  从人类有文明史以来就有金融。最早期的物物交换就是一种简单的金融形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形式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金融的模式也不断适应这种变化,并反过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随着IT技术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兴起,互联网金融开始影响并深入人们的生活。十八大以来,我国开始加快金融领域的改革,提出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目标,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汇率市场化、批准设立民营银行、着手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推动全民信用体系的建设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稳步推进;P2P、众筹、支付宝、佣金宝、大数据金融等互联网金融新模式闪耀登场并取得巨大反响;传统金融行业纷纷“触网”,加快向互联网金融转型……

  本文将回顾并分析金融领域的这些变化及其趋势,并从IT的角度给出一个解决方案框架,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对这一话题的更深入探讨。

  一、金融

  1.金融的含义

  从字面解释,金融就是资金的融通;陈志武教授把金融理解为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详见《金融的逻辑》)[1],这种解释拓展了我们的视野,使得我们更容易理解金融的演进史,能够从“大社会”的角度来看待金融,进而更深刻地认识到金融发展的价值。

  2.金融的演变

  金融模式取决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程度。

  最早的金融模式就是物物交换,但这种金融模式无法跨越时间和空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便产生了信用,这种信用最初以家庭、部落为单位,人们分工协作,共享劳动成果。但总体仍然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们交换的需求不断扩大,然后产生了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货币所具有的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储藏手段等职能很好地解决了跨时间和跨空间交换的问题。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货币是否可信?有谁来发行?这就产生了国家信用。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单纯的货币金融形式仍然满足不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然后就产生了借贷为目的的金融,比如债券、股票、期货等等。从十七世纪以来的300年里,证券市场的大发展给世界经济带来了空前的繁荣。

  借贷金融的基础是个体信用。在借贷金融的初期,个体信用的基础是借贷人所拥有的资产,比如存款、动产、不动产、担保等物质条件,但这种模式成本高、不利于小微企业和大众享受普惠的金融服务,正逐步变得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今后势必被以道德品行、守信意愿等精神层面的信用所替代。

  从金融发展历程中可看出,内涵更加丰富、形式推陈出新、服务逐步细分、效率不断提升、服务范围持续扩大是金融行业发展的永恒趋势。

  3.传统金融模式

  金融服务总体上可以归纳为如下5类:储蓄、借贷、保险、投资/理财、支付。提供上述金融服务的机构包括:

  1)银行、信用合作社

  2)保险、保险资产管理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