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内分工市场化、区际市场分割与商品流通区际差异研究(2)
解释变量。第一,核心变量。①区域内市场分工程度:本文采用的是省际面板数据,因此区域内市场分工即省内市场分工。一般而言,城乡市场分工和相应的经济活动主体市场分工均会促进商品流通的进行,因此这里的省内市场分工理应包含城市化和分工市场化程度两个方面。其中,城市化程度采用各省市或自治区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表示,该指标衡量了区域内城乡分工差异引起的区际商品流通差异。分工市场化程度的含义更为复杂,它可以由非国有经济体相关指标占国民经济整体对应指标的比重表示,如产值占比、销售占比、投资占比等等。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同时考虑指标的同属性,本文选取各省(市、自治区)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非国有经济部分的占比来表示分工市场化程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市场资源配置。②区际市场分割程度:即省级单位之间的市场分割程度,本文借鉴陆铭与陈钊(2009)、付强与乔岳(2011)等学者的方法对市场分割程度进行测算。③省域与国外的市场分工程度:为了简化指标分析,这里只采用对外开放程度来表示省域与国外的市场分工程度,即国际市场分工,衡量省域与国外的市场分工差异引起的区际商品流通差异。对外开放程度指标则由某一省份进出口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征。
第二,控制变量。①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变量:综合经济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区域的总体经济实力,一般认为一个区域的总体经济实力越高,则商品流通程度也越高,本文采用地区的人均GDP来表示地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②产业结构变量:产业结构也能体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但其侧重点在于产业发展方面。一般认为一个地区的第三产业比重越高,则产业结构越优化,产业层次越高,该地区的产业处于越高的发展阶段,因此商品流通经济也能达到越高的发展水平,本文采用一个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示地区的产业结构。③人口集聚变量:与商品流通关联最为直接的就是消费者,因此一个地区的人口集聚程度越高,则越能推动商品流通和促进流通经济的发展,本文采用一个地区的总人口与该地区总地域面积之比来衡量地区的人口集聚程度。④基础设施水平的变量:若一个地区的基础设施完善程度越高,则该地区商品流通承担的费用也就越低,于是商品流通经济也更为发达,本文采用一个地区的交通网络发达程度作为基础设施水平的代理变量,具体由该地区的公里里程数来表征。
(三)指标的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2003-2012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因数据缺失,故不列入样本范围)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以上指标的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各地区的统计年鉴,以及国研网统计数据库,部分数据通过网络途径搜集补充得到。为了提出部分指标的价格因素,一直采用省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变量进行平减处理。另外,对于人均GDP、公路里程数这些数值量较大的指标,对其进行对数处理,尽量保持本文指标数据的一致性。
实证检验
为了体现商品流通的区域差异,本文将我国30个地区按习惯方法,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三类,以比较区域之间的实证结果。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共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共8个省市,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共11个省市自治区。
由于本文采用的是基于时间和地区的面板数据,因此首先要对每个面板数据模型的回归效应进行设定。面板数据模型一般包括固定效应、随机效应和混合效应三种形式,通过Hausman检验和LM检验,三大区域的面板数据模型最终都选择了固定效应的形式。从回归效果来看,大部分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模型的拟合优度良好,这说明本文模型的设定和变量的选取都是比较合理的,实证结果如表1所示(限于篇幅,略去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
对比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核心解释变量对商品流通的影响可知,不同区域各层次的市场分工对商品流通发展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初步表明了区域内市场分工差异、区际分工差异等都能引起区际商品流通差异。
首先,区域内市场分工对区际商品流通差异带来较显著的影响。其一,就区域城市化对区域商品流通发展的影响而言,东部地区城市化程度的系数为0.245且在5%的水平显著,中部地区城市化程度的系数为0.722且在1%的水平显著,西部地区城市化程度的系数为0.071且在1%的水平显著。由此可见,中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对商品流通的影响最为明显,东部地区次之,西部最弱。东部地区在我国工业、商品流通市场都是最先发展起来的,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城乡居民生活差距相对较小,商品流通的覆盖面更为广泛,而且东部地区的市场分工更为明晰,便于劳动力等资源要素流动。正是由于东部地区的经济已发展到一定高度,城市化程度提高所带来的商品流通潜力也已基本被释放,因此城市化水平并没有对商品流通产生非常显著的影响。而对于中部地区,当前城市和农村都处于崛起状态,发展活力充足,因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能对商品流通带来非常显著的影响。对于西部地区而言,由于城市化程度普遍较低,商品经济也不够发达,因此没有充分到达发挥城市化商品流通效应的阶段,因此城市化程度不能对商品流通产生显著影响。其二,就区域市场化对区域商品流通发展的影响而言,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的系数为0.967且在1%的水平显著,中部地区市场化程度的系数为0.408且在1%的水平显著,西部地区市场化程度的系数为0.035,且未通过显著性水平。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蒋老师联系QQ:
刘老师联系QQ: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