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使用偏好的潜在弊端(2)
2.2兴趣趋同的圈子化
事实上,大部分人只有少数的网站作为自己的信息来源,而之所以选择这个网站是因为符合自己的兴趣,在认知上保持着一致的立场,反之人们很少会去那些和他们观点相反的网站或圈子。搜索引擎把相似的人、事物聚集在一起,同时将整个网络切分成无数的片段,人们只是看到围绕自己转动的世界,“聪明”的搜索引擎精确地记录了用户的行为习惯,得到用户“想要”的结果,导致很少会有不同的意见会进入人们的“收听范围”。但是,依靠用户在网上的点击历史是无法全面反映用户的真正需求的,为此过滤掉大量的信息是会影响我们认知的形成,更危险的是人们还无从得知自己的偏差。
3、认知偏向的危害辨析
一方面,网络时代人们对信息的控制能力极大地提高了,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改变了传统的大众传播中受众被动的地位,网络中的碎片化也凸显传播个体的主体性以及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网络的这种特性使人们都在追求如何能更方便、更快捷,如今,类似微博的140字符的表达方式在网上受到热捧,就是因为这种简练短小的信息更容易得到传播,也让传播活动接受和发布的双方轻松了许多。人人都想在最短的时间里去获得尽量多的信息。长此以往我们的判断能力就越来越流于表面,越来越在乎只言片语的象征意义,而不去分析行为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能带使人从个人喜好出发,选择、定制信息,无形中给自己不喜爱的信息建起了一座信息壁垒。这也是网络的“回音室”效应:信息或想法在一个封闭的圈子里不断得到加强。回音室的现象在现实中也不难发现,在一些论坛、贴吧里经常看到看到两帮人在对吵,两边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容不得有不同意见者,都是采取滥骂的方式对待异议者,并沉浸在群体的口号和偏执中。长期致力于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桑斯坦教授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群体极化”,指的是团体成员一开始就有某些偏向,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 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事实上,在群体做决定中,个人的错误不仅能被复制,而且被不断放大,这是一个“小错变大错”的过程。在网络中,一些人们平时认为不太可能被人接受的极端的观点也能够脱颖而出,就是因为一个或少数群体成员持有偏见的时候,虽然协商有可能帮助纠误,但偏见广泛存在时,群体互动实际上会增强偏见的作用。
当然,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所谓的“回音室”并没有什么不好,因为每个人在自我兴趣下进行信息挑选本来就是个人自由的事,这也是民主的体现,但言论自由不是绝对,言论自由原则的核心应该是实践民主的商议,虽然没有人(包括政府)有权力强迫人们去关注“严肃问题”。但是如果“无限选择”会导致互联网的分裂,那么所谓的自由权利也不一定是有益的。而如果让人们充分接触意外的多样性信息,“个人兴趣”的形成过程会更完善。长期以来人们对互联网抱有强烈的追求自由的期望,是因为很多人认为互联网拥有能自由交流的公共领域的品质,每个人都拥有平等交流的权利等,但人们所说的公共领域实际上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不是建立在不同意见和背景的群体讨论,但事实上人们的网络圈子却常常越来越多地建立在同样观点、同样兴趣的人群之上,不一样意见出现的概率反而更小了。所以说,公共领域如果只是供人们互相喜欢或意见相同的人讨论问题,那其存在的意义又何在呢?
4、认知偏向负面影响的对策分析
人们要获得“正确”的认知其实是面对两个障碍:外部对息的垄断和个人的自我审查。网络时代,人们对信息的控制能力在不断提高,人们可以任意选择自己想要看到的信息,甚至自己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因此获得信息的外部的障碍正在不断削弱,认知偏向的最大问题就变成了如何避免“回音室”情况下群体极化的问题,下面从政府、社会团体、个人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应对认知偏向。
4.1强化主流媒体,凝聚共识
长期致力于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桑斯坦教授认为,民主社会有两个条件:一, 让人们置身在无法事先选择的信息和看法中; 二, 大部分公民应该拥有一定程度的共同经验。所以,在网络时代,人们对信息的选择性获取,会造成自身环境的分裂,并将会导致社会向极端发展,而传统大众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为人们提供他们事先未选择的信息和观点, 以核心议题凝聚人们共同的关注焦点。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传统大众媒体的作用,一方面政府要高度重视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及时地关注各大网站、论坛的舆论氛围,对一些谣言、极端观点要及时澄清、纠正,避免不利于社会稳定团结的趋势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加大信息透明度,经常性地在主流媒体上设置议题,及时整合多方观点,并大范围地进行传播,对民众提供多元化的信息通道,使人们能在全社会的范围对国家社会的重要事件凝聚共识,不断地缓和不同人群的差异度。
4.2积极组织公共活动,促进沟通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网民享受到了传播者的地位,越来越多的草根群体在互联网个性选择下加入到各种圈子活动中,这代表着个人生活中公共因素的减少,因为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完全地朝自己的小世界靠拢,只关注自己的私人领域,网络媒介呈现的信息很难有传统媒体那样的多元化。因此,为避免孤立的小圈子相互隔绝而强化偏见,社会团体之间一定要加强联系,更多地去组织公共活动,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信,突出社交活动的开放性。
4.3加强公共讨论,避免孤立
个人认知偏向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潜意识里的信息审查,要打破自身对信息设限的困境就必须就可能把我自己置身与公共的环境里,分散式的小组模式常常会缺少BBS式的公共讨论版块,因此人们会陷入表象的“自我催眠”中,在介入话题的就很难有深度。所以,对个人来说一方面是要通过多样化地信息定制来满足自身需求,虽然兴趣不能强制改变,但可以通过在数量上补充多样性;另一方面则要鼓励自己多进入公共领域,置身于多元的人群中,尽可能多得与不同人接触,使得你在不同的群体之间有交集,又有牵制,从而打破“回音室”的信息壁垒。
【参考文献】
[1]克莱·舍基.认知盈余[M].胡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2.
[2]孙藜.“人行道”还是“回音室”—网络的民主风险及其管制[J].新闻记者,2007(7):112.
[3]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黄维明译.上海:上海出版集团,2003:47.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