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放缓节奏,等待儿童数学成长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2-24 17:05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蒋敏杰
分享到:

 

  摘要:基于“为学习者设计”的理念,数学课堂需要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感悟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其应用。放缓节奏、丰富过程、体验生成,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过程,借助结构推进规划学习历程,借助问题解决形成数学思考,借助过程体验的共感与交感融合,实现小学生心智的同步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节奏;结构化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1-0073-04

  数学学习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围绕数学学习素材展开互动、对话的过程。“数学学习要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1]从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入手,精选学习材料与情境,“从学生能否经历丰富的过程”来思量数学认知、思维的过程,“从学生能否从过程中理解数学实质”来取舍具体的学习过程。因此,笔者认为数学学习需要放缓节奏,丰富过程,体验生成,以使师生在数学思考中形成共感与交感,促成师生的共生同长。

  一、情境再现——苏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比例尺》教学

  思考与实施:本内容教材安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数值比例尺、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并进行两种比例尺的转化。第二课时,在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比例尺的实际应用,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从教材内容上分析,此二课时紧密联系、层层相扣,体现数学知识“认知—理解—应用—系统内化”的完整过程。从前期的学情分析看,学生对比例概念及实际应用掌握较好,且多数学生对比例尺有一定的直观体验,学习思维难度并不高。

  基于上述思考,笔者对学习过程重新架构,力求在1课时内,通过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主动体验中理解,并能解决相应的问题。

  问题:1节课教学后,回顾教学过程及后测情况,出现了以下几个“意料之外”的问题:

  1.知识技能:比例尺的理解尚可,但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三者关系在实际应用中明显存在思维滞后现象。

  2.数学思考:比例尺的理解,两种比例尺的互化教学约25分钟,其中交流分析的对话时间7分钟(约占35%),实际应用约15分钟,其中学生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9分钟(约占60%)。

  3.问题解决:简单的比例尺应用尚可,涉及到三者关系的实际应用,层次差异显著,部分学生对问题缺乏理解。

  4.情感态度:从过程看,没有明显感受到学生在学习中的热情,孩子们只是在顺应教师的节奏。

  分析与归因:

  1.重形轻质,片面追求课堂“高效”。这源于学情分析的思考,在教材解读中过分关注了部分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而忽视了对知识内容来龙去脉的追问,这样使得教师过分纠结课堂高效,走入重知识技能,忽视思维发展的误区。

  2.重结果轻过程,缺乏过程的丰富。这源于对知识的简单理解,在教学中过分关注了学生获得知识的快速与灵活,为追求“速度”压缩体验过程,而使学生学习过程线性化,学生无法在每个学习反思环节对内容进行自我内化。

  3.重应用轻理解,缺失知识内化中的解构。这源于对应用的简单认识,在数学思考中过分关注解决问题,而忽视了问题解决中思维的开放性、灵活性,使得学生的应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解决问题呈现单一性、机械化。

  上述三方面的归因,在于教师对教材、学习过程重组、重构的简单认识理解,片面化处理教材,机械化推进活动过程,忽视了数学活动的过程性、体验性对学生数学学习的现实影响。因此基于活动过程的丰富性及学生认知规律的准确定位,放缓学习节奏、丰富学习活动,有助于充分地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放缓节奏不是简单放慢学习节奏,而是在核心过程给予适切的“做”、“想”、“思”数学的时空,并在此过程中提升自我认知,形成认知信念,提高心智能力。

  二、放缓节奏、丰富过程、体验生成的引导策略

  1.放缓节奏、丰富过程、体验生成的基础是“整体结构”的规划学习活动

  体验过程,让每一位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发展过程,认识结果的意义价值。[2]采用现代企业管理的元素来分析,就是用“规划”的结构序列之力促进活动(事件)的深层次开展。

  (1)内容组织结构化,帮助学生感受知识体系

  “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3]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通过瞻前顾后式的内容把握,充分考虑每课时学习内容与目标之间的联系,合理规划,可以帮助学生在逐步递进式学习中感受外在的学习过程,感知内在的知识整体性。以《比例尺》教学为例,比例尺的教学基础是比和比例意义的建立、应用比例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比例尺是比例应用中的特殊情境,二者有共性。教学中对于比例及其基本性质的有效把握,决定了比例尺学习目标的达成。此外,准确理解比例尺本身对于应用也起着决定作用。因此,比例尺教学不仅应考虑这两课时,而且需要组织单元整体结构的规划,即借助概念间的横向联系,形成清晰的意义联系;借助比例基本性质的迁移应用,形成具体情境下比例尺的灵活应用(包括比例解、倍比解、化线段比例尺解等)。

  (2)过程推进结构化,帮助学生体验先慢后快的厚积薄发

  以核心内容为课堂推进主体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数学课堂呈现出的显著变化。学与教的过程需要让学生经历并不断思考,以促成其核心能力的阶段发展。尤其要关注的是过程推进的层次,即由平行匀速走向逐层递进的非匀速。以《比例尺》两课时重建教学为例,前奏是关键,应用是核心。第一课时比例尺概念的建立抓住三点展开:①比例尺是什么?从大量的直观体验入手帮助学生建立比例尺概念。(师:这些地图中A地到B地的距离为什么都不同?这种比你是如何来理解的,请举例说一说。)②比例尺有哪些?(缩小、放大、数值式)从对比中引导学生建立意义联系。(师:比例尺还有哪些不同的形式,你能通过例子来说明吗?)③比例尺与原来学习的比、比例有什么联系?你能结合原来的问题,自己摸索或编制有关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吗?在上述三个核心问题的推进中,教师始终以比例尺概念及应用为核心,让每个学生经历丰富“思考”与“实践”过程,完善认知,学习节奏相对慢些。第二课时比例尺的应用,教师可以加快节奏,通过学生的自主反馈及应用反思,突出学习的困难与变化,进行针对性拓展。同样,先慢后快的设计亦可应用在“解决问题的策略”、“找规律”、“图形计算”等教学中,突出“找”、“思”、“做”、“想”的过程,抓住规律,寻示方法,最终实现厚积薄发。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