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县域教育共同体的文化考察与重构(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2-24 17:15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崔美虹
分享到:

 

  3.县域教育共同体的文化风格

  罗伯·高菲、盖瑞士·琼斯说过:当建筑物建立起来之后,你看不到它的柱子、横梁与钢筋,但是少了它们,建筑物将会倒塌。这些“柱子、横梁与钢筋”,就构成了文化的骨架,形成了各自的文化风格,也蕴含着文化的核心思想。通过考察区域教育共同体的典型案例,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可以找寻到县域教育共同体的文化风格。

  目前,区域教育共同体在全国范围内有较大影响的有朱永新引领的“新教育实验共同体”、郭思乐主持的“生本教育共同体”、《中国教师报》牵头的“中国区域课改共同体”(由原来的“中国名校共同体”发展而来),等等。考察这些全国性区域教育共同体,应该说它们都有着非常鲜明的文化风格。第一,他们都有一个领军人物。这些领军人物都有一个教育梦,对教育有着理想和追求;都有着人格、学术、研究和实践魅力,在教育和社会上有着广泛的人脉关系、影响力和亲和力。第二,他们都有一个核心团队。核心团队的成员都是这个教育梦的忠诚实践者和宣讲者,正如成尚荣所说,“有一根‘价值线’把他们凝聚起来,用他们的话来说,不仅是人聚,更是心聚”。支撑这种心聚的,应该就是他们的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及其导向。第三,他们都有一种非行政化的组织方式和学术式的专业成长方式。因为非行政化,也就没有了行政组织的束缚,也就没有了科层式管理与利益的考核,所有成员都能在这里寻找到自己的定位,也能得到团体的身份认同。在这里,以尊重为起点,以自由、平等与对话为主要行为方式,不仅满足了成员的专业相互促进,更是满足了成员的精神需求,所以,这里就成了“和而不同”的精神家园。第四,他们都有一条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区域发展路径。在这条路径上,教师、学校、县域教育共同体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支撑着这个大家庭,也把不同地区、不同的教育文化带给了这个大家庭,这种文化的差异更使这个大家庭充满活力和吸引力,所以,这条区域发展之路也是文化发展之路。综上所述,这种区域教育共同体的文化风格应该是学术型的。

  与全国性的区域教育共同体相比,各地的县域教育共同体的实践更是丰富多彩、多样多元。如成都武侯区在四川省率先进行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将城乡小学“捆绑发展”,形成了12个各具特色的“理念共享、资源共享、利益共享、荣辱共担”的“城乡教育共同体”。[5]江苏海门在整体加入“新教育实验”共同体的同时,又组建了县域教育共同体,“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下六种共同体类型:一是市区学校协作发展共同体;二是城乡联动发展共同体;三是学科研修共同体;四是校长俱乐部;五是名师工作室;六是名品项目工作室”[6]。湖北恩施市制定了“一个树形,一个圈”的学校发展共同体总体架构,形成了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乡镇内学校发展共同体(主要有“1+X”的刚性联校办学和“1+1”模式的柔性结对帮扶)。[7]山东潍坊潍城区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探索农村教育发展新路,把城乡中小学建立相对固定的实体,以确保城乡教育共同体不是形式与表面的结合,而是一种实质性的融合。[8]等等。

  考察这些县域教育共同体,尽管分布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文化背景,但都体现出如下文化风格:第一,都有县域教育行政的强力推动。不少地方是一把手局长亲自挂帅,局长的教育理想往往有助于共同体建设取得实效,但同时也会形成行政霸权,从而影响共同体的真正形成。第二,都有一个依托的载体或平台。很多县域教育共同体就是在全国性区域教育共同体的实验基地,不但有研究课题,更有高层次研究团队的支持。从某种意义上看,学术型的全国性教育共同体往往通过行政型的县域教育共同体实现他们的教育梦想。第三,都有共同的目标指向。这种目标就是定位在县域教育的性质与任务上,核心就是指向教育均衡与高水准教育质量。第四,都有多种形态的共同体。总体来说,县域教育共同体主要集中在学校、学科和教师这三个重点领域,形成了各种形态的教育共同体,而且这些共同体的组织化程度也各不相同,在管理层面上的共同体主要是以行政型为主,在专业层面上的共同体则又以学术型为主,但更多的是行政指导下的学术共同体,纯学术型的共同体比较鲜见。

  三、在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进行县域教育共同体的文化重构

  现代化,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而实现人的现代化,关键靠教育。因此,教育现代化尤其重要,县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特别是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又尤其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从以上各地县域教育共同体丰富的实践中不难看出,在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县域教育共同体又成为一种理想选择和重要载体。现在的关键是,如何进行县域教育共同体的文化重构,以顺应和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当前,县域教育共同体的建设正处于一个关键转型期。一方面,我们再也不能用西方的、原始意义上的“共同体”的标准来审视我们现在的县域教育共同体,那不是我们的文化根基;另一方面,也不能用学校内的共同体(最多的是学习共同体)或者全国性区域教育共同体的标准来衡量和建设县域教育共同体,因为它们的文化风格不同。笔者以为,今后县域教育共同体的文化重构,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形成核心理念

  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追求,县域教育共同体也是实现这种价值追求的一种载体。“共同体总是好东西。”但共同体也存在矛盾,那就是鲍曼所讲的“自由与确定性”。其实,在上述所分析的各种共同体中,不管是西方的还是中国的,也不管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任何一个共同体必定也是一个矛盾的对立统一体,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更好地处理和解决这些矛盾。笔者认为,那就是树立“和而不同”的核心理念。

  在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深化县域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在社会转型和教育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树立“和而不同”的核心理念,就是用正确的、先进并富有时代精神的教育思想与理念,来建设县域教育共同体的核心文化,来激励、引领、指导和团结共同体内的教师,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信念,形成基本的教育价值认同,从而有效实现县域教育的价值目标。“和”就是师师之间、学校之间、学科之间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贵贱和优劣之分,有的是宽容和包容,有的是取长补短,有的是真诚合作;“不同”是在这一基础上的个性张扬与竞争,“提倡冒尖与冒险,但又允许失误、允许僭越,还允许失败”,能保持思想的自由与人格的独立。这,也就是“和而不同”的境界所在、价值所在。

  2.改进组织方式

  如上所述,当下的县域教育共同体往往是一种目的理性的、行政控制的、整齐划一的、同质性的,即使有学术型的,也不完全是自由的、精神与情感的、价值认同的共同体。这样的行政化、制度化的组织架构,难以形成共同体的文化氛围,不能发挥共同体的真正文化张力。我们理想的组织管理方式是:“组织是一个合作性的、社团的、甚至是协作的系统。在这样一个组织体系中,奇思妙想处处可见,只有当不同指挥管理层的领导能够充分发挥下属的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些奇思妙想才能显示其威力。”[9]这种共同体是一个既有纵向联系又有横向沟通和交流、合作、民主、开放的体系,强调“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多向联系通道。应当看到,县域中的每个学校和教师都是富有创造力的主体,共同体就是要使他们在分享决策权的基础上,进行纵横沟通以形成共同目标和共同责任。这样,政府的教育责任自然而然就成为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教师的教育责任,进而打破学校的围墙,打破学科的界限,打破教师的身份,使教师从单位人转变成系统人,最终转变成社会人,努力形成一种责任、权利与义务协同发展的新机制。

  3.优化构建策略

  一是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县域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着基础教育的各个方面。对于县域教育共同体的系统规划,从全国各地的已有经验来看,不少地方明显缺少系统的统筹、衔接、联系,缺乏核心文化的引领,对共同体的认识不够,凝聚力不强,吸引力不大,这样会造成教育共同体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因此,在县域范畴内,将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工作群体打造成目标一致、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各具特色的教育共同体,是实现县域教育改革的重要保障。当然,强化整体推进,并不是否定点上突破,而是要将整体推进与点上突破更好统整起来。事实上,人们目前普遍关注的是另一个重点——课堂学习共同体,它主要就是在学校这个层面的,不论是日本的佐藤学,还是国内不少学校,都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实践,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可现实又告诉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改革只是点上“开花”很好,面上“结果”很难。所以,改变这一现状,就得从县域层面整体设计、综合推进,这会更有利于县域内课堂教学改革的真正发生。

  二是文化引领,特色发展。文化是一种风气。一个区域教育之优劣,决定于其教育文化精神境界之有无与高低。同理,在教育共同体内,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共同体。所以,用先进的教育文化来引领教育共同体的特色发展,就能有效解决共同体内部的真正合作与交流,促进全面的合作文化和共享文化。差异、特色是基础教育生动活泼发展不可缺少的元素,也是教育共同体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特色发展就是在核心理念和教育文化的引领下,根据不同的目标、不同的任务、不同的兴趣、不同的组织形态,逐步形成不同的共同体文化精神。更为重要的是,特色发展的关键是要推动每一个教育共同体最终走向自主发展、自然发展和自发发展。

  综上所述,对于区域教育中最为关键的县域教育共同体,我们认为,这样的文化考察与重构是有意义的,也是重要的,尽管其中肯定有不少认识和观点是表象的,有局限性的。因为任何文化本身都有可能是片面的,所以,很可能没法形成对教育共同体的完整的理解,但我们坚信,正是有了这样的努力和尝试,才有可能让县域教育共同体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进入更多人的视野、促进更多人去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95.

  [2]张志旻,赵世奎.共同体的界定、内涵及其生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0).

  [3]包万平,李金波.社会需要有文化归属感的大学[N].科学时报,2010-01-12.

  [4]刘利明.走内涵式综合改革之路——关于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人民教育,2013(10).

  [5]成都武侯区六大措施推动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EB/OL].http://www.jyb.cn/basc/dxjy/201004/t20100427_356279.html.

  [6]许新海.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形态及其价值[J].人民教育,2012(24).

  [7]梅红星.让优质教育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流动——探访恩施市“打造学校发展共同体”课题[J].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2(2).

  [8]宋全政.让城乡孩子同享一片蓝天[N].中国教育报,2003-10-08(1).

  [9]罗伯特·G·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M].窦卫霖,温建平,王越,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6.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