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我国本土课程论建设中的综合创造方略(3)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3-12 15:50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丁念金
分享到:

 

  其二,从各个维度分析课程论的结构,其中主要的维度有:课程要素维度,即探索课程的基本要素,诸如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评价等;课程运作维度,即探索课程运作的完整过程,诸如课程策划、课程决策、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课程构建维度,即基于课程要素而构建起来的现实的课程这一维度,例如,课程规划、课程标准、学材(通常称为“教材”,由于这些材料本质上是提供给学习者学习的,而且应该按照学习规律和学习思路来编制,因此严格地讲应该称为“学材”)。

  其三,不同学者基于具有一定共通性的课程论基本知识和各自的研究思路、研究资料,形成自己的课程论体系结构,从而实现理论体系的多样化,这是一种有序的多样化。在不同的理论体系框架中,对主要的课程问题可以有不同的选择,研究可以有不同的侧重,可以遵循不同的研究主线,为我国课程实践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不同的指导思路。

  3.建设多元化的课程研究文化

  人的行为是受文化驱动的,文化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的行为,而且为人的行为提供深刻的意义之源。要有效地建设我国本土课程论,就需要借助于课程研究文化的建设。这方面的建设特别要注重如下几点:

  第一,构建多元化的课程研究价值观。文化的核心在于价值观[14],要建设多元化的课程研究文化,首先要从价值观着手。其基本做法是:在课程研究者这个共同体内,形成追求多元价值的文化价值体系,并以这个价值体系去影响每个研究者个人的价值观。具体而言,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工作:在整个课程研究和建设中体现多元文化价值观,即体现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各个群体的价值观;在多元文化价值观中,突出体现中华文化价值观,以此为我国本土课程论建设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将对本土课程论建设的追求也提升为课程研究中的一种自觉的价值观。

  第二,形成和维持多样化的研究取向。可以以本土课程论建设为主,同时注重大量地研究国外的课程理论与实践。课程论建设的本土取向,不应该排斥对国外课程理论及实践的研究、学习、吸收和引进。因为,对国外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是国际交流的需要,而且对本土课程论建设具有启迪、参考和补充作用。总的来说,应该形成和维护本土取向、借鉴取向、历史取向等多种取向并存并相互碰撞的格局。

  第三,树立多个本土课程论建设的文化品牌。文化建设需要引领,课程研究文化建设也是如此。树立多个本土课程论建设的文化品牌,将有利于为开创我国的多元化格局提供样板,为课程论研究提供导向,同时,有力地增强我国课程论工作者在本土课程论建设方面的自信,此外,还有望增强我国本土课程论建设的国际影响力。为此,需要有一批人进行长期的集中性的攻关研究,即长期集中于建立多个高质量的本土课程论体系,社会应该对这一批人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对他们的研究成果给予认可和鼓励,并加以应用和传播。

  参考文献:

  [1]靳玉乐.课程研究二十年:成就、问题与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09,(1):12.

  [2]丁念金.人性的力量——中西教育文化变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3]CraigKridel.EncyclopediaofCurriculumStudies[K].LosAngeles,London,NewDelhi,SingaporeandWashingtonDC:SAGEPublications,Inc.,2010.

  [4]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世界银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社会[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6]陆有铨.创造能力的养育[M]//陆有铨.教育是合作的艺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MichaelFullan.教育变革的新意义[M].武云斐,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9]丁念金.课程内涵之探讨[J].全球教育展望,2012,(5):11.

  [10][美]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M].傅铿,吕乐,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9.

  [11]丁念金.课程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12][美]约翰·奈斯比特,[德]多丽丝·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M].魏平,译.长春·北京:吉林出版集团·中华工商联合出版有限责任公司,2009.

  [13]陶行知.创造宣言[A]//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第2版)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14]张岱年.文化与价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