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浅谈物理课怎样培养高中学生的质疑和创造能力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3-15 14:53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覃文
分享到:

 

  【摘要】物理教学中,只要学生有了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勇于解疑的能力以及能够创造性观察的能力、创新性思维的能力和创新性学习的能力,物理教学就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就一定能够有所创造,有所创新,为社会的发展创造财富创造文明。

  【关键词】高中物理 质疑能力 创造能力

  古语云:“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对于学生而言,提问题就是一个求知的过程,学生能否提出问题、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与学生的学习水平高低密切相关。可见,在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应得到特别的重视。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1.消除顾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勇气

  不管是课内还是在课外,教师一定要注意消除学生心中的各种顾忌。只要有对物理现象或练习中有不懂的问题,教师都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于学生的猜测和疑问要充分地给予肯定,不管提出的问题是多么粗浅,多么“愚笨”,教师都要认真分析耐心解答,不要打击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更不能冷嘲热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同时,应该告诉学生提出质疑、解答质疑是一个人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积极指导学生如何提问,怎样分析解答,树立学生大胆质疑的意识,养成大胆提问的习惯。

  2.由现象求本质,让学生养成善于质疑的能力

  许多物理问题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时时有处处有。有时,一个很平常的现象包涵了深奥的物理规律。例如,牛顿是思考苹果落地的原因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伽利略用两个铜球同时落地的现象推翻了阿基米德物体重后落地物体轻先落地的定理。物体排除空气浮力等因素的影响都是同时落地的。他们之所以有这些伟大的发现,都是因为他们善于通过对普通的现象观察,从现象探知本质,对别人习以为常现象提出问题,却能有伟大的发现。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象他们一样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努力探索其中的物理内涵。

  3.见微知著,培养学生于细微处质疑的素质

  许多物理现象所包含的物理内涵常常在不经意间与我们擦肩而过。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实验现象,里面往往很可能蕴藏着深远的物理内涵。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这些细微的现象中提出创造性的问题。纵观古今中外,有许多的重大发现都是由于能从实验现象中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得到的,例如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对阴极射线管附近的荧光屏上出现的荧光提出疑问并认真分析,最终发现了X射线。物理学家古德斯比德和克鲁克斯都发现过类似的现象,因为没有寻根究底的质疑,使这一重大的发现与之无缘。由此可知,许多看似不起眼的实验现象都能得到重大发现。因此,实验时学生一定要细致观察,于细微处得到与前人不一样的结果,并对此大胆质疑认真思考,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样,既养成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习惯,又提高了他们提问的能力。

  4.逆向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质疑的思维习惯

  逆向思维就是突破常规的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回顾古今中外的物理学历史,许多科学家通过逆向思维得到了许多重大发现。物理学家法拉第从电产生磁的现象中反向思考并提出问题,并通过数年的艰苦努力,最终发现了电磁感应原理。由此可见,逆向思维改变了人们的常规思维定势,常常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得到超常的思维和效应。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让学生养成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是物理教学必须高度重视的。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他们独立创造的个性品质,这才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目的。我认为,物理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