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边远地区高校提振师生士气的新视角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不仅转变了心理学的研究方向,还为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本人在探讨边远地区高校如何提振师生士气问题过程中,发现积极心理学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心理学于1879年成为一门独立科学,其使命有三个:治疗心理疾病;使普通人的生活更快乐,更具创造力;在极少数天才儿童的生长过程中,通过对其IQ分数的追踪,对他们进行识别和训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了治愈战争创伤,心理学家把注意力放在了从负向、病理的角度来了解心理问题的研究上,以医生治疗病人身体疾病的模式来对待人的心理问题。这就是我们目前所说的消极心理学。时至今日,消极心理学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心理学的另外两个使命几乎没有得到发展。更为严重的是,罹患心理疾病的人却越来越多。从上世纪末开始,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E.P. Seligman)等人对这一弊端进行了批评,并倡导创建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1)积极的体验,如快乐、幸福感等;(2)积极的个人特质,如自我决定、智慧、创造力、美德等;(3)积极的社会环境,如社会关系、文化规范、潜能发展的家庭影响等,以支持和发展人的能力及长处,培养出有积极心理品质的下一代。[1]
积极心理学的有关原理,为我们探析边远地区高校师生士气问题、成因和对策,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边远地区高校师生士气问题分析
士气最初是指军队的战斗勇气。后来被社会组织或社会团体所引用,泛指组织或团体成员们在工作中攻坚克难的勇气。
在从中国知网搜索到的12篇有关学校师生士气的论文中,发现有不少作者把士气看成是教师工作过程中的积极的心情、主动工作的精神、对团队的归属感与认同感等,或看成是学生的班级凝聚力、上课注意力、课堂气氛、学习兴致等。我不认同这些观点。我认为,师生士气应该是指教师群体或学生群体在工作、学习上攻坚克难的奋斗勇气。在边远地区高校,具体地说,就是教师或学生在攻克教学改革难关、教学质量瓶颈、招生难题,或者在夺取上级教育部门评估“优秀”等级、争取100%学生通过国家级考试、力争在全省或全国某项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等艰难任务面前,表现出来的不气馁、不畏战的奋斗勇气。至于在一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的注意力、气氛、兴致等等,就不能归为士气。
无论是对军队还是对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士气的作用都非常突出。拿破仑就曾说过:“在战斗胜败的因素中,士气占百分之七十五,人力只有百分之二十五”。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也说:“团队士气相当于三倍的生产率”。[2]这两人都认为士气在军队战绩、社会组织或团体业绩当中的作用,是其力量(能力)所起作用的三倍。学校是社会组织,师生士气在其工作成效或学习成绩当中所起的作用也不例外。
士气对学校的作用如此巨大,那么,边远地区高校师生士气现状如何呢?
(一)师生士气问题现状
1教师士气问题现状
教师的士气如何,可以从教师们从事教育教学、科研、学生管理、招生、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申报职称、迎接各种检查评估、参加各种赛事等工作过程中来考察。任何高校教师都会出现士气低落的时候,但相对于中心城市高校,边远地区高校教师士气低落的范围、频度、深度要大得多。目前,在许多边远地区高校,很多有能力、有办法的教师调离了,无法离开的教师则人心浮动,整个士气多数时候呈现烦躁、抱怨、厌倦、灰心、冷漠、疲惫、衰竭等现象。
2学生士气问题现状
中心城市高校教师士气普遍低落的状况时有发生,但其学生士气普遍低落的现象则极少发生。而在边远地区高校,学生们士气低落现象却经常发生,大到考级考证、参加全省全国比赛、求职择业,小到日常上课、做实验,都有学生出现气馁、悲观、灰心、厌倦、烦躁等士气问题。
(二)师生士气问题的成因
笔者认为,关于边远地区高校师生士气问题的成因,积极心理学倡导者塞里格曼的“习得无助”理论最能解释。因为,边远地区高校教师士气问题和学生士气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现象,即无助感。
1967年,塞里格曼等人在动物实验室研究恐惧性与工具性学习的关系。他把狗关进坚固的笼子里,并把笼盖关牢。他们不断给狗电击,无论狗做出什么反应都不停止电击。开始时,为了躲避电击,所有的狗都会试图从笼子里跳起来逃走。但是一段时间以后,因为屡次逃脱失败,大部分狗在遭受电击时不再尝试逃跑,哪怕笼盖打开也不跳起来,同时还出现沮丧、无望、抑郁的表情。塞里格曼把这一实验结果称为“习得无助”,即狗不再逃避电击并产生无助感和绝望感,是在实验过程学习到的。塞里格曼认为,人类身上也普遍存在习得无助的现象。当个体将面临的情景认为是不可控的,不管自己如何努力都不可能对结局产生影响时,个体很容易产生消极的认知,体验到无助、无望、抑郁等消极情绪,放弃努力。[3]塞里格曼的习得无助理论,与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有很大关联。所谓自我效能感,就是一个人面对某一特定工作任务时,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该任务的主观判断和感觉。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往往就是无助感重的人。班杜拉等人认为,直接经验是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影响因素。边远地区高校师生士气中的严重的无助感,来自于他们自我效能感降低,而自我效能感低,则源于他们不断失败的直接经验。
我们可以借鉴上述原理,来分析边远地区高校师生士气所表现出来的无助感的成因。
1教师士气问题成因分析
(1)工作难度太大。首先是招生难度和师资队伍建设难度非常大。由于学校所处城镇的经济水平、文化水平、交通便利程度都普遍较低,区位劣势突出,加上教学、科研条件较差,学校对优秀教师和高考高分学生没有吸引力,来校的教师和学生大多属于无奈的选择。而且,教师一旦提升职称或学历,就要离开学校。所以,招生难度非常大,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难度也非常大。其次是学生基础较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难度很大。边远地区高校与中心城市同类高校相比,录取的新生的高考平均分,往往低20分以上。许多学生尤其是高职高专学生,他们的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兴趣尤其是理论学习兴趣较低,学习能力较弱,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要把这样的学生培养成为完全达到国家规定的质量规格的人才,难度非常大。再次是科研难度大。边远地区高校教师申请课题较难得到批准,科研经费不足,实验条件不足,都严重制约科研工作的开展。
(2)支持系统太弱。首先表现在政府的财力、人力支持不足。部分边远地区高校被下放给当地政府管理之后,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学校获得的财力支持越来越少。人力支持方面,由于受一些“土政策”的约束,学校要从企业或其它事业单位引进急需师资,政府也不予支持。其次是社会舆论对边远地区高校及教师评价不公,忽视其优点,聚焦其缺点,肯定的少,批评的多。再次是各种比赛项目、科研项目的评委对边远地区高校心存歧视,由于“边远地区高校水平差”的思维定势作祟,虽然边远地区高校师生在某些方面的实力与中心城市高校一样,但比赛获奖和科研立项的机会就没有他们的多。
(3)“战败”频次太高。由于上述两方面原因,边远地区高校教师们无论如何奋争,每次与中心城市高校相比,在招生质量数量、师资队伍水平、学校总体办学实力、学生培养质量、师生竞赛结果和职称晋升等方面,大都被抛在后面。春秋时期军事家曹刿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由于一而再、再而三的落后、失败,边远地区高校教师士气就出现了衰落和耗竭。
综合上述三个原因,边远地区高校教师认为他们面临的不可控的因素太多,觉得不管自己如何努力都不可能扭转这些因素造成的“败局”,自我效能感低落,因而产生消极的认知,体验到无助、无望、抑郁等消极情绪,甚至放弃努力。
2学生士气问题成因分析
学生无助感的习得,在阐述教师士气问题原因时,也有提及,下面进行进一步梳理和探讨。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