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国外中高职衔接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借鉴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6-23 17:04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董晖
分享到:

 

  摘 要:以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中高职衔接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而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时间不长,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都相对缺乏,本文通过分析国外不同的职业教育衔接模式,希望可以对我国的职业教育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中职教育 高职教育 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6-0138-0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水平的发展,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也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提到要在2020年形成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但是,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 ,职业教育依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中职和高职在课程结构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重复现象。如何促进中职和高职的协调发展,如何解决当前中高职中出现的问题是值得我们职业教育者们思考的。笔者认真研究了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在中高职衔接方面的成功经验,希望对我国的中高职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国外中高职衔接模式

  1.英国

  英国通过职业标准与资格标准,保证了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在内容上的衔接。职业教育课程要素主要来源于其职业标准,它根据不同的职业标准所需要的能力来组织课程教学,从而实现了课程的完美衔接。英国技术教育委员会为中高职技术教育统一制定了五千个左右的标准教学单元,这些单元分为六个不同的层次,前三个层次属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后三个层次属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2.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通过开发 “TAFE”培训包将中高职课程衔接起来。培训包包含国家能力标准、评估指南和国家资格三个部分,由国家行业培训咨询委员会和行业企业共同组织开发。国家认可其培训、认定和评估等要素。“TAFE”培训包中不同层级的内容既相互衔接又相互独立。

  3.美国

  美国主要是依据《帕金斯职业和应用技术法案》的规定,通过实施”技术准备计划“,从而实现美国的中高职课程整合的目标。美国在其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向融合的教育体制下,统一制定两者相衔接的教学大纲,通过课程体系的衔接实现其中高职教育的衔接。

  4.俄罗斯

  俄罗斯通过不同等级的职业技术教育大纲来达成课程衔接的目的。依据《俄罗斯联邦教育法》(1992)条款中规定,讲职业技术教育大纲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完成较低等级职教大纲的学生可以继续进入下一等级的学习,并且可以提前完成学业。

  这四个国家在职业教育衔接方面都有两个共性。一是都是在国家层面上出台了一系列的具体的政策文件来指导职业教育衔接。只有国家在宏观上给予有力的指导,各个职业院校才能从实践上真正地做到中职和高职的有效对接。二是四个国家在教育衔接上的关注点放在了课程设置上。课程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只有课程有效的衔接才能真正达到中高职的衔接,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二、国内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近些年来,我国对职业教育的研究不断推进,部分省市学校积极地摸索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并且在实际工作中总结了不少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