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基于“3+2”学制的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衔接(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8-15 13:52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李高芬
分享到:

 

  三、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衔接的路径选择

  (一)中高职人才培养的理念衔接

  人才培养的理念衔接是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衔接的首要工作。中高职院校要在充分协调各自办学优势的基础上达成对建构知识素养与技术能力同步发展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认识,在以下两个方面统一人才培养理念。

  1.中高职教育应当树立职业人才培养的创新理念,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水平来评判中高职衔接的工作水平。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正处于由山寨式产业发展模式向创新式产业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历史时期,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体系从传统应试教育向有助于培养独立人格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创新式教育转型。中高职衔接工作的优劣应当以能否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标准,中高职院校要结合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规律来设计相应的创新教育实施方式。中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理念的关键在于突破传统的条块化管理模式,运用现代职业教育管理理念和管理工具来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并基于“3+2”学制制订统一的人才培养计划和统一的学籍管理制度,从而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为我国实施创新立国战略提供宝贵的技术人才支持。

  2.中高职教育应当在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衔接过程中贯彻开放式培养技术人才的理念。开放式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理念要求中高职院校摒弃行业界限,积极面向地方社会各经济体,开放其职业教育资源,并且大胆吸收、引进校外企事业单位的经营资源。通过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事业单位展开深入交流,确立高效的政行企校合作模式,中高职院校可以有效解决因自身办学资源短缺而造成的资源约束问题,从而集中资源打造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实现中高职教育质量的迅速跃升。在实施职业教育衔接战略的过程中,中高职院校还应将其开放式合作办学理念贯彻到国际化合作交流中,通过学者进修与访问、学术度假等形式来共同促进中外职业院校之间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可通过三年国内中职教育和二年国外高职教育的方式来提升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

  (二)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课程衔接

  1.中高职院校应当成立中高职课程衔接联席委员会,并邀请当地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等战略合作机构参与其中。中高职课程衔接联席委员会应由地方职业教育主管部门牵头设立,并负责在中高职“3+2”学制框架下对其所衔接课程进行统筹规划和协调控制。中高职课程衔接联席委员会首先要负责统一规划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规划目标,以有效避免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目标倒挂;其次要清晰界定中高职课程衔接框架下的课程体系设置模式,以有效避免中高职院校的课程安排出现不必要的冲突。中高职院校可以以中高职课程衔接联席委员会为平台来强化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沟通与联络,以增强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实战效果。中高职课程衔接联席委员会内设若干专家顾问小组,从区域经济产业政策及中高职教学秩序磨合等各个角度来为中高职课程衔接提供专业建议,以促进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中高职课程衔接联席委员会要结合中高职院校课程衔接后的人才培养新计划来审定配套教材,并且确保教材内容的逻辑连贯性符合中高职“3+2”学制的要求。

  2.中高职院校应当在明确界定中高职教育各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中高职课程教学目标的衔接模式。中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坦诚交流和深入讨论的方式来探讨中高职课程教学目标的衔接模式,并据此清晰界定某一专业课程框架下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具体授课任务分工。中职教育应当重视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适当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的能力。中职教育阶段处于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衔接关键点,中职院校应当审慎安排课程内容与授课方式,力求学生平稳适应职业教育阶段的学习;高职教育阶段则应重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动手实践的能力,课时安排力求质量而非数量,并对不同类型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授课方法给予个性化的安排,积极探索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异化授课模式。

  (三)中高职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衔接

  1.中高职院校应当设计与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特点相匹配的教学方法。中职学生沿袭了中学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形成的思维方式,中职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阶段性学习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使其尽快适应职业教育阶段的学习特点。通常而言,中职院校教师可以通过课堂问题设计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开展异质化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中职教师的课堂问题设计可以考虑通过设计问题陷阱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突破常规和惯性思维路径的勇气,并积极引领学生通过给出特定问题多种解答的方式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以适应职业教育对宽基础、厚专业的要求。高职教师应当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偏重于对高职教学内容的发生过程给予深度解读,以帮助学生不仅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进而为其今后进入职场展开创新和创业活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高职教师应当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知识获取途径及知识习得规律,并根据学生的知识习得规律来设计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激励方案,以促进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高职学生在中职阶段所掌握的突破常规思维模式的异质性思维方法将有助于提高其在自助式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能。

  2.中高职院校应当基于各自办学优势来建立合作式教学法。合作式教学法要求中高职教师在中高职院校提供的教师交流平台上以自愿形式结成教学团队,通过教学资源共享和教学心得交流的方式实现中高职教育在“3+2”学制框架下的互联互通和有机衔接。中高职衔接并非空洞的教学理论创新,而是基于具体的中高职专业层面的务实性教学工作的衔接。中高职院校应当将教学方法衔接落实到专业层面,让相同或类同的中高职专业教师组成统一的教学团队。中高职院校以专业为单位组建的教学团队,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的特色化教学技能和教学资源,共同承担教学任务,为同专业学生的学习效能提升和就业能力增进提供一贯制的系统化教育服务。具体而言,以专业为单位的中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可以根据授课学生的特点,通过实施针对中高职理论课程的互补式教学方法,使得中职教育阶段的基础理论教学和高职教育阶段的理论课程深化教学相统一;通过实施针对中高职实践课程的分级式教学方法,使得不同能力层级的学生实践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四)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学习绩效评估衔接

  1.中高职院校应当建立基于学分银行制的统一学习绩效评价体系。贯彻实施“3+2”学制改革要求中高职院校建立互通与互认的统一学分制度体系,所以将学分银行制度体系建设纳入中高职教育衔接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学分银行制度是一种整合中高职院校校内课程考试成绩和校外技能鉴定成绩的新型学习绩效评估制度,它将校内理论课程与校外培训课程的学习绩效有机整合为一体,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学习绩效统一在同一学分评估尺度下,从而为中高职院校建立统一的人才培养系统奠定基础。学分银行制度的有效构建要求中高职院校变革各自系统的传统学习绩效评估体系,建立基于共同人才培养目标的学分管理制度体系。学分银行制度有助于促进中高职院校优化配置各方有限的教育资源,促使中高职院校重新建构其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全面优化中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和学生知识技能评估等方面的水平。同时,通过实施学分银行制,中高职院校可以拓展学生的个性成长空间,学生可以在专业选修课范围内依据自我兴趣爱好来选择适合自己性格和学习爱好特征的选修课程,从而掌握更强的学习自行规划权,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牢固确立学习主体地位。中高职教师应在尊重学生自我认知感的基础上实施更为灵活的素质教育式教学方法,摆脱应试教育对学生自由个性发展的限制,为中高职教育的顺利衔接奠定基础。

  2.中高职院校应当建立跨平台式学分互认机制。中高职院校可通过坦诚协商的方式来建立评定标准统一的学分体系,使得学生在中高职“3+2”学制架构下所取得的学分可以在校际间被广泛认同。为提升学分银行制的校际间互认水平,中高职院校可搭建跨区域的学分银行网络平台,使得学生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所获取的学分能及时迅捷地寄存于统一的学分银行网络平台中,并且其在高职“3+2”学制条件下的全部学习成果都可即时计入总学分。这一制度安排不仅增强中高职院校教务管理部门学分管理工作的便捷性,而且为激发中高职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中高职院校不仅要实现学分的校际间共享,而且应建立职业教育学分的跨平台式社会化评定和互认机制。中高职院校可与各类社会化考试机构展开深入协商,将诸如会计证、焊工证等职业资格考试成绩纳入中高职学分互认机制中。建立对社会化考试成绩给予认定的学分银行制度,可以降低学生在校学习内容与社会化学习内容之间的重复性,大幅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有效保障学生掌握从事相关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为终身化职业教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苗富强.高职“3+2”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2(24).

  [2]齐守泉.中高职专业衔接的政策诉求[J].教育与职业,2013(18).

  [3]李德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功能研究[J].职教论坛,2012(4).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