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论文学语言表现情感的特殊性(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10-04 16:08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陈玲玲
分享到:

 

  由于加入了“象”的层次,文学语言往往是含混的带有歧义的,与人类情感的细密微妙、复杂深沉、矛盾交叉相对应,它所传递的“意”也必然是带有多重暗示性的意绪意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产生不确定的多义的隐喻含义。例如李商隐的《锦瑟》一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立。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作意象优美华丽,用典丰富生动,比物拟象,深文隐旨,历来众说纷纭。正是其审美意象的繁复朦胧形成了幻美的意境,产生了不确定的多义的隐喻含义。诗无定解,这正是文学语言的魅力。以有限的可穷尽的外在语言传达出无限的不可穷尽的内在情感,追求语言文字之外医学论文的韵味,中国传统诗论称之为“言外之意”,“象外之象”或“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如“明月照积雪”(谢灵运),月光与积雪映照出一片素洁澄明,清幽冷寂的世界,如同心怀一颗素朴本分之心,无所执,超烦恼,泰然平静,渐渐现出生命本来的颜色。此乃心灵之境,已是“象外之象”。又如“更持红烛赏残花”(李商隐),残花暗香残留,记忆着曾经的鲜活和美丽,也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凋零和消逝。这只能是一种辛酸怅惘的欣赏,是青春和生命必然走向近头的伤痛和无奈。这些“言外之意”隐匿于字里行间或文字之外。

  诗和艺术作品都有多个层面的意义。从诗的角度讲,文学作品语词意蕴丰富以及词与词之间的隐喻关系是产生多义性和模糊性审美体验的基础。某一词语因其多义性在诗句中形成多重意象,意指多层含义,引发多种联想。同时,多义性词语容易受到另一个词语的感染或被转移到另一个词语,通过把一个词与另一个词合并产生出隐喻的含义。例如《诗经·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后面又用“掇”、“捋”、“撷”等几个动词,表现夏天的山谷和原野上芣苢繁茂,妇女采摘芣苢的愉快欣喜之情。由于芣苢是一种植物——车前子,这一植物又有宜子功用,因此芣苢在诗中又是胚胎——生育的隐语。闻一多曾考证此义说:“本来芣苢有宜子的功用,《逸》、《周书》、《王会解》早已讲过,说《诗》的鲁、韩、毛各家共同承认,本草家亦无异议”。这样一来,这首诗的含义就丰富复杂了,普通意义与隐含意义互相交织,构成多重审美意象,字之多义正可表现情之多绪,形成丰富生动而又和谐统一的审美体验。有时一字多义正好包含相反的两种意义,所谓“背出”或“歧出分训”,也叫“反训”,象“哀”亦训爱悦,“望”亦训怨恨。两种相反意义同时并用形成了模糊表达,这种效果恰恰是表情所需要的。至于词与词之间的隐喻关系是指词语组合摆脱语法限制和逻辑关系束缚,把句子切割成几个相互独立的意象,例如名词与名词之间无任何联结词,无主谓之别,因果之分,形成自由的意象叠加并置,造成诗意的多义性和模糊性的审美体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前三句中每一句中国古典诗词十分重视这种由语词并置叠加产生的语言的隐喻性质。都是三个名词的并置,名词激起了意象,意象与意象并置,若即若离而又互相辉映,扩大了诗意想象的空间和美感,从而增加了作品含义的容量。

  文学语言的深层结构往往带有作者个人性经验的特征,那些印象的痕迹和记忆的碎片:“我眼里的世界是童话,有被太阳染热的温情,湿湿的绿树荫,光秃秃的荒原和蓝苍苍的海浪;有立着耳朵的忠诚的大狼狗,白矮星与小绿人的爱情;有折断的黄草,金属的月亮和失群的怪鸟,有魔鬼、死亡和乌黑的女士手枪。”(陈染《没结局》)意象之与众不同正可以表现情感之丰富和独特,扩大了想象的空间和美感,将读者带进一个新颖奇妙的世界。用语言捕捉的事物的声音、光影、色彩等诸多形象构成了带有作者个人色彩的的生活印象:“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张爱玲《金锁记》)夜深闻私语,月落如金盆,月亮是张爱玲笔下经常出现的意象,诉尽人生的种种苍凉和美丽。月光映进窗子里来,隔着岁月的风尘往回看,如水的月光映出是那些繁华都市背后的寂寞灵魂。这些属于个人的意象带给读者新奇和神秘的美感,形成富有张力的诗意空间。

  人们只是在使用着语言,而用语言进行的艺术创作却在向作者和读者提示着语言潜在的可能。

  参考文献:

  [1]韩林德.境生象外[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11-12).

  [2]钱钟书.管锥编[M].中华书局,1979:(12).

  [3]陈染.女人没有岸[M].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61).

  [4]闻一多.神话与诗[M].古籍出版社,1956:(346).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