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土家族“哭嫁”习俗的教育功能与传承现状
摘 要:张家界土家族"哭嫁"习俗对个体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其家庭教育功能尤为突出。然而,通过实地考察,"哭嫁"习俗在当地传承现状令人堪忧,在城市几乎消失,只有少数农村地区还保存较好。对此,从哭嫁词的调整、政府支持、乡土教材、家庭教育、完善编纂工作、加强媒体宣传等角度提出相关的措施与对策来保护和传承张家界土家族"哭嫁"习俗。
关键词:张家界;土家族;哭嫁;教育功能;传承现状
哭嫁习俗是土家地区至今仍然存在的土家族传统婚俗,是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之一。过去,土家姑娘从十二三岁开始学习哭嫁。不哭的姑娘不准出嫁。现在,哭嫁仅在偏僻的山寨保存。张家界常住人口1476521人,土家族人口980852人,占66.43%(2010)。因此,张家界的哭嫁习俗是其土家族婚俗文化的特色,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研究土家族哭嫁习俗的教育功能有利于传承土家族传统婚俗文化,而坚持对土家族哭嫁习俗的传承与创新又有利于发挥其正向教育功能。
一、张家界土家族哭嫁习俗的渊源
在张家界土家风情园的哭嫁表演门口挂着清朝土家词人的竹枝词《哭嫁》,记载着:"听说人家嫁姑娘,邀呼同伴暗商量。三三五五团团哭,你一场来我一场。"这首古老的词描绘出土家婚礼中哭嫁场面,而张家界土家族的哭嫁习俗由来已久。哭嫁习俗的起源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首先,封建社会的婚姻桎梏束缚了土家族女性。在封建社会,土家族属于土司管辖,而土司享有新娘的"初夜权"。在那个社会背景下,土家族青年男女仍然享有一定的婚前社交自由,一年一度的摆手节中,青年男女可以自由选择配偶。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政策在土家族地区推行,于是出现了包办婚姻,婚姻不能自由,而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不能违抗婚约。于是,土家族女性借助哭嫁来宣泄心中的不满与痛苦。
其次,张家界地区的农耕文化决定了其婚姻形态。张家界地处武陵源山脉,九分山水半分地,地虽少,但适合种稻。张家界土家族的经济属于典型的山地农业型。土家人"靠田吃饭",田地是土家族人的主要经济来源。当时,男方家中的田地成为女方的重要择偶条件之一。父母希望女儿婚后有生活保障,于是就轻信媒人的花言巧语,答应婚事。然而很多情况下,订婚之事都是由媒人主事,双方在订婚前不了解真实情况,结果等到出嫁,发现男方情况不好,或身体残缺、或弱智,却不能悔婚,于是伤心欲绝地"哭嫁"。
另外,张家界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导致新娘嫁出去很难再回娘家。尤其在封建时期,山路崎岖,路途遥远,没有现代的通讯方式和交通工具。新娘嫁出去了,嫁妆也搬到婆家,再想回趟娘家,恐怕十分困难。因此,新娘"哭父母"、"哭姊妹"、"哭婶母"等等都是表达了心中的不舍之情。
二、张家界土家族哭嫁习俗的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1]
(一)哭嫁对个体的教育功能
土家族新娘一般是二十岁出头的年轻女子,在偏僻的农村,女孩受教育不多,在家比较任性,受父母宠爱。而当女孩即将步入婚姻,嫁入婆家,她就要同原生家庭进行割离,组建自己的家庭。这时候,土家族姑娘在结婚前十天半月开始"哭嫁",结婚前一天达到高潮。这种告别"少女"身份,进入"妇人"角色的哭嫁仪式其实是一种成人礼。"哭嫁"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集中营,对女性有着重要的教育功能。
土家族哭嫁过程中,长辈对新娘的教诲中包含了新娘婚后需掌握的生产生活技能、本民族的文化内化、身份认同和角色转换等意蕴。"哭嫁"的形式与内容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它体现了不同家庭的"家教观"和行为方式。随着时代变迁,土家族"哭嫁"也从原来的传统仪式转变成具有当代烙印的特殊婚俗。
在调研过程中,张家界地区不同年代和不同地区的土家族女性经历的"哭嫁"婚俗是有差异的。传统的土家族哭嫁仪式包含了哭祖先、哭父母、哭舅父母、哭姨夫母、哭兄嫂、哭姐妹、哭媒人、哭穿露水衣、哭上轿等,形式上是"哭中带唱",体现了伤心欲绝的情感。过去的哭嫁词中,父母教育新娘嫁到夫家后,要顺夫,顺从丈夫;要尊重婆婆、公公;要学会做家务;早晨要给公公婆婆端洗脸水,晚上要给公公婆婆端洗脚水;每天要把婚床清洁一次等。女性出嫁后便只能在家做个顺从的贤妻良母,地位较低下。
随着时代进步,当今女性地位日益提高,交通和网络日益发达,"嫁女儿"也显得不那么伤痛了。在自由婚恋的背景下,"哭嫁"很少哭中带唱,也很少有骂媒婆的内容。有些传统土家族家庭,在婚礼前请专门的"哭嫁先生"来教哭嫁词,为的只是沿袭土家族的传统婚俗形式;而有些新娘在出嫁前自发"哭嫁",情到伤心处,痛哭流涕,主要形式是和父母、亲人边聊家常边哭泣。一方面,表达不舍之情,另一方面母亲会教育出嫁的女儿要做个好妻子、好儿媳,要懂礼仪、懂规矩等。
因此,"哭嫁"习俗促进了新娘的个性化发展,它不是对传统的简单顺从和适应,而是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发展、变革和创新,新娘在"哭嫁"过程中不断提高了主体意识和创造性。
(二)哭嫁对社会的教育功能
1.哭嫁的文化教育功能
土家族婚俗文化以"哭嫁"为载体,具有文化传承和文化创造的功能。根据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的观点,社会对人的行为的制约主要依赖于一系列的符号、仪式等文化,拉康把这类文化称为"象征秩序",他认为"只要个人讲述的是象征秩序--内化其社会性别角色和阶级角色--的语言,社会就能以相当稳定的形式继续复制自己。[2]土家族通过"哭嫁"这一婚俗,传承了本民族重视"和"的家庭观,重视"孝"的长幼观,重视"忠"的国家观,以及重情重义、忠厚善良、奋勇拼搏、积极豁达的民族精神。王天意先生说过"宗族的文化功能是不可以全盘否定的,其中包含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关键是看宗族的文化功能怎样与现代化的节奏合拍。"[3]因此,随着时代变迁,"哭嫁"的习俗也随之调整,反映了当代土家族文化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对自我的调适和再创造。
2.哭嫁习俗的经济功能
"哭嫁"作为土家族的传统文化之一,成为土家族的一张"名片",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功能。"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随着"哭嫁"习俗被囊括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中,它的受重视程度愈加明显。张家界地区的旅游景点,如土家风情园专门设置了哭嫁表演,将这一民族文化传播给世界各地来的游客,类似的还有袁家寨子、魅力湘西的演出。这一习俗成为土家族文化的一种"符号",吸引着游客前来探求,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哭嫁习俗的社会功能
哭嫁习俗加强了新娘及其家庭的社会交往能力。土家族女子出嫁前,除了哭爹娘、哭亲人,还会邀来同村的9名年龄相仿的女子陪哭,即陪十姊妹,她们感同身受,倾诉离别之情,这一仪式加强了新娘及其家庭与家族成员、好友、乡里邻居的情感互动与紧密联系,扩大了人与人之间、村寨与村寨之间的交往。
哭嫁习俗还强化了族群认同,对于社会和谐有重要功能。土家族传统婚礼对于一定范围的族群来说,是一件大家共同的大事,通常乡里乡亲都会齐心协力办好婚礼,同时积极参与,前来祝福新婚夫妻及其家庭。
(三)哭嫁的家庭教育功能
在张家界地区所做的关于土家族"哭嫁"习俗的教育功能与传承现状的调查问卷中,114位填写问卷的被访者中大多数人认同"哭嫁"习俗的家庭教育功能。
哭嫁习俗强化了新娘的家庭眷念情感,具有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功能。土家族哭嫁具有强烈的宗族性特征,它是新娘整个家族亲友的"群体性"情感交流。"所以哭嫁不仅是新娘个人,而且是土家族氏族群体内部所有女性的悲伤情怀的抒发",哭嫁群体包括以母亲姨母为代表的长辈、兄嫂姐妹为代表的平辈以及闺中朋友为代表的伙伴甚至村寨乡亲的邻居。因此,"哭嫁并不是新娘一人哭诉,而是内亲外戚的集体哭诉,具有'家族性'。"[4]
"哭嫁"有助于培养家庭和睦、包容谦让的家庭观和重亲重孝、尊老爱幼的长幼观。"鸟儿长大要飞的,鱼儿长大要游的,马儿长大要跑的,女儿长大要嫁的。我的女儿我的心,你到婆家要小心,只能墙上加得土,不能雪上再加霜,婆家人可大声讲,你的话却要轻,金盘打水清又清,你的脾气娘知情,铜盆打水黄又黄,你的脾气要改光,亲生爹娘不要紧,公婆面前要奉敬。"--张家界土家族哭嫁歌《娘哭女》。母亲对新娘的哭嫁词中除了表达不舍,主要是对女儿的教育与叮嘱。这些教育有助于新娘在嫁到婆家后孝顺公婆、相夫教子,以达到婚姻幸福,家庭和睦。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