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课后补习对网络时代学生有效学习的启示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12-17 10:31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董艳等
分享到:

 

  [摘 要] 课后补习作为一种联系家庭、学校与社会的隐形教育现象,在世界很多地区广泛存在。研究利用来自北京市八个城郊区县近三万份中小学生参与课后补习的样本数据,统计北京市中小学生的补习现象(补习比例、补习科目、补习频率、补习目的)与补习效果(补习代价、补习收益及两者关系),得出北京市中小学生课后补习的总体特征,并研究提出如何支持网络时代的学生有效学习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课后补习; 补习代价; 补习收益; 网络时代; 有效学习

  随着网络技术的出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正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日渐成为网络使用的主力军。作为在网络和数字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数字原住民”,他们使用网络更加深入,接触内容更加丰富,使用过程更加自主。

  尽管如此,但还有许多学生在课后之余选择一些课外补习机构进行与学校课程相关的学习补充。即使有时补习并不能带来竞争优势,甚至为学生添加了一些心理负担,同时消耗了家庭的教育费用支出,但家长也不得不选择补习,家长的补习决策陷入了一种“囚徒困境”[1]。这种与主流学校教育无法割舍的内在关系,使得课后补习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本研究以北京市中小学生的课后补习调查数据为例,对补习现象进行调查和分析,旨在探讨课后补习这一现象在网络时代下的存在现状,以试图分析其特征,并能够对他们有效学习的活动提供启示。

  一、课后补习现状分析

  (一)补习比例

  补习比例反映了某地区学生参加课后补习的广度。本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北京市有75.2%的中小学生参加了课后补习[2]。这一结果超过了索思盖特·达比对多个国家课后补习的调查结果,也超过了薛海平、丁小浩2009年关于中国城镇学生的教育补习活动分析中所提到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加课后补习比例超过一半以上(55.5%),但却低于贝克等的相关研究结果[3]的结论。

  数据对比发现,北京市中小学生的课后补习比例总体上升。主要表现在小学阶段的补习比例明显提高,提高的百分比接近6%。初中阶段略有提高,不超过1%,而高中阶段有接近2%的降低。而曾晓东等的研究数据表明,具体到某些城区或班级,课后补习的比例更高。与韩国2006年总体补习比例对比,明显偏高。但高中部分的补习现象要低于韩国[4]。来自不同研究的课后补习比例数据对比见表1。

  (二)补习科目

  关于补习科目类型(补习类、文艺类、美术类、竞赛类、体育类、能力类),调查结果表明,补习类已达到75.2%,文艺类占32%,美术类占29.1%,竞赛类占26.1%,体育类占24%,而能力类仅占8.9%。文艺类、美术类等类型的课程与传统的文化课考试不是同步进行,而是为长期的个人发展作准备。许多课程带有应试目的,并占用学生课后许多时间,同时需要家长提供大量的教育经费支出。本文参考其他学者做法[9],将它们列入课后补习范畴。

  (三)补习频率

  补习比例反映参与广度,补习科目反映补习内容。但补习频率说明补习频繁程度,代表了一种强度。本研究利用“每周参加补习次数”作为 “补习频率”的参考。补习频率越高,说明学生参与的课后补习越多。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课后补习占用学生的课后时间的比例。图1表明学生补习频率所占的学生比例。每周参加2次补习的学生比例为20.8%、3次的为11.7%、4次的为5.4%、5次及以上的为5.7%。求和获得学生每周参加2次及以上的比例为43.6%。

  图1 课后补习频率分布情况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