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传统建筑与城镇的“适灾”理念研究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5-01-30 11:05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谷云黎等
分享到:

 

  摘要:本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适灾”先强调主动适应自然、适应灾害环境,再通过改造局部环境,以减弱甚至避免灾害损失,达到趋吉避害、化险为夷的目的。单纯工程防灾措施,重在改造自然,而“适灾”重在顺应自然,回避环境的潜在灾害威胁,是实现生态环境系统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适应自然灾害;建筑哲学;环境哲学

  中图分类号:TU-0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4)06000103传统城镇与建筑“适灾”,是通过调整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系统地安排人力、物力等资源,以相对较轻的环境改造与较少的工程投入,达到建筑(城镇)与自然和谐相处,减少灾害威胁和侵害的效果。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人与自然互动平衡,人身安全至上,人工干预与生态破坏最小化,有限投入与长期可持续安全回报,等等。

  “适灾”的概念,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吴庆洲、郑力鹏先生提出,并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相关方面的研究。以往“适灾”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历史文化城镇选址如何趋吉避害?(2)建筑组群及单体造型设计,如何适应风灾、雷击、火灾等多种灾害环境。(3)古建筑的结构与构造如何“以柔克刚” 适应地震灾害, 如何“以变应变”, 以变化的结构构造、建筑布局等适应变化的灾害环境,如地震后暴雨引起的滑坡、泥石流、塌方等灾害问题。(4)古建筑的布局与建造,如何通过“主次有别,弃末保本”的策略,来提高防灾投入的效益。(5) 古建筑的建造材料选取,如何做到“就灾取材,物尽其用”,并产生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6)系统化、综合性的“适灾”策略[1]。

  一、“适灾”思想的特点

  (一)“适灾”思想不排斥工程性防灾措施,而是将其作为必要的技术手段

  单纯工程防灾措施,重在改造自然,创造相对“安全”的人居环境;而“适灾”重在顺应自然,避免灾害环境的潜在威胁。在方法上,前者重在改变灾害环境(如兴建堤坝等)和提高工程结构抗灾能力(如抗震、抗风设计等),而后者是通过规划(如选址与布局等)和建筑设计(如形体设计与组合等),避免或减轻灾害的不利影响,并为工程结构减灾设计提供有利的先决条件。(二)“适灾”思想是防灾、减灾理论的延伸

  历史上,建筑和城镇防御自然灾害的指导思想,经历了从“避灾”到“抗灾”,又从“抗灾”到“减灾”的两次转变。“适灾”思想是在此后提出的,本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先强调主动适应自然、适应灾害环境,再通过改造局部环境,以减弱甚至避免灾害损失,以达到趋吉避害、化险为夷的目的。“适灾”思想可以体现在合理的选址和规划上,从源头上和宏观层面避免或减轻灾害环境的危害程度。“适灾”思想也可体现在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中,采用适应灾害环境的建筑群体布局和建筑体型组合,提高适应灾害环境的能力,并为救灾创造必要的条件。“适灾”思想还体现在建筑技术设计层面,根据不同的自然灾害环境采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构造方法。在“适灾”思想指引下选址、规划和设计,同时可以为工程结构防灾提供有利的先决条件。

  (三) 顺应自然环境的“适灾”思想是防灾的重要指导思想

  各地的历史文化城镇所在的地域环境差别较大,历史悠久,在各自环境中成长、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适应各种自然灾害”的过程。因为各自的气候、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个地方占主导地位的灾害形式也有所不同,所以出现了各自不同的“适灾”手段、方法、经验等,这些也是构成各个历史文化城镇特色的要素,其中包括当地的材料、建筑工艺、技术等方面。将这些独特的“适灾”手段、方法、经验等加以延续、沿用,不过分加入现代的技术和方法,有助于避免“防灾保护”中的人为破坏,是对历史文化城镇更好的保护方式。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