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传统建筑与城镇的“适灾”理念研究(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5-01-30 11:05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谷云黎等
分享到:

 


  二、进一步深入研究“适灾”思想的途径

  首先,“适灾”理念属于科学的建筑哲学观范畴,是研究人、建筑(城镇)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建筑哲学观是人类全生态环境系统建筑哲学观。建筑科学研究与建筑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全生态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即对人工环境、自然环境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追求[3] 。无论从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繁程度、受灾程度以及对社会发展造成的伤害程度,还是从当前大规模城镇化进程的角度分析,建筑、城镇预防自然灾害的压力越来越大,相关因素日趋复杂。“适灾”理念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出发,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手段,是经历了千百年实践检验的客观事实。

  其次,“适灾”理念也是科技伦理、灾害哲学和环境哲学等相关学科值得研究的重要领域。例如:通过改变屋顶形式减轻风灾的程度,“风水林”的设立对预防、减轻城镇泥石流灾害的作用,池塘、沟渠、湿地等水系的完整对防洪、防涝的重要作用等[2]。“适灾”理念不仅注意到了灾害形成中的自然因素,更充分考虑到了灾害形成中的社会因素,尤其是通过约束、调整人类的生产方式、建造模式,进而改变“建筑”的形式、方法、手段、材料等,来减轻可能造成的灾害程度。这些方面的研究内容可以为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新视野。

  1高等建筑教育2014年第23卷第6期

  谷云黎传统建筑与城镇的“适灾”理念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建筑、城镇 “适灾”呈现出系统性、综合性的特点,涉及建筑学、生态学、伦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在研究思路与方法上也主要通过实践与理论结合,现场调查与史料研究相结合,综合运用各个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

  在“适灾”的诸多措施中,人与建筑、建筑与环境、人与环境,以及人的生命与财产、人的寿命与建筑的使用年限、传统人际关系与现代生活方式、现世与后代的发展等这些关系问题,需要从建筑伦理、科技伦理的角度切入,在研究进行到相关层面,再借鉴相关学科的方法展开。

  例如:从环境哲学的研究方法和观点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在“适灾”理念中蕴含的人类、自然和价值的关联性问题,环境哲学关于“自然—人—社会是一个辩证发展的整体”的思想,“自然—生命—人”相共生,“过去—现在—未来”相融合,“自然—社会—历史”相整合的生态化综合方法[4],也可以成为研究“适灾”理念的方法。“建筑”环境不仅呈现自然维度,也呈现社会维度,更呈现人和生命维度。“适灾”理念中的“建筑”环境不是静止不变的,是动态变化的,是生成性的,也是一个“生命体”。“适灾”某种层面上就是去适应这个环境“生命体”的周期性或突发性的剧烈变化,当人力与环境自身的动力方向相吻合时,环境形成创生性的推动力而把它推向“生境”,即更加适合人居,这就是“适灾”理念的内涵;当人力与环境自身的动力方向相逆并且人力远远大于环境自身的推力时,它就扭曲自身而滑向自我消解方向,最后导致环境沦为“死境”, 这方面显现在大量单纯的工程防灾措施后,造成生态失衡、生存环境恶化的结果,表面上解决了眼前的问题,当下取得的救灾、防灾重建的“胜利”,实际上可能埋下了更多、更大的隐患。

  四、结语

  中国的很多地区,例如云南,是地震频发区,同时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的“适宜性”建筑材料、技术,在低成本的前提下,体现出“适灾”、重建的优越性。“抗灾”、“减灾”所用的技术手段,“适灾”也可以同样适用,“适灾”与它们的差别不仅仅在于一个概念,一字之差代表的是观念和出发点的变化。在中国的传统建筑理念中,房屋是一个可以不断重修、维修、改建的“居所”,低成本、“适灾”是它们固有的属性,维持这些“属性”,既可维护传统工匠队伍的完整和延续,同时也是在维系当地的传统文化,很多地区现代建筑材料还很难进入或者成本高,并不适合在普通建筑中的推广,“适灾”的理念与技术不失为更“理性”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郑力鹏.开展城市与建筑“适灾”规划设计研究[J].建筑学报,1995(8):39-41.

  [2]吴庆洲.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设计哲理研究——以龟形城市格局为例[J].中国名城, 2010(8):37-46.

  [3]顾孟潮.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建筑哲学观[J].重庆建筑,2010(12):37-40.

  [4]唐代兴.环境哲学当代建构的学科视域与蓝图[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0(8):84-90.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