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Hz超高速无线网络接入机制研究(2)
在CAP开始时,有传输数据需求的DEVs应首先检测信道是否空闲随机的一段时间(约为9.3 μs);若信道在该段时间之后仍然空闲,则该DEV即可传输数据且retry_count应设置为0。而DEV检测信道等待的这段时间即称之为退避机制。退避机制的具体过程为:首先,需传输数据的DEV应使backoff_count等于bw_random(retry_count)且为backoff_count开始一个计数器;同时若DEV检测到信道空闲时间大于或等于pBackoffSlot(约为9.3 μs),则计数器应减1;否则计数器挂起。之后,若计数器减小至0,则该DEV即可传输数据,否则表示信道忙,该DEV不能传输数据。
(2)在超帧的CTAP[9]期间,DEVs使用TDMA的方法接入信道。其具体过程为:需传输具有QoS保证数据的DEVs应首先在CAP时期给PNC发送channel time request command,PNC在收到channel time request command之后会给相应的DEVs分配CTAs。然后,PNC会将给DEVs分配的每个CTA的顺序、起止时间等信息在信标帧中广播给piconet中的所有DEVs。收到信标帧的DEVs即会知道自己应该在哪个CTA期间传输自己的数据以及自己传输数据的起止时间等信息。此时,DEVs即可在分配给自己的CTAs期间内传输数据。
1.2IEEE 802.11ad无线网络接入机制
1.2.1组网
1)IEEE 802.11ad PBSS的组成。
IEEE 802.11ad标准草案中规定的无线网络以PBSS(personal basic service set)[910]的形式运行。PBSS是一种允许网络节点(在标准草案中也称之为"STA")之间相互通信的WLAN Ad Hoc网络。PBSS的组成如图3所示。
图3IEEE 802.11ad PBSS的组成示意图一个PBSS由一些相互之间可以进行通信的节点组成,其中一个节点做为该PBSS的PCP(PBSS central point);PCP通过广播信标帧(beacon)为该PBSS提供基本的定时机制和信道接入控制信息。PBSS网络中任意2个节点之间可以进行双向数据传输。
2)PBSS的组网过程。
当一个担任PCP角色的STA开始广播毫米波信标帧时,即认为一个PBSS已经开始形成了。
首先,担任PCP角色的STA应扫描所有的信道以检测信道信息且选择一个合适开始PBSS的信道。当收到来自SME (station management entity)的MLMESTART.request primitive时,PCP应监听信道至少aMinChannelScan长的时间以评估该信道是否适合开始一个PBSS。若该信道适合,则PCP应每隔一个信标间隔(beacon interval, BI)就广播一个毫米波信标帧以开始一个PBSS。否则,PCP应给SME回复一个MLMESTART.confirm;且MLMESTART.confirm的ResultCode字段应设置为INVALID_PARAMETERS以示开始PBSS失败。
此外,当PCP收到来自SME的MLMESTOP. request时,即表示该 PCP应停止PBSS的运行。同时,PCP应停止广播毫米波信标帧且使用解认证过程(deauthentication procedure)给PBSS中已关联的STAs广播解认证帧 (deauthentication frames)。STAs收到解认证帧后,即会知道该PBSS将停止运行;它们之间将不再进行通信。另外,一个PBSS的PCP突然离开且无其他的STAs可承担该PBSS的PCP,同样会导致PBSS的运行停止。
1.2.2无线接入机制
1)IEEE 802.11ad的信标间隔。
在IEEE 802.11ad PBSS中,其信道时间划分为一系列的信标间隔(beacon intervals, BI)[10]。BI又分为信标帧时期(beacon time, BT)、关联波束赋形[9]定位时期(association beamforming training, ABFT)和数据传输时期(data transfer time, DTT)。IEEE 802.11ad PBSS BI的结构如图4所示。
图4一个IEEE 802.11ad PBSS的BIBT用于传输一个或多个信标帧。ABFT用于由PCP执行波束赋形定位,它在BI中是否存在由PCP决定。AT(announcement time)是一个基于管理接入时期的请求响应时间,用于PCP与STAs之间交换请求响应帧,同样由PCP决定它在BI中是否存在。DTT由若干个CBPs和若干个SPs组成,它是信道接入时期,用于STAs之间数据的交换。2)IEEE 802.11ad的信道接入机制。
IEEE 802.11ad PBSS中,STAs的基本信道接入机制[8]为CSMA/CA和TDMA。在BI的不同时期STAs使用不同的信道接入机制;CBP时期使用CSMA/CA,而SP时期使用TDMA。在这些时期之前,PCP将用轮询动态地给STAs分配SPs。具体信道接入过程如下。
(1)BT广播信标帧,不需要用CSMA/CA争用信道或由PCP为其分配时隙。
(2)ABFT[11]只是一个波束赋形定位时间且在BI中不一定会出现,同样不需要用CSMA/CA争用信道或由PCP为其分配时隙。
(3)AT为PCP与STAs之间请求帧和响应帧的交换时期;在此期间,PCP收到STAs的请求帧之后应等待一个SIFS再给STAs回复响应帧。此外,在BI中第一个SP开始时以及在BI中第一个CBP开始时应结束AT时期。
(4)CBP[12]时期的基本信道接入机制是DCF,即CSMA/CA和退避机制。首先当STA检测到信道空闲时间长达一个DIFS或EIFS时就开始退避过程。退避过程开始时,STA先根据Backoff Time=Random( )×aSlotTime设置一个随机的退避计数器时间。此外,NAV (network allocation vector)也作为一个计数器以均匀的速率减小。当NAV计数器减小至0时,表明信道空闲且退避计数器减小一个aSlotTime(3 μs);否则退避计数器挂起。当退避计数器减小至0时表明信道空闲,STA即可传输数据;否则表示信道忙,STA不能传输数据。
(5)SP[13]时期的基本信道接入机制是TDMA。首先,PCP通过轮询访问PBSS中所有的STAs,以搜集网络中的相关信息。然后,PCP根据轮询结果给STAs动态的分配SPs;进而将分配好的SPs信息,如每个SP的持续时间、起止时间等,在毫米波信令帧中广播给PBSS中的STAs。STAs在收到信令帧后,即会知道SPs的分配情况。此时,STAs即可在分配给自己的SPs时期内进行数据传输。
2802.15.3c和802.11ad的比较分析
本节将对802.15.3c和802.11ad所规定的无线网络接入技术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
2.1特点比较
通过上述的IEEE 802.15.3c标准和IEEE 802.11ad标准草案(以下将分别简称802.15.3c和802.11ad),它们的信道接入机制具体比较分析如下。
1)相同点。
(1) 二者的基本信道接入机制均为TDMA和CSMA/CA。
(2) 二者的网络运行方式[14]均是有中心控制节点的网络,piconet的中心控制节点称为PNC, PBSS的中心控制节点称为PCP。
2)不同点。
(1) 802.15.3c的信道时间由一系列的超帧组成,而802.11ad的信道时间由一系列的BI组成;超帧只包含Beacon、CAP和CTAs,而BI包含BT、ABFT、AT、CBPs和SPs;其中Beacon与BT、ABFT和AT对应,CAP与CBPs对应,CTAs与SPs对应;所以,802.11ad的BI比802.15.3c的超帧多了ABFT时期,即比802.15.3c多了波束赋形定位时间。
(2) 在信道接入机制方面,802.11ad除了使用CSMA/CA和TDMA之外还使用了轮询[14]的机制。这样使得PCP给STAs分配的SPs更加公平。而802.15.3c的信道接入机制中没有轮询的方法但在给DEVs分配CTAs时可以有优先级。
(3)802.15.3c的超帧中有一种CTAs为MCTAs[5],它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代替CAP时期;且其信道接入方式可以是TDMA也可以是时隙阿罗华。而802.11ad的SPs只能使用TDMA的信道接入方式且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代替CBPs。
(4)802.15.3c的CAP时期只能使用CSMA/CA方式接入信道,而802.11ad的CBP时期其信道接入方式[10]有DCF、PCF和HCF。
(5)802.15.3c定义的应答机制[5]有无应答(noACK)、立即应答(immACK)、延时应答(dlyACK)、块应答(blkACK)和默认应答(impACK)5种;而802.11ad定义的应答机制[8]中无默认应答机制;此外,802.11ad还包含了扇区扫视应答(sector sweep, SSACK)、中继应答(relay ACK)和FST应答(fast session transfer, FST ACK)。
(6)802.11ad中定义了PLCP(physical layer convergence procedure)的相关层次和机制。在MAC层工作时,PLCP[9]可最小化对PMD (physical medium dependent)子层的依赖程度,简化物理层与MAC层的服务接口;而802.15.3c中对此未做定义。
(7)802.15.3c的SIFS(the short interframe space)的取值有:0.2 μs,2.0 μs,2.5 μs(default)。而802.11ad的SIFS为3 μs。另外,802.11ad还规定了SBIFS(short beamforming interframe space)和BRPIFS(beam refinement protocol interframe space);它们的取值分别为1 μs和20 μs。可见802.11ad中规定的帧间间隔要比802.15.3c的复杂。
2.2性能比较
由表1可知,802.11ad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和通信范围均比802.15.3c的大,且其基础标准(IEEE 802.11)的市场已经成熟;但802.11ad的工作机制要比802.15.3c的更为复杂,在仿真和实际系统中更难以实现。
由此可见,IEEE 802.15.3c和IEEE 802.11ad各有特点,它们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实现multiGbit/s短距离无线通信均具有较大的潜力。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蒋老师联系QQ:
刘老师联系QQ: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校园英语》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科技风》半月刊 省级 科技类优秀期刊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半月刊 北大核心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体育文化导刊》月刊 体育类双核心期刊
- 《机械研究与应用》双月刊 省级 机械应用类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中国医药指南》 旬刊 国家级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教育发展研究》 半月刊 双核心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