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In2O3基透明导电薄膜的生长技术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3-12-18 11:41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徐莉
分享到:

 

  摘要:透明导电氧化物(TCO)同时具有良好的金属导电性和较高的可见光透过率,近年来在光电器件领域,特别是平板显示和薄膜太阳能电池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In2O3基薄膜应用技术最为成熟。本文主要报道In2O3基薄膜的制备与退火处理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真空蒸镀;溅射;脉冲激光沉积;溶胶-凝胶;退火

  1概述

  对宽带隙半导体(In、Sb、Zn等)及其混合物的氧化物进行掺杂可以获得良好的可见光透过率和n型金属特性(n-TCO)或者n型半导体特性(n-ASO),甚至可以获得具有p型特性的材料p-TCO和p-ASO。TCO薄膜的光电特性为禁带宽、可见光透射率高,达到75%以上;电阻率低,小于10-3Ω·cm。

  TCO薄膜应用广泛,极具研究价值。主要有平面显示器件和特殊功能窗口涂层、太阳能电池、反射热镜、气体敏感器件及其他光电子、微电子、真空电子器件等应用领域。图1展示了TCO薄膜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

  目前TCO主要包括In、Sb、Zn和Cd的氧化物以及复合多元氧化物薄膜,即In2O3、SnO2、ZnO、CdO及其掺杂体系In2O3:Sn(ITO)、In2O3:Mo(IMO)、SnO2:Sb(ATO)、SnO2:F(FTO)、ZnO:Al(ZAO)、CdO:In等。

  In2O3是一种宽禁带N型半导体材料,迁移率较高,可见光范围内透过率高于90%。In2O3基薄膜的制备技术较为成熟,应用也最为广泛,已形成了一定的商业生产规模,目前ITO透明导电薄膜的年均需求已超过200万平方米。本文报道制备In2O3基薄膜ITO、IMO以及其他掺杂系列的科研现状。

  2真空蒸镀法

  电阻加热蒸发源结构简单、廉价易作,所以应用普遍。而电子束蒸发方法更能满足难熔金属和氧化物材料,特别是高纯度薄膜的制备需求。用真空蒸镀法制备的薄膜光电特性如表1所示。

  李林娜[1~3]等各自用电阻加热法制备ITO薄膜,研究了Sn含量、薄膜厚度、生长速率对薄膜光电性能的影响。保持衬底温度140℃,沉积速率0.1A/sec,调整Sn含量,证实电阻率随着Sn含量增加而增大,在Sn含量为0时达到最低6.72×10-4Ω·cm。薄膜在可见光范围内平均透过率大于80%;在波长<650nm时Sn含量为2%透过率最高,随着Sn含量增加呈下降趋势;波长>650nm时透过率变化不大。采用Sn含量1%,衬底温度160℃,沉积速率0.06nm/s,改变薄膜厚度,发现随着厚度的增加薄膜晶体结构相对完整,载流子浓度和迁移率升高,电阻率降低,160nm时可达6.37×10-4Ω·cm。在厚度40~130nm范围内,可见光平均透过率大于80%。保持Sn含量1%,衬底温度为160℃,在沉积速率0.01~0.06nm/s之间进行实验,结果生长速率的提高使得薄膜中晶格缺陷增多导致电阻率降低,In、Sn低价氧化物增多引起可见光透过率降低。0.01nm/s生长速率得到的薄膜电阻率6.72×10-4Ω·cm,可见光范围内平均透过率93%。

  陈新亮[4~6]等采用电子束蒸发方法。改变沉积速率生长缓冲层制备IMO薄膜实验中,首先用低沉积速率(约

  0.01nm/s)生长厚度约为30nm的缓冲层,然后在0.04nm/s的速率下生长厚度约50nm的薄膜性能最好,测得电阻率ρ约为2.5×10-4Ω·cm,方块电阻约为22.5Ω/□,载流子浓度n~5.8×1020cm-3,电子迁移率μ约为47.1cm2V-1s-1,可见光和近红外区域平均透过率约为80%。调整IMO薄膜的厚度(35~150nm),发现厚度增加引起电阻率、透过率降低;厚度为110nm的薄膜具有最好的光电综合性能。改变钨钼共掺IMWO(In2O3:WO3/MoO3)的共掺含量,随着共掺含量的增多,电阻率下降,载流子浓度上升,迁移率先增加后减小。共掺含量1.5%时电阻率为3.53×10-4Ω·cm,达到最低。共掺浓度1.0%时电阻率3.66×10-4Ω·cm,迁移率达到最高45.5cm2/Vs,400~1100nm波段处得到最高的平均透过率76%。共掺含量为0.3%的薄膜在可见光450nm处左右最高透过率87%,在1620nm波长处透过率高达82%(含玻璃衬底)。近红外长波段区域,不同共掺浓度均有较高的透过率。

  3溅射法

  溅射法具有衬底温度低,薄膜质纯,组织均匀密实,牢固性和重现性好等优点。周平[7]等用电子束加热和直流磁控溅射两种方法制备ITO薄膜,发现后者在红外波段透过率较高。溅射功率、气压、时间、衬底温度等对薄膜的结构及光电性能有重要影响。

  表2展示氧分压和沉积温度对不同材料薄膜光电性质的影响。才玺坤[8]等制备In2O3薄膜时发现适当的气压和少量O2能改善薄膜光电性能。用纯Ar进行实验,增大气压引起电阻率先减小后增加,2~3Pa之间可达最低,2Pa时达到4.07×10-3Ω·cm;红外区平均透过率较低。O2含量增加使得电阻率和透过率增加,少量的O2(O2:Ar=0.5:30)可引起电阻率升高一个数量级,载流子浓度降低一个数量级。通O2后红外区平均透过率达到85%。袁果[9~10]等研究了氧分压和沉积温度对IMO薄膜性能的影响。在氧分压0~2%之间,电阻率随着氧分压加大先增加后减小,到1.25%达到最低1.4×10-4Ω·cm后又增加;透过率先增加后减小,在1.25%时最大,可见及近红外区有氧条件下平均大于80%。电阻率随着沉积温度的升高而降低,350℃获得最小值6.9×10-4Ω·cm;在近红外区,透过率随沉积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中红外区则随沉积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冯佳涵,杨铭[11~12]等证实了随着气压增大,电阻率先下降后很快上升。溅射电流加大,迁移率降低,电阻率略微降低然后升高。基板温度升高,迁移率升高,电阻率降低,380℃时获得最低电阻率2.8×10-4Ω·cm。透过率受气压和溅射电流变化影响不大,而随着基板温度的上升迅速提高,360℃时可见光区平均透过率可达86%。载流子浓度和迁移率对氧分压敏感,随着氧分压的增加,相同厚度的IWO薄膜透过率呈上升趋势;1.7×10-2Pa制备的样品较薄,具有最高的平均透过率。电阻率相近的IWO薄膜迁移率远高于相同制备条件下得到的ITO薄膜,透过率更高。

  李世涛[13]等证实ITO薄膜的沉积速率和折射率与氧流量有关,薄膜厚度为60nm,氧流量在9sccm时,透射率超过80%(波长400nm~700nm,包括玻璃基体),退火后透过率、方阻明显改善。颜鲁婷[14]等在制备掺钛氧化铟(ITiO)薄膜时发现,氮气氛围下较低的退火温度能够部分提高薄膜的电学性能,退火温度继续升高,薄膜的电学性能反而下降。250℃是氮气气氛中最佳的退火温度。与氮气氛围相比,真空下退火更有助于提高电子迁移率,并且随退火温度升高,电子迁移率逐渐升高并达到稳定值。真空退火温度为580℃时,获得最大的迁移率为50cm2/V·s,最小的载流子密度为4.41×1020cm-3。经580℃真空退火,325nm厚掺钛氧化铟薄膜在530~1100nm波长范围内平均透过率接近80%,方阻降低至10Ω/□,可以满足作为太阳能电池窗口材料的要求。李桂锋[15]等制备的IWO薄膜性能良好,电阻率随着氧分压的增加而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规律。

  得到的最高迁移率为65.1cm2/V·s,对应电阻率为3.8×

  10-4Ω·cm,可见光平均透射率为85.1%,退火后电阻率有明显的改善,最小为2.2×10-4Ω·cm,对应的迁移率为63.5cm2/V·s,可见光平均透射率为83.2%。

  4脉冲激光沉积

  脉冲激光沉积法容易获得期望化学计量比的多组分薄膜,即具有良好的保成分性;沉积速率高,试验周期短,衬底温度要求低,制备的薄膜均匀;工艺参数任意调节,对靶材的种类没有限制;发展潜力巨大,具有极大的兼容性;便于清洁处理,可以制备多种薄膜材料。然而不易制备大面积薄膜。

  杨亚军[16]等分别改变衬底温度和氧分压,证实衬底温度300℃和氧分压1.33Pa制备的ITO薄膜性能最佳,平均透过率为80%,方块电阻在100~200Ω/□之间。张春伟[17]等用部分Mo6+代替Sn4+制备ITO靶材,以便提高导电性。更改沉积温度,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电阻率降低,在500℃时达到最低2.611×10-4Ω·cm。沉积温度对透过率的影响不大,可见光区最低透过率大于80%,平均透过率在90%以上,禁带宽度基本稳定在为4.29eV左右。300℃时结晶最好,有最高的透过率。刘振华[18]等制备了InSnGaMo薄膜,研究表明从300~500℃,薄膜的晶化程度提高,迁移率、载流子浓度和电阻率在450℃出现V点,此时薄膜性能最好,电阻率为4.15×10-4Ω·cm,载流子浓度和迁移率最高分别为3×1020cm-3,45cm2V-1s-1,平均透过率92%以上,且波长为362nm时,最高透射率达99%。王海峰[19]等制备了IWO和ITO两种透明导电膜并进行退火处理,实验表明二者电阻率相近,IWO的迁移率是ITO薄膜的5倍,具有更佳的表面形貌和近红外区透过率,抗激光损伤能力更强。该IWO薄膜在室温下具有7.85×10-4Ω·cm的电阻率并伴随有1.2×1020cm-3的载流子浓度和66.3cm2v-1s-1的载流子迁移率。在400nm~2000nm光波长范围内,平均透过率大于85%。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