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板栗的养生保健功能及营养价值分析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1-14 16:45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董洪敏
分享到:

 

  摘要:板栗是一种营养价值丰富的干果,不仅口感较好,而且其具有多种保健功能,深受人们的喜爱。本文简要介绍了板栗的概述,板栗的养生保健功效,板栗的营养价值和板栗的食用功效。

  关键词:板栗养生保健功能营养价值分析

  中图分类号:R1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336(2013)20-0053-02

  板栗的果实粉质细腻、风味独特,并且板栗具有活血止血、补肾强筋、养胃健脾的功能,板栗是我国著名的干果之一。板栗以其特有的营养价值和养生保健功能,成为很多美食的主要原料之一。

  1板栗的概述

  板栗又被称为栗果、大栗、栗子,出产地在我国,是著名的干果之一,在我国已经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板栗又被誉为“干果之王。近年来,我国的板栗产业发展迅速,板栗的年产量约占世界板栗年产量的60%左右,是世界上最大的板栗出产国。

  板栗的果实呈紫褐色,包裹着黄褐色的细小茸毛,果肉蛋黄,果实光滑,具有甘甜芳香的味道,口感极佳,是延年益寿、健胃补肾的佳品[1]。另外,板栗的营养价值非常丰富,它富含淀粉、蛋白质等多种营养成分,并且粉质细腻、风味独特、味道鲜美,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美食食品中,并且板栗果实具有很好的养生保健功能,在止血消肿、强筋补肾、养胃健脾等方面效果显著,受到广大国内外人们的喜爱,成为最受欢迎的干果食品之一。近年来,我国的板栗畅销国内外,受到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泰国、日本等国家人们的一致好评,板栗的销量遥遥领先。

  2板栗的养生保健功效

  板栗性温,入肾、胃、脾三经,具有止咳化痰、活血化瘀、补肾强筋、养胃健脾之功效。板栗富含丰富的淀粉和蛋白质,可以为人体提供大量的热量,帮助人体抵御严寒,并且板栗内含的多种矿物质、维生素和不饱和脂肪酸,对于骨质疏松、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有着很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是延年益寿、抗衰老的上等滋补品。

  板栗对人体有着重要的滋补功效,完全可以和当归、黄芪、人参相媲美,对于治疗便血、腰脚软弱、吐血、反胃等病症有着明显的效果。板栗中富含维生素B2,可以治疗幼儿和成人的口腔溃疡、口舌生疮,常吃板栗及时补充身体所需的维生素B2,能够有效预防这些口腔疾病。板栗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板栗既是一种营养价值丰富的营养品,又具有多种养生保健功能,板栗中所含的淀粉不仅仅是一种营养物质,还可以有效增强人体的抗癌能力和机体免疫力,具有明显的保健功能和药用价值,经常食用板栗,可以达到延年益寿、延缓衰老的效果。明朝李时珍曾在《本草纲目》中这样记载:“栗治肾虚、腰腿无力,能通肾益气,厚肠胃也,肾主大便,栗能主肾。熟者可食,干者可脯:,丰俭可以济时,疾苦可以备药,辅助粮食,以养民生”[2]。可见,古代人们对于板栗的评价是极高的”。

  板栗具有消肿、散瘀、止血、活血、强筋、壮腰、补肾、健脾、养胃等功效,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板栗是滋补养生的上等果品。板栗对于治疗肾虚有着良好的疗效,被称为“肾之果”,可以有效治疗由于肾虚引起的小便频繁、腿脚不遂、腰膝酸软等症状,同时对于筋骨疼痛、皮肤生疮、淤血肿痛、外伤骨折以及慢性腹泻等脾胃虚寒病症有着较好的疗效。常吃板栗对于促进人体身体健康,提升人体各方面的身体机能有着重要作用。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