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与现代性主体
摘要:现代性主体的建构来自于身份的建构。空间理论认为空间的形式和内容会对人的身份产生同化和异化作用,并因此使人产生身份焦虑。美国作家德莱塞的《嘉莉妹妹》是一部展现美国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空间面貌的典型作品,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描写的城市空间和人物心理探讨城市空间与个体身份建构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城市空间《嘉莉妹妹》现代性主体个体身份同化异化
现代性主体建构于个体在现代社会追寻与确认自身身份的过程之中。从空间理论的角度来看,城市人身份感的模糊缺失与城市空间密不可分,城市空间的设计、规划与布局对人的身份会产生同化与异化作用。两种作用相互抗争,使人的身份成为矛盾体,从而引发城市人的焦虑感。城市空间所引发的身份焦虑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剧烈的反应。西奥多·德莱塞的代表作《嘉莉妹妹》就是一个鲜明例证,人物的身份变化贯穿始终,其中关于19世纪末芝加哥和纽约两个城市建筑和环境的大量描写,为我们研究城市空间和个体身份提供了充分的线索。因此,本文将《嘉莉妹妹》置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快速城市化的背景,力图揭示城市空间与个体身份和焦虑的内在联系。
从空间角度研究《嘉莉妹妹》的学术成果尚不丰富。已有的研究成果中,比较突出的有理查德·利罕在《文学中的城市:知识与文化的历史》中描述了德莱塞笔下的美国城市。利罕阐述了《嘉莉妹妹》中的斯宾塞哲学基础,以及小说中的城市构形。中国学者方成的《<嘉莉妹妹>中的城市空间观念与城市话语》通过分析德莱塞对纽约和芝加哥城市空间的观念,揭示了其城市话语模式及其后面蕴含的意识形态,即,城市是罪恶的象征,充满着欲望与堕落的生活方式。①上述成果开拓了对于《嘉莉妹妹》研究的空间视野,影响深远。但对于城市空间与城市主体身份建构之间的关系没有做进一步的研究,这便构成本文的研究突破点。
一、城市空间与个体身份的同化与异化
城市空间对都市人的身份建构有着特殊影响。城市在空间上的密集和消费文化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体身份产生同化作用,而城市区域、阶层的分化、交通的发展以及对自然的抹杀则对个体身份产生异化影响。
(一)城市空间对个体的同化作用
城市作为历史的产物之一,是社会权利与文化的最大限度的集中。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城市中交汇。19世纪的工业化进程使城市空间的聚集性更为突出。这种空间的聚集带来人的聚集。大城市的完备设施与丰富资源促使许多外地人涌入城市。个体身份在聚集的城市空间中会呈现出趋同的趋势。为了适应城市生活,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不得不放弃某些原先的身份属性,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也使得原有的身份属性逐渐弱化。除此之外,城市消费文化的盛行也使得个体身份趋向一致。商业建筑在设计建造之时就力图抹平个体身份的差异感,有意地营造一种人人平等的氛围,以刺激消费欲望,鼓励市民消费。
1.聚集的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的聚集性是指建造布局的密集性和随之而来的人口增长。城市空间的聚集性会产生城市地域系统所特有的“聚集效应”,人口的聚集就是突出的表现。物理空间的密集在客观上造成了人的聚集,使身份、地位、职业、种族和性别的界线被打破。
作为新兴的城市,芝加哥在物理空间上呈现为聚集形态。《嘉莉妹妹》的开篇便通过嘉莉的眼睛对芝加哥这座城市的远景进行了一番描述:“越过广袤无际的平坦的大草原,他们看见一行行电线杆矗立在通往那座大城市的田野里。远处呈现出一些市郊小镇的轮廓,还有一些耸入云霄的大烟囱。空旷的原野上不时见到一些两层楼的木头房子,不围栅栏,也不栽树木,仿佛是即将到达的大片房屋的前哨。”②7-8虽然火车还未进入芝加哥市,当时从远处已经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密集和拥挤。延伸到城市外的电线杆,“耸入云霄的大烟囱”从视觉上就给人一种促狭感和压迫感,原野上还散落着房屋,这一切都预示着大面积、高密度的建筑群即将映入眼帘。广袤平坦的大草原与根根矗立的电线杆和烟囱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城市空间的密集感。
嘉莉在第一次求职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这个城市的拥挤与繁华,“方圆七十五平方英里的市区内,道路四通八达,房屋星罗棋布……为新建筑物打桩的气锤声到处都听得到”,②15“凡是自以为有气魄的大商行,都是单独拥有一幢大楼……闪闪发亮的铜铸或者镍制的招牌,挂在方石砌成的大门口”。②16鳞次栉比的商户,闪闪发亮的招牌,都给我们一种空间上的聚集感。而聚集的空间带来了人口的稠密,早上上班高峰期“连车厢铁栏两侧都挤满了各大批发商行里的小职员和打杂的工友”。②34芝加哥“犹如一块巨大的磁石,把充满希望的和绝望的人们从四面八方都给吸引过来了——他们中间,有些人还有待发家致富,有些人则在别处早已钱财、事业两空,境况甚惨”。②15这些人来到芝加哥是想寻求机遇的,他们变为“芝加哥人”,他们是“淘金者”。
这种情况在纽约体现得更加明显。赫斯特伍德曾对嘉莉说“纽约没有带草坪的花园别墅。全都是居民住宅”,②322一语道破纽约城市空间的促狭。德莱塞对纽约百老汇大道的描述体现了这座城市的拥挤:“车水马龙,行人如过江之鲫,五十九街上的街车里全都挤满了人”,②351“不仅有成群的净爱卖弄风骚的美女,同时还有净爱观赏美女的男人”。②342这里还聚集着穷人和乞丐。小说第四十八章中描写了一名为乞丐募捐的“上尉”,他选择的地点正是百老汇大街。一条百老汇大道上,聚集着各式各样的人,贫富的隔离线模糊了,城市平民和乞丐可以踏入富人的生活天地。在这里的人,不论贫富,也不论他们原先的背景如何,在此刻他们是属于这个城市的,浸溺在这个城市的氛围之中,拥有某种共同的情感;他们原有的身份已渐渐弱化,正如赫斯特伍德昔日酒吧经理的身份一去不复返,在新的城市中,他们的身份都被重新定义。而赫斯特伍德对过去生活的念念不忘,恰恰证明了其新的身份正在形成,一个以纽约市民为标记的共同身份。
2.城市空间与消费文化
城市空间在商业化的导向下,被打上消费文化的烙印。商场、店铺、戏院、酒店,所有的消费场所无不在宣扬消费文化的影响。而这些消费场所设计的共同特点就在于刺激消费欲望和抹平身份差异。二者相辅相成。同时,消费的力量使不同阶层打破分化格局,理查德·桑内特在分析城市区域划分时曾以巴黎为例,“巴黎的工人若到城里的非工人阶级城区,或者到别的工人阶级城区,唯一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到新出现的百货商店里面购物”。③消费打破了原有的阶级界限,使不同社会阶层混杂起来,这种混杂和异质会产生一定的同化作用。
《嘉莉妹妹》中对百老汇商业区有着详尽的描述:“此时此刻,正是百老汇展示出它特别诱人的景观的时刻……各剧院开始接纳观众。令人炫目的电光广告,以及预告今夜娱乐的海报比比皆是……大街对过,那些大饭店(霍夫曼大酒店和第五大街大饭店)成百个窗子正在闪闪发光,它们附设的咖啡厅和弹子房里挤满了悠然自得、衣着讲究、寻欢作乐的人群。四下里夜阑更深,纽约这个大城市追求欢乐的夜生活,正以怪异、疯狂的节奏跃动着。”②506
从这段描述中不难看出消费文化弥漫了这个百老汇大街。广告和海报绚丽夺目,将戏剧、艺术都变为可出售的商品;马车和私家车来回穿梭,是载着人们去消费去娱乐;在饭店、咖啡厅、弹子房,人们享受着消费所带来的服务。人们受到内心物质欲望的驱使而内心膨胀,流连忘返。值得注意的是,在描绘大都市景象的时候常常离不开对灯光和玻璃窗的描述。电灯应用于商业,强化了人们的消费意识。因为有灯光,剧院的广告在夜晚也能显得耀眼夺目,引人注意;饭店通过玻璃窗的设计将室内的灯火通明外在化,饭店外面的人可以看到饭店内的娱乐享受,一种消费的欲望会不自觉地在内心燃起。玻璃窗也在这里起了关键作用,它实现了内外空间的交换,外在呈现室内的商品和服务。此外,商场店铺使用玻璃橱窗来展示商品,再辅以灯光,为商品增添了诱惑力,以此刺激消费。“他们在商店的地面层开辟了一些玻璃橱窗,而橱窗中摆设的是商店中最不寻常的货物,而不是最为常见的商品。橱窗本身的装饰也变得越来越新奇和精巧”。③商业建筑的设计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力图抹平个体的身份差异以招揽更多的顾客上门。装潢华丽的橱窗,四敞大开的店门,明亮耀眼的灯光,可以自由挑选的陈列柜台,还有店家老板站在门口吆喝生意……这一切都在传达一个信息,那就是每个人,无论男女老少、身份高低,都渴望拥有美好的物品,欢迎大家尽情选购。在消费场所,人们原本的身份不再重要,他们都被同化为一个身份:消费者。
消费的强大魔力还促使人们打破阶层的分化格局。百老汇这一地标性建筑,每天招徕各色人等前来光顾。不仅是那些富人阶层,嘉莉这样的平民也可以前去一睹风采。除了像嘉莉这样的年轻人,书中还写到裁缝、鞋匠还有帽匠也纷纷在这里捕捉时尚元素,了解市场行情。在餐厅、戏院打工的人们则多是来自于工人阶级。在商业中心,来自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们都在这里汇聚,沾染上百老汇的气息。嘉莉在光临过百老汇之后燃起了想要跻身上流社会的愿望。可见,这种异质的、混杂的空间会对个体的身份产生一定的同化效应。
(二)城市空间对个体身份的异化作用
如果说城市空间对个体身份的同化是一种广泛的作用,那么其对个体身份的异化作用则显得深刻而尖锐。表面的同化中包含着尖锐的异化,使城市变成强者的天堂,弱者的地狱。城市空间中仿佛筑起无形的“城墙”。德莱塞在《嘉莉妹妹》中提出了“有围墙的城市”这一概念,生动地描述了城市中的无形“城墙”:
“他也逐渐清晰地意识到他离去的那个世界对自己该有何等重要……可是如今,他早已被摈在门外了,这个世界离得他多么的地远呀。他开始看到那个世界活像是一座有围墙的城市。各个城门口都有人把守着。你就是进不去。围墙里头的人压根儿都不乐意出来看看你是什么人。他们在围城里头如此这般欢天喜地,竟把围墙外头的所有一切人全给忘掉了——而他赫斯特伍德正是在围墙外头。”②361
这种无形的“城墙”形象地体现了城市空间对个体身份的异化作用。城市空间被划分为不同区域,居民的身份也由此被区分。便捷的交通缩短了不同空间之间的距离,而人的身份也随着空间的转移而改变,这种快速转变模糊了个体的身份感。城市人造空间的特性,割断了人与自然和故土的天然联系,使人丧失认同感和归属感。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