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论社会技术创造者与接受者相互关系(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3-26 17:19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于淼
分享到:

 

  是社会的主体,维护他们的利益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有利于带动购买力、发展社会经济,推动社会健康、快速地发展。而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在我们的社会中就要制定相关的,为维持社会秩序提倡的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那么社会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技术,在人大代表的角度观看,由人民自主提出,自主投票产生法律法规。这难道不能说社会人民代表是社会管理的创造者吗?那么这些社会法律法规制定之后的约束的又是人民自己,这难道不也就是说社会管理的约束对象就是社会技术的创造者本身吗?“而社会技术具有一种组织功能,这种功能把人类的行为规范起来,把人的步调协调起来,以保证整个社会系统处于有序的状态。”在社会技术的协调下,统一的社会技术创造者和社会技术接受者的思想统一,动作统一,这样就使得人民群众在各自的岗位上,各司其职。例如,咋国家制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中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带来了严重的弊端。造成中国的落后。在经过了1987年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发现,这样的体制更加适合当今中国的发展,中国社会在这种体制下更加进步。中国人民决定使用这种制度,在今天,我们看到了这种制度的优越性。

  二、创造者与接受者的区别

  社会技术是人们有目的的改造社会世界、调整社会关系、控制社会运行的方式方法体系。因此,在某一种社会技术的创立之初,这个创造者必然带着某种功利性因素,促使这项社会技术被社会接受并发展成为所谓的共识。那么促使这项社会技术被发现的原因也是多种的。

  (一)意识形态的不同

  在中国这样社会主义国家,社会是由人民当家做主,人民的权力高于一切。

  这就使得我们国家的社会技术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之上的。我们以人民的一切问题考虑为先。这更加使得我国的社会技术的创造者和接受者形成了统一。而相比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精神,也就是社会技术的各个方面都是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家创立条件,形成稳定的社会群体去为资本家谋取更多的利润。从本质上来说,资本主义法制是保证资产阶级民主,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对劳动人民实行剥削和压迫的合法手段,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那么这样的社会意识形态下,社会技术必定要倾向于少数的资本家以获得大量的支持,去完成另一部分的社会技术的创新。这在西方国家屡见不鲜。可见,意识形态在社会技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二)社会地位的不同

  即便是在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仍然存在着社会地位这一社会矛盾问题。那么,在不同人眼中,自然存在着社会技术的要求的差异。社会技术的创造者也因此需要大费一番周折才能加强稳定社会的进步与和谐。例如说一个农民和一个企业经理人所需求的生活不同,所需要的精神世界不同,所追求的物质也是不同的,那么面对不同种类的社会技术的接受者,社会技术的创造者应当如何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上,发现一种社会技术去协调这些问题,处理社会问题。那么,社会地位的不同造成的社会技术的接受者的不同是针对一些问题的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片面的看到社会技术的接受者和创造者的区别,而看不到二者的联系,这就成为了哲学上称之为“机械主义”的错误。

  社会技术的创造者和接受者这个领域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在哲学的角度看来,我们必须意识到社会技术的进步是离不开创造者和接受者的,只有用辩证的,联系的角度看社会技术这一问题,我们才能从中找出隐性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注释:

  [1]田鹏颖:《社会技术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参考文献:

  [1]田鹏颖:《社会技术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2]黄舜:《中国社会管理研究》,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7年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