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广西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路径选择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4-23 19:19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程林辉等
分享到:

 

  摘 要:建设民族文化强区,应在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结合广西区情、体现广西文化特色的基础上,选择“重点突破、民生为本、资源整合、多元发展、培育市场、人才优先”的发展路径,以促进广西文化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广西;民族文化强区;路径

  中图分类号:C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4)02-0126-04

  加快广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民族文化强区,其路径选择至关重要。选择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路径,既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又要结合广西区情,体现广西民族文化、边境文化、海洋文化、山水文化的特色。为此,我们认为:选择“重点突破、民生为本、资源整合、多元发展、培育市场、人才优先”的路径,有利于加快推进广西民族文化强区建设。

  一、实施重点突破战略

  所谓重点突破,就是在文化建设的重大工程、重点项目、精品力作方面实现突破。在重大工程方面,广西近年来重点实施文化建设“八大工程”,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程、文化精品工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文化产业倍增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文化改革创新工程、文化传播交流工程、文化人才工程[1]。在重点项目方面,重点建设广西自然博物馆、广西铜鼓博物馆、广西美术馆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在精品力作方面,打造一批体现广西文化特色、彰显广西文化气派、影响深远的文学艺术作品。通过上述重大工程、重点项目的实施和精品力作的打造,夯实广西文化建设基础,提升广西文化实力,扩大广西文化知名度。不仅如此,实施上述文化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具有极大的带动作用和示范效应:一是带动广西的公共文化建设跃上一个新台阶,形成比较完善的广西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增强广西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二是带动广西文艺创作的繁荣,通过打造一批优秀舞台剧目、文学作品、电影电视剧、经典歌曲、做大做强“刘三姐”、“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漓江画派”、“八桂书风”等特色文化品牌,提升广西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和艺术人才的培养。三是带动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建设广西文化产业城、广西刘三姐演艺城、柳州文化产业园、桂林演艺之都等一批大型文化产业园区,培育十大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文化产业集团,构建较为完整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促进广西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四是带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广西有4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27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加强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加紧花山岩画、兴安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高文化遗产的利用水平,把他们打造为文化研究基地和文化旅游景点,形成以文养文、以文兴文的保护利用模式。

  二、坚持民生为本导向

  所谓民生为本,就是将文化建设作为民生工程,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让文化发展的成果惠及民生。这是涉及社会主义文化性质的大问题。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目的就是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各族人民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将民生为本落实到文化建设,就是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一是必须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基层为重点,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各级政府责无旁贷的任务,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增加文化事业经费支出。二是必须加大文化设施建设。文化设施是文化建设的载体,没有较为完善的文化设施,文化建设就是空中楼阁。广西在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过程中,要大力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力争用五年时间形成比较完备的自治区、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基本实现全区公共文化设施达到国家建设标准[2]。为此,一要大力兴建基层文化活动中心。在农村以行政村为单位,兴建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在城市以街道和社区为单位,兴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二要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市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电影院,把这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成当地的创作、研究、演出、娱乐、休闲中心。三要建立自治区文化中心。依托自治区图书馆、文化馆、群众艺术馆、民族文献中心等单位,形成全区的文化创作中心、研究中心、信息资源中心,并承担全区各级文化设施的行业管理和业务指导工作。三是必须落实文化惠民政策。进一步完善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和“农村书屋”的建设,继续深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培训基层文化骨干,促进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制度化、常态化,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他们“求知、求技、求乐、求美”的需要,提高了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三、进行文化资源整合

  所谓资源整合,就是对各种文化资源要素进行重新规划、整理、组合,集中人力物力,扩大文化产业规模,形成生产经营优势,提升文化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文化资源整合包括行业整合和区域整合。行业整合就是对本行业的文化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兼并重组,组建大型文化企业集团,采取集约化经营,获取规模效益,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广西在文化资源的行业整合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如在新闻出版方面,组建了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广西正泰印刷包装集团、广西新华书店集团五大集团;在文艺创作演出、广播影视、文化投资等方面,组建了广西演艺集团、广西电影集团、广西文化投资集团;在文化产业方面,正在筹备广西文化旅游集团公司、广西文化产品开发集团公司。

  区域整合就是对本地区的文化资源进行摸底排查,重新规划设计,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建设民族文化强区,必须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优化文化产业布局。我们认为:根据广西地域辽阔、少数民族众多、文化特色各异以及各地经济实力、文化基础不同等实际情况,可以考虑构建“一轴两翼”的文化产业格局。所谓“一轴”,即以桂林、柳州、南宁、北海为中轴,建设广西文化产业带和文化城市群。之所以把桂林、柳州、南宁、北海作为广西文化产业的轴心,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地理位置优越。桂林、柳州、南宁、北海这四个城市贯穿广西南北,处于桂北、桂中、桂南、滨海四个节点,可以起到辐射全区、带动全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二是文化产业基础较好。桂林、柳州、南宁、北海这四个城市具有较好的文化产业基础,其文化产业产值在全区占重要地位,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大做强。所谓“两翼”,即以梧州、贺州、玉林、贵港、来宾为左翼,可以考虑以西江为纽带,以客家文化、宗教文化、太平天国历史文化为特色,打造桂东南文化产业圈;以百色、河池、崇左为右翼,可以考虑以左右江为纽带,整合百色、河池、崇左的红色文化、民族文化、边关文化资源,打造桂西北文化产业圈。用“一轴”带动“两翼”,以“两翼”补充“一轴”,形成相互联动、功能互补、结构合理的广西文化产业格局。

  四、促进多元协调发展

  所谓多元协调发展,就是在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时,多管齐下,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传统文化产业与新兴文化产业比翼齐飞,不同民族文化和谐共生,旅游文化更上层楼,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并重。

  一是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文化事业具有公益性和公共性,主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文化产业具有经营性、市场性和盈利性,分别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文化需要,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相互促进的:文化事业的繁荣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培育良好的文化土壤和消费人群,从而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同样健康的文化产业通过提高群众的欣赏水平,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此,广西在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时,应树立科学的文化发展观,保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一方面要统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做到整体规划,“三个统筹”:统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文化产业服务体系的建设;统筹基本文化需求与多样化文化需求的满足;统筹公益性与市场性的要求。避免在文化建设中出现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重文化产业、轻文化事业的状况。另一方面要构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机制。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政府应实行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扶持其发展;但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后,必须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反哺文化事业,从而形成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