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广西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路径选择(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4-23 19:19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程林辉等
分享到:

 

  二是推进传统文化产业与新兴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广西要实现文化产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必须既做大做强传统文化产业,又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继续保持传统文化产业的高速增长。传统文化产业是广西文化产业的基础,要继续巩固壮大传统文化产业。对从原来文化事业单位剥离出来的经营性文化企业,要把它们培育成独立的市场主体,提高生存发展能力;对传统文化产业实行改造升级,拓宽服务领域,增加经济收入;大力扶持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推动文化创意、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是广西文化产业的未来,它附加值高、无污染,消耗少,能吸纳大量劳动力,属于朝阳产业。如何加快新兴文化产业发展?首先是重点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把相关文化产业、企业全部纳入基地,集中连片,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发挥规模效益;其次是拓展现代文化服务领域,如新闻单位可与电信通讯部门合作,以互联网、手机为平台,以图文、音频、视频等形式,对新闻资源和出版内容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开发利用,打造手机出版、数字出版等新型业务;再次是在南宁、桂林、柳州、北海等中心城市,依托现有的文化产业基础,建设一批文化创意企业,打造一批动漫制作基地。

  三是促进不同民族文化和谐共生、交相辉映。广西是个多民族地区,各民族文化既独立发展、竞相绽放,形成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特色,同时不同民族的文化又相互交流,和谐共生,共同促进广西文化的发展繁荣。对此,广西在建设民族文化强区过程中,一方面应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对各民族文化平等相待、一视同仁;另一方面要挖掘各民族的文化资源,变文化资源为经济资源、旅游资源。广西应充分利用少数民族的节庆资源,如壮族的“三月三”、瑶族的盘王节、京族的哈节等,拉动节日消费,带动经济发展。广西应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工艺品生产,如壮族的绣球、壮锦,瑶族的服饰,苗族的蜡染、银饰等等。用文化创意对这些少数民族的工艺品进行包装,既可以形成当地的文化产业,又能带动农民致富。

  四是促进文化旅游再上一层楼。广西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山水文化、海洋文化、边境文化等旅游文化资源,同时面向东南亚、毗邻粤港澳,游客资源十分丰富。对此,广西在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过程中,应大力加强旅游文化建设,充实景区的文化内涵,融入民族文化、审美文化、时尚文化等元素:使游客在游览时能得到高尚的文化享受。要大力改善旅游环境,既要改造景区的硬环境,如交通、住宿、餐饮条件;又要改善景区的软环境,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使游客有宾至如归之感。要根据广西各地的旅游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如桂林以山水文化、历史文化旅游为主;柳州以侗苗民族风情、奇石文化旅游为主;百色以红色文化、壮族历史文化旅游为主;崇左以边境文化、红色文化旅游为主;河池以长寿文化、瑶族文化旅游为主;桂东南以宗教文化、客家文化旅游为主,形成“一地一品”的旅游文化格局。

  五是树立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发展理念。文化遗产是一种珍贵稀缺的文化资源,具有不可重复、无法复制等特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很多文化遗产面临消失的危险,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迫在眉睫。对此,广西应重点加强对花山岩画、兴安灵渠、桂平太平天国起义旧址、桂林靖江王府、三江程阳永济桥、马胖鼓楼、忻城莫氏土司衙门、合浦汉墓群、贺州临贺古城、黄姚古镇、百色粤东会馆、凭祥友谊关、柳州白莲洞遗址、柳侯祠等全国重点文物单位的保护。同时加强对布洛陀、刘三姐歌谣、侗族大歌、壮族织锦、壮族铜鼓、瑶族服饰及桂剧、壮剧、彩调、邕剧、桂南采茶戏等国家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但保护这些文化遗产需投入巨资,除政府加大投入外,文化管理保护部门也可以对部分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利用,作为旅游景点,收取一定的门票。或利用其无形资产,作为文化产品商标,收取一定的商标使用费。但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以不损害文化遗产的保护为前提,做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更好的保护。

  五、积极培育文化市场

  培育文化市场,就是加大文化消费市场的培育,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发达的文化生产和文化产品,带来文化市场、文化消费的繁荣兴旺;反之,文化市场的低迷和文化消费的萎缩,必然制约文化产业的发展。据中国商业情报网的调查分析:2010年,广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490元,然而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只有790元,虽然比2009年增长11.6%,但只占居民消费支出的6.9%,文化消费仍明显偏低[3]。广西文化消费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文化供给能力不足,精品不多,难以刺激群众的消费欲望。第二,文化消费结构单一。广西目前的文化消费主要用于个人的教育培训支出,居民的休闲娱乐主要是看电视、上公园、看消遣书籍、打球、打麻将等,文化消费层次偏低。第三,消费观念陈旧,文化消费意识淡薄。大部分居民存在“重物质轻文化”的消费观念,认为吃好穿好才是实实在在的,文化消费可有可无,甚至把文化消费看成是“奢侈品”。

  如何培育文化市场,促进文化消费?首先,转变群众的文化消费观念,提升他们的文化消费意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人们将把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投入到精神文化生活,增加文化消费势所必然。现在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进入了一个消费结构升级换代的阶段,衣食住行不再是居民的消费热点,文化、教育、娱乐、消遣等休闲消费和精神享受正成为消费热点,文化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我们要抓住这一历史契机,根据群众消费结构和审美需求的变化,推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较高审美水平、较强艺术吸引力的精品力作,刺激他们的消费欲望。其次,扩大文化消费市场,增加文化消费总量。应努力做到“四个拓展”:从大众文化消费向特色文化消费拓展;从高端文化消费向基层文化消费拓展;从传统文化消费向新型文化消费拓展,积极发展网络、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从国内市场向海外市场拓展,扩大广西文化产品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份额。再次,创新文化经营模式,为群众提供个性化的文化产品和特色服务。促进演艺、影视、图书、书画、旅游、休闲等消费,满足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欣赏爱好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调整文化消费结构,提高娱乐享受型消费的比例。将南宁、柳州、桂林、北海等区域中心城市打造为文化消费集聚区和示范区,带动全区文化消费市场的繁荣。

  六、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离不开人才支撑,必须实行人才优先战略,打造一支宏大的德艺双馨的文化人才队伍。目前广西文化人才队伍在结构上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中低层次文化人才多,高端文化和领军型人才少;知识型文化人才多,能创作、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文化人才少;传统文化产业人才多,现代文化产业人才少。总体来讲,文化人才队伍无论从总体素质还是数量规模,都不能适应广西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需要。

  我们认为:建设一支数量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文化人才队伍,应采取“用好现有人才,重点引进高端领军型、复合型人才,大力培养本土文化人才”的发展战略。“用好现有人才”,就是以现有文化人才为基础,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力军作用。发挥现有文化人才的作用,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我们既要重视引进外来人才,又要重视用好现有人才。只有将现有人才和外来引进人才相结合,互相取长补短,发挥外来引进人才和现有人才两个积极性,才能打造一支数量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文化人才队伍。“重点引进高端领军型、复合型人才”,就是根据广西文化建设的需要,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引进一批紧缺的、影响全局的高端领军型、复合型人才,在某些重点领域打造人才高地,解决人才瓶颈问题,推动广西民族文化强区建设。要以“开放包容”的广西精神,积极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做到看准一个,引进一个,用好一个,务求实效。人才引进后,要为他们发挥作用、施展才华创造条件,做到以事业吸引人才,以情感打动人才、以待遇留住人才。“大力培养本土文化人才”,就是抓紧培养本土文化人才,使广西文化的发展繁荣建立在本土文化人才为主的基础上。要从根本上解决文化人才问题,必须大力培育本土化人才。本土人才具有两点优越性:一方面是本地人才熟悉当地环境、比较稳定,具有发展本地文化、振兴家乡的强烈责任感和事业心;另一方面是培养本地人才投入成本较低。因此,我们要从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战略高度,花大气力培养本土文化人才。可以考虑在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艺术学院设置文化人才培养专业,成立广西动漫职业技术学院。输送一批有培养前途的文化艺术、文化管理、文化生产人才到国内外学习进修,打造一支高层次文化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广西建设民族文化强区实施纲要:2012—2020(讨论稿)[N].南国早报,2012-02-09(4).

  [2]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若干意见[N].广西日报,2012-06-23.

  [3]2011年广西文化产业发展调查分析[EB/OL].(2011-12-03)http://www.askci.com.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