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伦理治理的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2)
2.伦理治理的西方经验
中山大学李萍教授认为,近年来西方掀起一股德性法理学的思潮,它利用德性伦理学复兴之机,借鉴其研究成果,力图对当代法律理论作出更深刻的回答,这为我们辩证处理伦理治理中德性与规范间的矛盾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启示。上海师范大学王正平教授认为,新加坡社会公共政策以共同价值观为导引,通过住房政策、中央公积金制度和赡养父母法令等,激励或约束社会成员履行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有利于公民践行社会道德,并能够使良好社会风尚在代际之间传递,进而形成较好的伦理治理环境,这对中国的伦理治理具有积极的启示。同济大学邵龙宝教授对中西方伦理治理的思想基础进行了比较,认为西方伦理治理建立在基督教上帝有灵和灵魂不灭的彼岸性、纯精神性的外在超越的基础之上,中国的伦理治理建立在道德自觉、以便在人间建立精神王国的基础上。
三、伦理治理的实施现状与治理重点
1.当前我国伦理治理的现状
多数与会代表认为从当代中国社会管理的现实来看,伦理治理已经在社会治理进程中发挥作用,需要我们加以总结、提炼、推广和强化。河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艾文礼对"善行河北"道德主题活动开展成效、经验、实施措施和典型案例进行了介绍。河北省委党校景枫教授认为善行河北道德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不仅为河北实现由大转强、科学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而且为创新社会管理提供了新的路径,表明伦理治理已经在社会治理实现中显现成效。但是,伦理治理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首都师范大学的王淑芹教授认为,当前的现状是伦理学者就自说自话,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而不能深入社会治理实际;河北经贸大学柴艳萍教授也认为,在伦理治理实际工作中看不到伦理研究者的作用,而在伦理治理理论研究中又看不到实施伦理治理的实际工作者的作用,二者处于相互脱离状态,导致了理论研究的苍白和实际工作的缺乏理论指导;河北师范大学的田秀云教授认为,当前社会实际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伦理治理得不到重视,人们往往看重法律约束和行政管理,或者是对伦理治理仅停留在"知"而未落实在"行"上,她提出在社会治理实际中应该以强化责任伦理为抓手强化伦理治理,使人们做到各守其道,各尽其职,以达到社会和谐。
2.我国伦理治理的重点
与会代表主要围绕伦理治理的重点群体与重点领域展开此方面的讨论。
第一,伦理治理的重点群体。主要包括精英群体与弱势群体的治理。中国伦理学会会长、清华大学万俊人教授指出,在社会转型期,首先应是精英阶层担当责任,而问题恰恰出在精英群体上。北京师范大学宴辉教授指出,精英可分为掌握权力的政治精英、掌握财富的经济精英、具有姿色与力量的文体精英和掌握知识的学术精英,没有他们的觉醒就没有伦理治理。武汉大学倪素香教授指出,弱势群体自身存在的问题影响了伦理治理的实现,例如,许多弱势群体指望通过剥夺他人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平衡或平等,而剥夺方式是不能代表也不能实现正义的。
第二,伦理治理的重点领域。与会代表立足自身的研究专长或工作实际,对政府治理、社会组织、网络管理、社会分配、食品药品安全、居民消费等重点领域的伦理治理进行了广泛讨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廖小平教授认为,行政管理领域制度的德性、权力的德性和官员的德性共同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伦理治理的实现,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构成了伦理治理的基本要素。河北经贸大学王莹教授认为,在由一元化主体向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协同管理方向努力中,应注重社会组织的作用。社会组织所从事的公益性、利他性活动体现着社会道德价值,其成员正是在这些活动中培养起责任、合作、利他的精神,形成了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习惯和能力,从而成为社会伦理管理不可或缺的民间力量。重庆三峡学院许亚非教授则对虚拟空间的伦理治理进行了阐述,他主张建立全民、平等、互利、自律、公正、自主、同意、尊重的网络伦理原则,构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友善的网络伦理规范,强化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网络伦理教育,坚守法规、国家、权益、责任、真实、无害的网络伦理底线,是网络伦理治理的有效途径。重庆大学庞永红教授指出,我国再分配中存在的"逆向调节"是分配的不正义,是有违再分配的初衷和目标的。再分配正义应该是普惠+特惠,是平等基础上的"差别原则"。河北医科大学刘云章教授以医师为对象分析了医疗领域的伦理治理,他认为医师伦理治理是医学科学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的内在要求。医师伦理治理首先是对医师进行职业精神的培养与教育,重视医师职业精神的养成,其次是思考并构建医师职业精神实现的保障机制,与此同时还要建立起有效的医师职业精神评价机制。井冈山大学曾建平教授认为,异化的消费是人类与自然相对立、主体与客体相颠倒、手段与目的相背离、欲望与理性相冲突的结果。作为主体的人必须将消费方式置于道德批评的视域才能保持健康积极的方向,实现理性指引下的合理消费、科学消费、文明消费。
四、伦理治理的难点、困境与未来展望
1.伦理治理的难点、困境
第一,当前社会道德问题突出。良好的道德是伦理治理的基本前提,但是当前我国的公民道德及道德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南京师范大学王小锡教授将当代中国的道德失范分为四类:即经济领域的唯利是图、坑蒙拐骗,尤其是问题食品、豆腐渣工程等直接损害国家和民众利益;政治领域的忽视大多数民众的自由、民主与平等,部分官员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文化领域的文化价值观扭曲,把低俗文化等同于大众文化;社会领域的违法强制拆迁,粗暴处理群体事件,缺乏理性地盲目上访,利益分配不公等;生态领域的滥用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广州大学罗明星教授认为,当前道德教育与建设存在片面强调道德高尚性的问题,造成高尚对生命和生活的僭越,使人的目的性异化,道德与人疏离,并大大降低道德教育的可接受性。
第二,道德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还远远不够。河北经贸大学柴艳萍教授认为,当前道德参与社会管理的手段单一、渠道不畅、机制不健全,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模式,地方实践能否复制、能否上升为具有推广价值的普遍经验也是个问题,这都使得道德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发挥不充分。
第三,道德与制度的整合机制不健全。上海师范大学周中之教授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强烈的经济冲动往往会冲垮道德的防线,因此,必须将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结合起来,将伦理治理与法律治理结合起来。在社会管理中对任何一方的忽视与偏废,都将无法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但是,与会者认为当前伦理和制度的功能整合尚未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和路径。伦理如何具体与法律制度、行政组织制度衔接,并且如何发挥伦理在以上诸领域从制度立意、制订、执行以及效力等问题上的独特作用以及通过什么途径、以怎样的方式发挥作用,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伦理治理的未来趋势
与会代表从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手段、治理模式等方面对伦理治理的创新发展与未来趋势进行了研讨和展望,认为伦理治理应该实现以下六个方面的创新。
第一,伦理治理的主体创新。河北师范大学王维国博士主张应关切治理主体的道德资格,对政府等治理主体实施道德准入制,让具有高尚道德、公共精神的人承担社会治理工作。南昌工程学院汪荣有教授认为坚持和实现干部清正,对于推进党的建设,进行伦理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伦理治理的方式创新。从单向度的管治转向各主体间的协商决策、合作管理。浙江省委党校何建华教授认为,伦理治理必须建立规范的各阶层相互对话、交流的社会协商机制,使各阶层的愿望能够通过正常的渠道及时表达出来,从而及时、有效地解决相互之间的利益冲突,真正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第三,伦理治理的手段创新。江苏师范大学刘琳教授认为伦理治理不可能是单纯的伦理手段发挥作用,必须实现与社会机制相结合。从当前情况来看,有三种社会机制是相对有效的:信用评估机制、风险规避机制和法治保障机制。
第四,伦理治理的机制创新。首都师范大学王淑芹教授认为,伦理治理应该有两种作用机制:一种是道德自身运行机制,即道德发挥主体的良心、信念的自律精神以及社会舆论褒善贬恶的道德评价作用;另一种是道德借力运行机制,有两种实现方式:一是道德精神和原则渗透于法律、规章制度中,使道德获得一种强硬的外壳和运行机制而发挥作用;二是维护良法本身。
第五,伦理治理的秩序创新。从纯强制性秩序转为强制性秩序与伦理的自治自律性秩序并重,让制度充分发挥其保障职能,形成自律、自强和自尊的公共性精神。
第六,伦理治理的环境创新。伦理治理需要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与环境,因此,围绕如何加强道德建设,与会者进行了热烈讨论。南京审计学院郭建新教授认为,道德建设不能限于道德教育,而应突出公民的主体地位,采用"活动参与"的方式,使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大众传媒引导与文学艺术感化相结合、经济手段与法律支撑相结合。江苏师范大学陈延斌教授认为,加强道德建设需深化各项改革,加速完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着力端正党风,搞好廉政建设;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的道德认知和判断、选择能力,创造弘扬善良、抑制邪恶的舆论氛围;强化法律和政策手段,铲除消极道德现象滋生和复萌的土壤。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蒋老师联系QQ:
刘老师联系QQ: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