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进党两岸政策中“台独”主张的形成与变迁(2)
二、陈水扁主政时期民进党"台独"主张的激进和高扬
(一)"渐进式台独"(2000-2004)
2000年,民进党在大选中以微弱优势侥幸获胜,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终于登上执政舞台。在执政的现实形势和社会背景下,民进党的"台独"党纲与其当政的"宪政体制"产生了明显的冲突。为了维持民意和巩固政权的需要,民进党不得不对其"台独"主张进行收敛和掩蔽。执政初期,陈水扁即在其"总统"就职演说中作出"四不一没有"承诺,即:只要中共无意对台动武,本人保证在任期之内,不会宣布独立,不会更改国号,不会推动"两国论"入宪,不会推动改变现状的统独公投,也没有废除"国统纲领"和"国统会"的问题。但好景不长,在释放了一堆"善意"、"和平"的迷惑性口号后,陈水扁开始逐步展现其坚定的"台独"立场。2002年,在陈水扁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后,不久便抛出了所谓的"一边一国"论和"公投立法"论,公开亮出了其两岸政策的"台独"底牌。同时,民进党当局为了坚守"台独神主牌",还无视历史事实,以各种借口歪曲、否定和攻击"九二共识",把"九二共识"说成是"没有共识的共识"。另一方面,在努力推动"公投立法"的同时,陈水扁也加快了其"法理台独"的步伐。2003年10月25日,陈水扁抛出了所谓的"公投制宪"的时间表,公开宣称:"台湾人民要建立台湾成为正常、完整和伟大的国家,需要一部合身、合用的新宪法,透过公投方式,2006年共同催生新宪法,2008年正式公布实施"[5]。2004年,在大陆方面的严正抗议和国际社会反对或不支持的情况下,陈水扁更是一意孤行,通过"公投捆绑大选"强行推动了所谓的"防御性公投"(后迫于压力改为"和平公投"),虽然最后这次"公投"因为违背民意而演变成了一场闹剧,但却严重伤害了两岸关系以及两岸同胞的感情。在民进党不断升级的"台独"意识影响下,执政前4年两岸关系逐渐转向一种异常紧张的状态,两岸关系一步步陷入僵局。
(二)第二阶段:从短暂缓冲走向"急独"(2004-2008)
2004年,陈水扁以极具争议的优势再次当选"总统"。侥幸赢得连任后,迫于内政外交方面的巨大压力,再加上年底"立委"选举的失利,陈水扁不得不考虑调整其激进"台独"路线。2005年2月,陈水扁主动发起"扁宋会",会后双方达成"十点共识",其中提出要将"宪法"作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所需要遵守的第一准则,并将继续遵守"四不一没有"的承诺。同时两人还表示要共同推动两岸关系正常化、凝聚朝野政党的共识、建立两岸和平稳定架构,共同推动两岸和平机制与法制化。在交流方面,"共识"还强调要"加强推动两岸经贸文化学术等交流,并以春节包机成功模式透过与对岸协商谈判,逐步推动货运便捷化,乃至全面三通"[6]。
但是"扁宋会"后不久,陈水扁就显露了其背信弃义的本性,恢复其一贯坚持的"台独"主张,并且愈加放肆,开始采取全面对抗的"激进台独"路线。2005年3月14日,中国大陆通过《反分裂国家法》,陈水扁当局立即提出"六点看法",强调"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国家的主权属于2300万台湾人民"。2006年元旦,陈水扁在"元旦祝词"中再次声称"台湾的国家主权属于2300万人民,并不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的前途只有2300万台湾人民才有权决定"[6]221。随后陈水扁通过"国安高层会议"废除"国统会"和"国统纲领",正式背弃"四不一没有"的承诺。2007年3月4日,陈水扁提出"四要一没有",即"台湾要独立、台湾要正名、台湾要新宪、台湾要发展;台湾没有左右路线、只有统独问题"。7、8月,陈水扁两次致函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要求"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9月30日,民进党又通过折衷版的"正常国家决议文",顽固坚持"一边一国论"。
三、蔡英文时期民进党两岸政策的新变化
2008年,随着陈水扁在大选中的惨败,8年前踌躇满志的民进党终于背着沉重的包袱黯然下台。在党内面临严重困境的形势下,形象清新的蔡英文临危受命出任党主席。蔡英文上任后,民进党的两岸政策逐渐表现出一种摇摆性特征,其"台独"主张走向模糊化。一方面,鉴于其一贯的"台独"背景,蔡英文上台后依然延续两岸冲突的"台独"路线,表现出强烈的"反中、反华"的政治倾向。另一方面,面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现实,民进党的激进"台独"路线已经越来越不得民心。民进党想要寻求发展、走出困境,不得不顾及到台湾民众"求和平、求稳定、求发展"的主流民意。鉴于此,为了谋求出路,蔡英文也试着开始调整党内的激进"台独"路线而转向务实化和模糊化,还积极主张参与两岸关系的发展进程。总的来说,自从2008年5月蔡英文上任以来,民进党中以"台独"为核心的两岸政策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有其消极保守的一面,也有其积极开放的一面,其体现在:一是政治立场的坚定性;二是政治主张的摇摆模糊性。
(一)政治立场的坚定性
在陈水扁锒铛入狱后,民进党内的务实派曾一度呼吁要修改"台独"党纲。但在党内和党外深绿势力的联合压迫下,这种理性务实的声音很快被湮没。民进党仍然延续两岸冲突的"台独"政治路线,不仅否认"九二共识",而且处处以"反对中国"、维护所谓"台湾主权"为能事。
2008年11月5日,蔡英文在其提出的所谓"蔡六点"中,便明确表示"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主权属于两千三百万人民,台湾的前途只有台湾人民能够决定"。针对马英九上台以来的"亲中"立场,蔡英文多次表示不满,她批评马英九2008年以来的大陆政策有失所谓的台湾"主权","模糊了台湾与中国的主权界限"[7]。2011年8月23日,在民进党召开的《十年政纲》之《"国家"安全、两岸经贸篇》的媒体座谈会上,蔡英文也多次强调台湾是"民主国家"、"海洋国家"。
对于"九二共识",蔡英文及民进党也一直是极力反对和拒绝承认。2010年,针对马英九强调的"'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的基石",民进党发言人郑文灿便回应声称"'九二共识'不符合历史真相",民进党"从来就不承认有'九二共识'的存在"。蔡英文也表示,"没有'九二共识'存在,要她承认不存在的东西,很困难"[8]。此外,她还积极主张建立所谓的"台湾共识"来处理两岸关系问题。
另外,民进党的"反中"坚定立场还鲜明地反映在它所煽动的一些"社会运动"中。下野后由于体制内斗争的弱势,民进党的"街头斗争路线"又开始活跃起来。2008年8月30日,由台湾社所主办的"百日呛马大游行"首先登场。随后,蔡英文又陆续领导发动了"反一中市场"以及"反ECFA"等一系列大型的暴力街头运动。这种以"台独"为诉求挑起街头运动的极端民粹主义,也使得民进党越来越为民众所反感,民进党重新被冠上了"暴力党"的民称,而蔡英文也被人称作"暴力小英"。
(二)政治主张的摇摆性和模糊性
在维护"台湾主权"的坚定立场的同时,为了争取主流民意的支持,民进党也十分注意掩饰和模糊其鲜明的"台独"主张。2011年2月,苏贞昌主张以民进党"台湾前途决议文"为基础来建构两岸关系论述,并首度发表以所谓"台湾共识"为概念的两岸论述。随之,蔡英文又公开宣称,"两岸必须维持'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关系"[9]。自此,"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理念再加上"台湾共识"就成为了蔡英文两岸政策的核心指导思想。但事实上,这些说法其实质内容都十分空洞,只是以含糊其辞的方式来回避两岸关系中的实质性问题,抛出类似"台湾共识"、"两岸战略互利"等具有高度弹性空间的论述来混淆视听。对此,岛内媒体和民众无不充满疑虑,甚至在民进党内部也颇有异议。民进党前"立委"郭正亮便质疑蔡英文的"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两岸主张"只有抽象原则,没有具体政策"。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蒋老师联系QQ:
刘老师联系QQ: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