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结构变迁与政党嬗变的向度研究
摘 要:政党要想维持自身的生命力,就必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而实现自身的嬗变。社会结构变迁是影响政党嬗变的重要因素,它影响着政党的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政党适应社会结构变迁实现自身嬗变的基本要求是:政党的意识形态要具有包容性特征;政党的组织结构要具有开放性特征;政党的社会基础要具有广泛性特征;政党的历史任务要具有时代性特征。
关键词:社会结构变迁;政党嬗变;基本要求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4)02-0117-05
政党嬗变具有其自身的必然规律。在影响政党嬗变的各种因素中,社会结构变迁是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主要是从社会结构①变迁这一视角对政党嬗变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本文所论及的社会结构变迁,主要是指在科技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发生的变化。
一、政党嬗变的内涵诠释
政党作为一种政治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直到资本主义时期,才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根据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中地位的不同,社会成员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阶层,一部分具有相同或相近利益诉求的社会集团,为了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满足,在追求和实现利益的过程中凝聚起来,最终形成了政党。政党产生以后,也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尽管政党作为大型的组织有着天然抗拒变革的惰性和倾向,但是历史表明,政党确实在不断发生变革,而且政党是政治体制中最经常发生变化的部分,正是政党不断的变革与调整才维持了政治框架和体制的相对稳定”[1]。世界政党的发展历史表明,如果一个政党要想维持自身的生命力,就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实现自身的变革。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有那些在若干年前创立且存续到今天的政党组织都会经历一个从草创到成熟、尔后又不断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政党组织的各个方面都会发生特定的嬗变”[2]62。
对于政党嬗变的涵义,不同学者的阐释不尽一致。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政党嬗变是指政党在性质、功能、组织结构或纲领政策等方面发生的变化。政党作为由一些持有共同信念、维护共同利益的社会成员组成的政治组织,它往往具有较为规范的组织纪律和较为完整的组织结构体系,这使政党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但是,“经验事实、学术研究及至理论推演都发现:政党组织也许是政治体系中最易发生变化的部分”[2]75。根据政党适应社会阶级结构变化而嬗变的能动性,可把政党嬗变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主动型嬗变是指政党能够自觉地意识到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并能主动地根据这种变化而调整自身的组织结构和纲领政策;被动型嬗变是指政党没有意识到社会结构的变化,或虽然意识到社会结构的变化,但并没有主动地进行自我调整。而是当它面临失去执政地位甚至消亡的考验时,才不得不进行转型。从世界政党发展的兴衰史来看,那些不能针对客观条件变化而实现自身调整的政党,大多都逃脱不了衰落乃至消亡的命运,如前苏联共产党就是一例。只有那些能够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实现自身嬗变的政党,才得以生生不息,甚至是发展壮大。如德国社会民主党,它成立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但不仅仍然能够保持强大的组织体系,而且能够多次获得执政地位。可见,“政党政治演进是一个不断接受新挑战和自我更新的过程,如果一个政党的根本主张被其他竞争政党综合进了他们自己的纲领,而该党又不能及时拿出新的主张来解决新问题时,其影响力必然开始下降”[3]92。作为一个具有先进性和时代性的政党,应该具有主动嬗变的特征,它“不仅能对社会上自发产生的需求予以反应,而且能积极地去使这些需求具体化”[4],以使自己的纲领和政策迎合大多数社会成员的需求,从而保持或扩大政党的社会基础,使政党永葆生机与活力。
二、社会结构变迁的历史过程及其对政党嬗变的影响
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它以社会变迁的形式表现出来。所谓社会变迁,“是指在某一个社会阶段由于它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多种因素的矛盾运动而引起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量变或质变”[5]。社会变迁的过程必然包含着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这说明社会结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尽管社会结构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停滞不前的。更确切地说,在每种社会中,由于内在与外在的因素,或多或少都会发生结构的变化”[6]38。社会结构变迁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地位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社会成员由于其经济地位、职业、教育水平、权力、社会声望等方面的不同或变化,所造成的社会阶级和阶层关系的变化。
(一)科技革命与社会结构变迁的历史过程
关于社会结构变迁的原因,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视角,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本文运用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结构变迁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是从生产方式上去寻找社会结构变迁的动因,认为社会结构变迁的终极原因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科学技术的进步。虽然科技革命本身并不直接影响社会结构的变迁,但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可以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又可以改变劳动力的流向,进而影响就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变化又会直接影响到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通过这样一个过程,科技革命最终会导致社会结构的变迁。
自18世纪英国发生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历史上已经经历了三次大的科技革命过程,它使人类社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二产业的急剧萎缩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根据有关统计资料,在21世纪初期,服务业部门在各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生产净值(NDP)中所占的比重,德国为69.2%,英国为72.6%,法国为72.4%,美国为75.3%(2001年数据),日本为68.1%(2001年数据),意大利为68.7%,澳大利亚为70.6%(2001年数据),均超过半数[7]65。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各国的就业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急剧减少。如到2001年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意大利等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人口比重分别为2.1%、1.7%、3.0%、2.3%、3.4%、4.4%和4.8%[7]127,都在百分之五以内。第二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经历了一个飞速发展然后逐渐下降的过程。如美国到1920年时,第二产业的职工人数超过了劳动力的50%。但自第三次科技革命后,随着第二产业比重的下降,其就业人数也逐渐减少。如到2001年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分别为22.4%、24.9%、24.4%、32.5%和30.5%[7]133。与此相反,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逐渐增多,并最终占据了社会劳动力结构的主导位置。到2001年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则分别为75.2%、73.4%、74.1%、64.7%和63.9%[7]133。就业结构的变化会直接导致劳动力的重新分化与组合,它不仅形成了新的财富占有方式,而且还通过基本相同的劳动方式、劳动报酬以及生活方式,把相同或相近劳动岗位内的社会成员聚合起来,并在共同利益诉求的过程中,导致了社会阶级或阶层的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民阶级和小农业主阶层的组成人员急剧减少。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进入城市的第二、三产业,成为产业工人或白领职员。小农业主阶层在科技革命的影响下,有的可能因为竞争力太差而破产,成为农业工人或产业工人;有的因为适应了市场变化而继续保留小农业主的身份;部分小农业主抓住机遇而一跃成为大农场主,即农业资本家。但无论如何,在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因为农业领域的总就业人数都经历了一个急剧下降的过程,所以现在不管是农民阶级,还是小农业主阶层,都是人数较小的社会集团。二是传统产业工人的人数在经历一个高峰后开始逐渐减少。从总体上来看,“虽然工人阶级在较先进的工业社会中是最大的职业阶级,但它还很少获得像农民阶级曾经获得过的那种数量上的压倒优势。除了英国这一唯一的例外以外,工人阶级大概还从来没有占到过超过整个男性劳动力的60%,并且通常总是少于50%”[8]391。三是由于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逐渐增加,造就了一个不同于传统产业工人的白领雇员群体,包括职员、公务员阶层和独立经营者阶层等,它们已经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人数最多的社会集团,这也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变迁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如从1956年起,美国制造业中白领雇员阶层的人数就已经超过了蓝领阶层人数,1960年他们的比例为75∶25,1990年进而变为84∶16[9]。虽然有人把白领雇员称为“中产阶级”或“中间阶层”,也有人认为它们从阶级属性上来说还是属于无产阶级的范畴。但是,白领雇员作为一种新型的雇佣劳动者,他们和传统产业工人有着明显的区别。从其组成成员的特点来看,他们“具有更大自主性的劳动方式以及较高的收入,为他们个人的生活安排开辟了广阔的选择机会;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特别是许多人受过高等教育,使他们有可能获得收入优厚的高等职业;较高的教育水平也使知识劳动者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在各种观念和社会思潮面前做出自己的选择”[10],而正是“通过地位上的特权、特别的意识,部分地也通过更高的工资,他们又有意识地将自己与产业工人区别开来”[11]。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这些重大变化,必然会对其政党的嬗变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社会结构变迁影响政党嬗变的主要表现
“社会结构的变迁影响着政党的内部生命”[12]。社会结构变迁之所以成为影响政党嬗变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政党与社会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政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社会结构分化的结果。另一方面,社会结构的变化也影响着政党的发展。因为政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是特定社会集团利益的代表者。“各政党成为选民群众的中间人,与那些对它们产生影响的社会利益集团彼此协调一致”[13]。当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时,政党聚合本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利益需求的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就必须随之转向,否则,这个政党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