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工作与医疗救助的融合
摘 要:贫困人群的看病问题是医改的重大议题,自2005年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城乡医疗救助体系,然而一方面每年的救助基金结余较高,另一方面却是困难群众看不起病,暴露出医疗救助存在的诸多问题。社会工作一项专业的助人职业,其理念和方法上都值得医疗救助借鉴,与医疗救助有融合的基础和必要。
关键词:医疗救助;社会工作;融合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12-0096-03
一、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理论和方法,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的专门职业。主要分布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社区服务等领域,专门从事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等社会服务性工作。它的基本理念有四个方面:第一,关于人的基本价值理念。强调尊重原则、潜能原则、需求原则;第二,关于社会的基本价值理念。强调社会秩序原则、社会正义原则、效益原则、社会变革原则;第三,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价值理念。强调依赖原则、人身原则、发展原则;第四,关于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基本价值理念。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运用个案方法、团体方法、社区方法解决问题,是现代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2006年7月,人事部和民政部共同颁布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明确指出:《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适用于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优抚安置卫生服务、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社会服务机构中从事专门性社会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医疗救助作为重要的专项社会救助,也是社会工作的重要领域。
二、医疗救助存在的问题
而自2003年11月,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颁布《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卫生部、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意见》等基本政策以来,我国初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救助服务体系。作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医疗救助和其他类型社会救助项目一起,为社会底层群众编制起了一道安全网,为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维护、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医疗救助工作越来越深入开展的时候,暴露出的问题也很多。
(一)医疗救助对象选定不合理
2009年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中提出要逐步扩大救助覆盖,将其他经济困难家庭人员纳入救助范围,但并没有明确指出什么是“其他困难人群”;另外,各地对救助对象的选定缺乏动态性,在低保之外的“临界人群”以及那些有可能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的群体在面临很大的就医压力时,得不到有效救助。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当前全国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亿人,那各地医疗救助户籍限制的做法就显然不合时宜了。
(二)救助方式单一,程序繁复,影响救助效果
各地多采取事后救助的方式,受助者先行支付医疗费用,然后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批后给予发放救助金。目前高昂的医疗费用极有可能会把贫困人群排阻在医院之外,由此造成医疗服务可及性低。加上救助申请程序繁琐,各级审查,等待时限长,在这种情形下,困难患病群体很可能选择小病扛、大病拖,违背了制度设计的初衷。第四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显示,有57%的救助对象认为医疗救助不易获得,程序复杂。而且,医疗救助实行属地化管理,流动人口基本享受不到医疗救助服务。
(三)救助标准低,救助效果不理想
医疗救助发挥的是“兜底”的作用,就是为最贫困阶层提供必要的维持生命健康的医疗资源。从统计数据来看,2011我国医疗救助人数2144万人(不含资助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人数),人均救助水平714.7元,而同年我国人均卫生费用为1807元,救助水平低。此外,我国各地医疗救助的标准参差不齐,缺乏科学的测算,城乡之间、沿海与内地救助标准差距较大,医疗救助支出的增长没有跟上社会整体的医疗费用增长,导致贫困人员的医疗服务利用情况并未真正得到很大的改善。
(四)救助资金投入不足,使用率低
我国医疗救助资金基本来源于财政拨款,投入渠道单一,总量不足,且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之间差距较大,导致卫生公平性差和可行性差。但是在医疗救助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一些地方却出现了资金结余过多,利用率低的情况。根据民政部的统计,2005年,全国救助资金利用率为61.7%,2006年为63.1%,2007年上半年也只有63.8%。截至2011年底,全国医疗救助基本结余累计达154.06亿元,而2011年全年的医疗救助支出也不过187.6亿元,这显示出地方对医疗救助需求情况测算模糊、粗糙,资金使用过于保守,以至于庞大的医疗救助需求与支出之间矛盾重重。
(五)医疗救助的价值理念缺乏人本性和战略性
我国现行的医疗救助制度缺乏普遍性与全民性原则,公民权利原则,人类需要与健康需要原则等基本原则。很明显,缺乏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设计出来的政策、制度,只能是刚性机械的运行,由此产生的救助效果与社会的期待与需求存在巨大差距。
三、对社会工作与医疗救助融合的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运用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专业工作方法可以较好的弥补现行医疗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做出了“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大决策。《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又将社会工作人才提升为与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相并列的第六支主体人才,进一步完善了我国人才队伍发展格局,奠定了社会工作与医疗救助融合的基础。因此,笔者建议建立社会工作与医疗救助融合的运行机制。提出如下建议: (一)医疗救助领域引入社会工作理念
个人的价值与尊严至高无上,个人在生理、智力、情感、社会、审美和精神方面具有天赋的潜能和发展的权利,并具有实现其潜力的权利,是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对于社会工作者而言,并不仅仅是帮助受助者解决他们的问题,更关键的是挖掘受助者的潜能,促进他们的自我发展和超越,帮助他们重新走上社会正轨。通俗来讲,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实现社会工作与医疗救助的融合,首先在医疗救助领域吸收社会工作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是非常必要且必须的。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从事医疗救助的民政工作者将由行政管理者转变为社会大众的服务者,被动单一的救助活动也将转变为主动综合的服务。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